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父母與孩子溝通常見問題

父母與孩子溝通常見問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15:25:35
孩子向左,父母向右,真不是件令人開心的事。

同事梅這幾天正和兒子鬧别扭。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大事,就因為報興趣班,倆人意見不一緻。兒子喜歡運動,想學跆拳道;可是她覺得兒子太好動了,需要沉靜下來,想給他報書法班,順便培養他的專注力,何況他已經報過一個藍球班了。結果,兩人各持己見,誰也不讓步,就這麼一直氣鼓鼓的僵持着,弄的整個家裡氣氛都跟着緊張了。

其實不止是梅和兒子,在其他家庭裡,孩子和父母也經常出現類似的沖突。

父母與孩子溝通常見問題(父母和孩子意見不一緻)1

小沖突比如:

  • 孩子要吃米飯,媽媽做的面食;
  • 孩子不願穿秋褲,父母非讓穿;
  • 孩子放學回家想先看電視,家長讓先寫作業;

大點的沖突比如:

  • 孩子要買平闆,大人不讓;
  • 大人要給孩子報補習班,孩子不願;
  • 孩子想選A地旅遊,大人想選B地;

沖突雖是不可避免,但其實并不可怕,每時每處都在發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由于雙方考慮的東西、所持的理念、想要達成的目标不同,導緻所做的選擇也可能不同。

對沖突的處理方式才是需要慎重對待的。特别是對于大沖突,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就像4月份發生的"上海男孩跳橋事件",以及新聞報道中越來越多的孩子離家出走事件,很多都是由于沒有及時有效地解決沖突,才造成的悲劇。

那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沖突,達到雙赢呢?

父母與孩子溝通常見問題(父母和孩子意見不一緻)2

有!那就是"第3選擇"

"第3選擇"出自史蒂芬·柯維的書籍《第3選擇:解決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

什麼是第3選擇呢?

面對任何問題,大家慣用的第1選擇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2選擇就是按照你的方式,沖突點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選擇比較好還是我的,因此無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史蒂芬·科威指出:面對兩難困境,不妨考慮超越你的或我的方法,讓雙方都能從沖突中找到互相協同的出路,稱之為"第3選擇"。

不選你的,也不選我的,憑什麼第3選擇就能讓雙方都滿意呢?

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說,在發生沖突的情況下,為啥第3選擇是最佳選項。

(一)避開成長路上最大的坑,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長方式。

當面臨孩子選1,家長選2的沖突時,如果雙方都耗着不妥協,或者有一方妥協,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

如果是父母經常妥協,那幾次下來,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慢慢會認為自己的要求一定會被滿足,後期父母如果再想管束或糾正,就得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以,很多“熊孩子”一開始并不“熊”,一些“小皇帝”一開始也并不是無法無天,而是由于“慣性”的原因,長期下來,孩子的思維和行為積重難返,父母偷懶不想去糾正了,幹脆就聽之任之。

如果經常妥協的是孩子

  • 一方面,孩子在家長的連番否定和自我妥協下,會慢慢認同并内化“我不對,我不行”這一觀念,在以後的成長路上,就可能自卑、退縮不前、失去自我;
  • 另一方面,孩子在妥協中會積累委屈的情緒,這種積累一旦轉化為憤怒,說不準會在他以後生命的某個階段爆發,就像有的小時很乖的小孩,在青春期特别叛逆,就是因為他們在等到自己的力量足夠強的時候,用盡力氣與家長對抗。

父母與孩子溝通常見問題(父母和孩子意見不一緻)3

甚至會出現一些極端的現象,比如“xx學子寫萬言書與父母決裂”。

而第3選擇,超越選擇1和選擇2,雙方都不用妥協,還能都感覺滿意,所以也就從根本上避開了孩子成長過程過于到的這些問題,讓孩子在一種有規則的自由中健康成長。

(二)提高整個家庭系統的正能量。

家庭對一個人來說意味着什麼?

正如美國總統特許的家庭委員會的宣言:家庭是社會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機構--它是承諾、愛情、性格、社會責任以及個人責任的發源地。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從家庭中開始成長,從家庭中學會人生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東西,從家庭中獲得向外出走的勇氣和力量。若想讓家庭這個發源地和後盾一直堅強有力,家庭成員也需要給它反哺。

父母與孩子溝通常見問題(父母和孩子意見不一緻)4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小組織,小系統,而每一個家庭成員所做的決定或行動都會對這個系統的能量産生或正或負的影響,比如:惡語相向是消耗,溫言良語是賦能;貶低打壓是消耗,贊美鼓勵是賦能······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如果有兩個力,方向相同的話,合力最大;方向相反,則合力最小。

也就是說,無論是“孩子或家長有一方妥協”還是“雙方僵持不下,哪一個都不選”,其實都是在消耗家庭系統的能量隻有用“第3選擇”這個超越雙方,把“你”和“我”合力為“我們”的選項,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整個家庭的系統能量達到最大

(三)不讓任意一方受委屈,增進親子關系。

無論是哪一方妥協,都會讓一方或者雙方都覺得自己委屈或者做出了犧牲,從而陷入“受害者心理”---總覺得是别人對不起自己,從而怨天尤人---這勢必會影響親子之間的感情。

第3選擇,完全超越了前兩個選項,成為更好的,有利于雙方的選項,不但不會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還能增進親子關系。

家長如何才能做好第3選擇,而不隻是流于表面?

01,拉高緯度,跳出當下看問題,回到起點。

營銷學裡經常用一種“高維打低維”的打法來戰勝對手,就是因為站在了比對方更高的層次上,看到了全局,知道了接下來的事态走向,而對方卻深陷局中,結果當然是完勝。

第3選擇就相當于“高維”,并不是和1,2平行并列的選項,而是跳出1,2所在的那個空間,進入到“第3空間”。

就像史蒂芬·柯維在書中所說:在第3空間裡我們做出根本性的轉變,脫離不考慮現實感受的二元空間,采用整合互補的思維方式,将不同的價值觀、行為和信仰融合成一個嶄新的整體。更簡單的表述是:我們停止思考我的方法和你的方法,開始思考我們的方法,一種善加利用我們獨特優勢的方法,在第3空間裡,我們的所到之處是我們從未到過的地方。

父母與孩子溝通常見問題(父母和孩子意見不一緻)5

當你跳出問題本身,把自己置于一個更高緯度時,你的選項就不再局限于1或2,甚至不再局限于1,2所在空間的其他34567選項,這個時候你需要回到問題的起點,即:你和孩子為什麼會做這樣的選擇?

比如下面的這種

  • 現狀 孩子要選1:去某快餐店吃炸雞漢堡喝可樂,你要選2:在家吃米飯炒菜排骨湯;
  • 沖突 你覺得快餐不健康,不願讓孩子出去吃;孩子覺得在家吃煩了,就想吃這些東西。
  • 站在高維來看,回到出發點 你的出發點就是:孩子吃的健康,那偶爾一次的快餐有影響嗎?從長遠來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第3選擇 那就讓孩子在允許的範圍内吃快餐。回家之後,你可以讓孩子補充一些你認為需要補充的營養,比如蔬菜、水果或者湯之類的。

當你站的更高,看的更遠時,對于對錯、輸赢的堅持和糾結,可能就會發生改變了。

02,跟孩子好好說話,尋求協同,到達終點。

也許有人會說,你的第3選擇,孩子不聽,根本沒法執行啊!那你有必要回想一下,自己與孩子之間是怎樣的溝通方式了。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在相互尊重和同理心之下會變的更加牢固。當他們為現實問題共同尋找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時,他們的關系發生了轉變。

當家長在和孩子一起尋找這個創造性的第3選擇時,态度是怎樣的?命令、建議、懇求、

訓斥、收買、冷戰還是懲罰?

父母與孩子溝通常見問題(父母和孩子意見不一緻)6

别忘了我們的最終目标是“從沖突出找到協同,達到雙赢”,以終為始,跟孩子做平等的溝通。

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中,父母因為力量的原因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可正是由于孩子對父母全然的、天然的依賴和交付,才讓父母們更加不能“濫用職權”,對孩子為所欲為。

如果父母願意和孩子好好說話,沒有孩子不願意聽的。

父母們缺的,不過是一份耐心,又不僅僅是耐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