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報客戶端記者 鹹文靜 金玥彤 張鵬
湟源縣曆史悠久,在西漢時期就設置了臨羌縣,經曆了兩千餘年的歲月。清末民初,當地商貿通達四海三江。其間,大批山西、陝西商人來到湟源安家立業,他們帶來了大批資金,也将内地先進文化帶到了日月山下。
“大緻在清乾隆年間,山西商人首先将屬于中原文化的排燈移植到湟源。起初是商家為在夜間招徕顧客,制作廣告招牌,内燃蠟燭,挂在商号門前。随着商業貿易的日益發達,這種廣告招牌越來越多,越做越大,單個的‘牌燈’演變成數量衆多的‘排燈’。”湟源縣文體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承琰介紹道。
1958年,排燈框架大多被毀,圖案也基本散失。對于湟源排燈來說,這是沉重的打擊。1992年,湟源縣政府出資恢複湟源排燈。縣上的文化部門組織手工藝人制作了70架排燈。第二年正月十五,這組排燈展出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伴随着人們熱切的讨論,在那個春天,排燈制作這門原本淡出大衆視野的老手藝開始重新煥發生機。
為了進一步挖掘、保護和發展排燈藝術,2003年,湟源排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後,每年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購置設備、搜集資料、完善檔案,并組織專家、民間藝人和能工巧匠,對傳統排燈進行藝術革新。2006年,湟源排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之後,湟源縣結合發展實際,探索排燈保護與利用工作。
“對于湟源排燈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從這一年開始,湟源排燈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2018年,在縣文化旅遊局工作數十年的曹有倉調往縣文化館任館長。在他看來,此時湟源排燈所面臨的狀況就是“精品的東西少,影響力小”。
面對這種情況,曹有倉萌生了打造一批精品排燈的念頭,與退休後仍然活躍在排燈制作一線的縣文化館原館長張永福一拍即合。經過反複打磨,今年春節,這組排燈亮相古城,所呈現内容囊括了皮繡、香包、剪紙、皮影、堆繡、洐紙畫、農民畫、藏繡、盤繡等很多國家級和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熟悉這門藝術的湟源群衆紛紛感慨:“湟源排燈又回來了!”
“十四五”開局之年,精準把脈青海資源禀賦、發展優勢和區域特征,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國際生态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的重大要求。對湟源人來說,這是一種巨大鼓舞和激勵。
在《湟源縣貫徹落實 的實施方案》中提到,要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其中一條就是挖掘打造傳統生态文化精品。
對文化的重視帶來了湟源排燈全方位的提升,也讓文旅融合有了更多可能。
“有人調侃說幾年前旅遊還是湟源縣發展的一個盲點,但如今已經成為了焦點。”
曹有倉的觀點在今年的縣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了印證。在湟源縣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縣委副書記、縣長董峰提出,今年的一項重點任務就是“聚焦文旅融合,着力促進旅遊産業提檔升級。”
“2020年10月,丹噶爾皮繡開發公司被縣文體旅遊局确認為‘湟源排燈傳承保護基地’,并邀請非遺界專家學者舉行了授牌儀式。今年,我們打算利用中央扶持的100萬元資金研制和開發新的排燈,同時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西甯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等地進行交流展示。此外,還要在青海民族大學舉辦傳承人培訓班,在縣上建一所湟源排燈體驗館,通過宣傳冊、宣傳視頻等多種形式,加大湟源排燈對外推介的力度。”說起今年的幾項重點工作,一心想要振興湟源排燈的曹有倉激情昂揚。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客戶端 聲明:以上内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台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