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後的故事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後的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7:27:28

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選入語文課本很多年了,開篇的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甯靜”,引起讀者的猜測,先生到底因何不甯靜?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後的故事(父子失和孩子留守)1

①是時局動蕩在内心的投射?

一定是有的,1927年的中國風雲變幻,動蕩不安,很多文人在此時都無法獨善其身,時代的洪流裹挾着他們思考。

此時戴望舒寫下了《雨巷》,那個千愁百結的“丁香姑娘”就是作者理想的象征,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詩人與他的理想漸行漸遠,直到理想消失在“頹圮的籬牆”,我們從詩歌中讀出詩人内心的怅惘,這種怅惘可能就如同朱自清内心的“不甯靜”一般。

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朱自清從來沒放棄自己對于時代的責任和使命,他一直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考。比如朱自清寫于1925年的《白種人——上帝的驕子!》一文,寫下了他對種族歧視問題的思考,這篇文章在當下依然有現實意義。

可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他不得不從鬥争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又不滿于現狀,所以内心是無法平靜下來的。

作者在散文《荷塘月色》中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甯但又不可得的思緒變化過程,這種無法擺脫的不甯靜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内心的折射。

托馬斯·卡萊爾說,“未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1927年政治上的災難使得很多文人去思考,從而寫下了打動人心的作品,朱自清也是其中之一,但他的“不甯靜”不僅僅與時代有關,還有家事的紛擾。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後的故事(父子失和孩子留守)2

②“蓮子”——“憐子”?我到底惦記着江南的誰?

我們知道解析文本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但更要關照文本本身。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由清華園的荷塘想到了江南采蓮的舊俗。于是在寫景後引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兩首詩文。

這樣的引用絕不僅僅是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氛圍,還有點明主題的作用。《西洲曲》中的了“蓮子”是“憐子”的諧音,由這首詩歌作者感慨“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他惦記着江南的誰?

寫這篇文章時,朱自清快30歲了,19歲結婚的他,此時有五個孩子,并且妻子此時有有了身孕。

朱自清在寫完《荷塘月色》的第二年寫了散文《兒女》。在那篇文章中朱自清交代他帶着妻子武仲謙北上時把兩個孩子——阿九和轉兒留在了江南,由母親幫忙帶着。

留守在江南的孩子也吵嚷着要到北京去,可是限于條件卻不能成行。妻子常常因為放不下那兩個,而獨自暗中流淚。

在這樣的月夜,看着眼前的孩子想起留守在家鄉的孩子恐怕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恐怕朱自清先生此刻内心的波瀾也與孩子有關。

“隻為家貧成聚散”,寫《荷塘月色》時,作者内心一定是惦記着江南的孩子們的,所以說這篇文章中的文眼——不甯靜,還因為作者朱自清先生與孩子分别後的思念。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後的故事(父子失和孩子留守)3

③父親的背影是朱自清永遠的牽挂。

我們讀朱自清先生寫于1925年的背影,雖然極力想表現父慈子孝,但字裡行間還是讀出作者和父親的隔閡。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可見他們分開的時間之長。然後作者回憶起與父親相見的情景:那時候“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父親安慰我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其實父親這句話是安慰朱自清也是寬慰他自己的。朱自清父親朱鴻鈞1915年在徐州任榷運局長,有點小權力之後就有了小心思,于是在當地又納了個妾,後來被揚州的一個潘姓姨太太知道鬧到單位,拔出蘿蔔帶出泥,查出了其他問題,最後被撤職。

這事兒,還被當時的新聞媒體《醒徐日報》作為頭版頭條進行了系列報道。 朱自清71歲的祖母受不了打擊去世,朱自清為了緩減家裡的經濟壓力,苦讀,提前一年從北京大學預科班畢業。

失業之後的朱父心情不好,一方面像傳統的封建家長那樣要控制已經工作的朱自清的經濟,另一方面對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謙各種挑剔。

朱自清寫過一篇《笑的曆史》,裡邊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寫嫁入夫家後,丈夫在外面工作,公公失業,靠舉債過日子,心情常常不好,一家人都過得非常壓抑。

女子在娘家極其愛笑,到了婆家因為愛笑經常被失意的公公訓斥,所以逐漸變得郁郁寡歡。

文中的女子原型就是武仲謙,因為妻子經常被父親無端責難,經濟被父親控制,以及新舊知識分子的觀念迥異等問題,朱自清和父親的矛盾越積越多,最後爆發,甚至一度曾斷絕父子關系。朱自清到清華大學工作,把妻子接到了身邊。

後來父親給朱自清去信,寫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這其實是父親向朱自清示弱,讀完父親的信,朱自清先生感念父親的種種好處,抓住父親送他北上時買橘子時的“背影”,寫下了有名的叙事散文《背影》。

朱自清三弟朱國華在回憶他的父親讀到哥哥的這篇文章時說: “隻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也是這篇文章,父子和解。但還是聚少離多,此時,在這樣的夏夜,作者面對眼前的荷塘和月色,觸景傷情,一定想起了家鄉以及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

“知人論世”是解讀文章的一種方法,好風聯系朱自清先生的經曆,結合他其他的文章,探析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内心不甯靜的原因,不到之處望方家指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