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何日歸故鄉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何日歸故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4 07:49:46

文章來源:彌人朗讀者:牛阿吽

《詩經•秦風》中“蒹葭”一篇,自然而舒展,彷徨卻優美,意韻無窮。暗示:美人,或理想,不可逆流強求,“溯遊(順流)從之,宛在水中央。”千百年來,人們用幾千倍于這首詩的文字來猜測、分析其中真意,仍覺撲朔迷離,而更加優美迷人。今又逢戊戌白露,偶然讀此篇,與君分享。

蒹 葭

選自《詩經·秦風》

朗讀:彌亞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跻。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何日歸故鄉(聽不盡古人意)1

甘肅東部慶陽北石窟寺門前的“蒹葭”,或許這就是當年那一叢蘆葦,因為先秦時,此地屬秦,而《蒹葭》是《詩經》“秦風”的一篇。隻是今天此地已無水,蘆葦長在幹枯的河床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何日歸故鄉(聽不盡古人意)2

旁邊是神秘而滄桑的洞窟,絲路古道。或許真有古人在此怅望過流水。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何日歸故鄉(聽不盡古人意)3

這是朗讀者去年臨摹的《前赤壁賦》裡的局部:“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也許正由于詩經,“白露”二字在古詩詞裡經常出現,頗具東方意境之美。

附:古詩文網中關于《蒹葭》的賞析:

東周時的秦地大緻相當于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風》裡的十首詩也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這種凄婉纏綿的情緻卻更像鄭衛之音的風格。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着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淩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哪裡呢?隻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邊。但這是一個确定性的存在嗎?從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遊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

《詩經》的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卻得到失之愈遠的相反結果。況且“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見英國哲學家、曆史學家科林伍德《曆史觀念》),對文本的闡釋也具有當代性。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愛情詩,先以蒼蒼的蒹葭起興,再寫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叢裡,似見非見,時隐時現。這首詩用反複重章來表現懸念叠起。“蒼蒼”、“萋萋”、“采采”近義;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總之,這首詩的重章整齊、淺顯,讀起來節奏明快、動聽。

詩意的空幻虛泛給闡釋帶來了麻煩,但也因而擴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間。讀者觸及隐藏在描寫對象後面的東西,就感到這首詩中的物象,不隻是被詩人拿來單純地歌詠,其中更蘊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為企慕的象征,錢鐘書《管錐編》已申說甚詳。“溯洄”、“溯遊”、“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也不過是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征。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隐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西廂記》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親的拘系而不能與張生結合,歎惜“隔花陰人遠天涯近”,《蒹葭》中的詩人也是同樣的感覺罷。

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說坦塔羅斯王因自我吹噓犯下罪過而遭受懲罰——忍受永遠的焦渴和饑餓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長着果樹,累累果實就懸在他的頭頂。可是,當他口渴低頭喝水時,湖水便退去;當他腹饑伸手摘果時,樹枝便蕩開,清泉佳果他始終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敗顯得更為讓人痛苦、惋惜,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失敗是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的失敗。

探索人生深刻體驗的作品總在後代得到不斷的回應。“蒹葭之思”(省稱“葭思”)、“蒹葭伊人”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曹植《洛神賦》、李商隐的《無題》詩也是《蒹葭》所表現的主題的回應。而當代台灣通俗小說家瓊瑤的一部言情小說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就是以此詩為本改寫的。

内容隻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論壇立場

亞洲浪潮,博鳌視野

“立足亞洲,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态,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