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1127——1279)九帝
宋高宗 趙構
姓名:趙構(南宋開國皇帝)
廟号:高宗
生卒: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
終年:81歲
在 位:1127年—1162年(35年)
年号:建炎 紹興
南宋開國: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之變”前夕,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奉命北上與金國議和,行至磁州被守将宗澤挽留,因而幸免被金國俘虜。随後,京都汴梁被金人攻破,北宋徽欽二宗及所有皇室成員全部被虜北上。1127年5月,趙構在群臣擁護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改元建炎,成為南宋開國皇帝。
建炎南渡:是發生在兩宋交替時期,康王趙構為了躲避金朝軍隊追擊而南逃至江南的曆史事件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發生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高宗南逃于杭州時,由宋軍将領苗傅和劉正彥發動政變,以宋高宗得位不正而逼迫其退位的曆史事件。兵變失敗後,高宗複辟,苗、劉二人于建康鬧市被處決。
冤殺嶽飛:随着抗金形勢的不斷變化,嶽飛逐漸成為宋高宗眼中“宋金和議”的巨大障礙。紹興十一年(1142年),南宋第一名将、年僅39歲的嶽飛被奸相秦桧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于大理寺獄中。(宋史中并無嶽飛被害于風波亭的記載)
紹興和議:南宋與金的和約。1140年,宋軍在順昌、郾城大敗金軍,但宋高宗和秦桧決意屈辱求和。次年,與金訂立和議:宋向金稱臣,每年貢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宋、金間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宋、金南北分立局面從此确立。
宋孝宗 趙眘(shèn)
姓名:趙眘(南宋第二位皇帝)
廟号:孝宗
生卒: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
終年:67歲
在 位:1162年—1189年(27年)
年号:隆興 乾道 淳熙
隆興北伐:又稱隆興恢複,所謂“恢複”,是指南宋孝宗即位以後,為恢複北方失地和提高南宋在宋金關系中的地位而進行的軍事的、外交的努力。始于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南宋方面不宣而戰,至隆興二年十一月,以隆興和議的簽訂為結束标志。
隆興和議:“隆興北伐”失敗後,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在金朝大軍脅迫下達成和議。主要内容為:金宋兩國皇帝以叔侄相稱;改“歲貢”稱“歲币”,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宋割唐、鄧、海、泗四州外,再割商、秦二州與金。隆興和議之後,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乾淳之治:指宋孝宗在位期間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出現的太平盛世。南宋進入了相對穩定、富足的時期。
宋光宗 趙惇(dūn)
姓名:趙惇(南宋第三位皇帝)
廟号:光宗
生卒: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
終年:53歲
在 位:1189年—1194年(5年)
年号:紹熙
宮闱妒悍:趙惇懼内心理嚴重,對皇後李鳳娘言聽計從,以緻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
紹熙内禅: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紹熙五年(1194年),被逼而禅位于次子趙擴(宋甯宗),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内禅”。
宋甯宗 趙擴
姓名:趙擴(南宋第四位皇帝)
廟号:甯宗
生卒:1168年11月19日-1224年9月17日
終年:56歲
在 位:1194年—1224年(30年)
年号:慶元 嘉泰 開禧 嘉定
慶元黨禁:慶元黨禁,也稱僞學逆黨之禁,指宋甯宗慶元年間韓侂胄打擊政敵的政治事件。韓侂胄等人以打擊朱熹“道學”為突破口,發展為針對知識分子的文化破壞。
開禧北伐:宋甯宗時,韓侂胄漸掌大權,力主抗金,趙擴對南宋的屈辱地位也感到不滿,支持韓侂胄的抗金政策。開禧二年(1206年),由首相韓侂胄主持北伐金朝。
嘉定和議:1207年(開禧三年)五月,宋分道進兵。初時收複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軍大敗。金人要求懲辦戰争禍首,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等竟殺死韓侂胄,函其首送給金人。1208年(嘉定元年),雙方重定和約,史稱“嘉定和議”。
宋理宗 趙昀(yún)
姓名:趙昀(南宋第五位皇帝)
廟号:理宗
生卒: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
終年:59歲
在 位:1224—1264年(40年)
年号:寶慶 紹定 端平 嘉熙 淳佑 寶佑 開慶 景定(共八個)
端平更化:1233年(紹定六年)史彌遠病死後、宋理宗親政,改元“端平”後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端平更化使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并革除了史彌遠時期的很多弊端,但其它改革措施或失敗或流于表面,未能成功。
聯蒙滅金:聯蒙滅金是南宋末年臨安朝廷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軍事外交戰略,以報靖康之恥。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朝政權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夾擊之下終告滅亡,結束了宋金之間長達100餘年的對峙。
端平入洛: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國後,出兵收複位于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一次軍事行動。由于糧草不濟以及缺少騎兵等原因,最終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原來的防線。此次行動成為了蒙宋戰争全面爆發的導火索
宋度宗 趙禥( qí )
姓名:趙禥(南宋第六位皇帝)
廟号:度宗
生卒: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
終年:34歲
在 位:1264年—1274年(10年)
年号:鹹淳
“異常”天子:宋度宗母親懷其時,被迫喝下堕胎藥,導緻趙禥雖然出生,但因中藥毒,天生體弱,手足發軟,很晚才會走路,七歲才會說話,智力低于正常水平,成年後的度宗,又荒淫好色異于常人,據史料記載,曾有一晚寵信三十多位妃嫔的紀錄。
“帝自為太子,以好内聞;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進禦,晨詣合門謝恩,主者書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謝恩者三十餘人。
——《續資治通鑒·宋紀一百八十》
襄陽之戰:是蒙古帝國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叠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曆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
宋恭宗 趙㬎(xiǎn)
姓名:趙㬎(南宋第七位皇帝)
廟号:恭宗
生卒:1271年7月2日—1323年5月
終年:53歲
在 位:1274年—1276年(2年)
年号:德祐
臨安城破:宋恭宗繼位時,南宋的滅亡已經不可逆轉,經過兩年的抵抗,德祐二年正月,蒙古鐵騎已兵臨城下,南宋求和不成,二月初五,臨安皇城裡舉行了受降儀式,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南宋做為政治實體,實際上已經宣告滅亡。
恭宗北狩:臨安城破後,年僅六歲的宋恭宗和母親全氏以及少數侍從做為俘虜被押往元大都,元帝降封其為瀛國公。1323年5月,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享年53歲。 無谥号,後南宋名将張世傑等人為其上尊号孝恭懿聖皇帝。
宋端宗 趙昰(shì)
姓名:趙昰(南宋第八位皇帝)
廟号:端宗
生卒: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
終年:9歲
在 位:1276年—1278年(2年)
年号:景炎
宋末三傑:德祐二年五月一日(1276年6月14日),趙昰被擁立于福州,史稱宋端宗,改元景炎,加封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文天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被後世合稱為“宋末三傑”。
聖駕驚崩:景炎二年(1277年)12月,宋端宗逃至秀山,聽說廣州失守,慌亂之中退到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海上忽起飓風,宋朝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宋端宗落水,因此染病。逃亡路上,宋端宗屢受颠簸,又驚病交加。景炎三年(1278年)4月15日,九歲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島(今廣東湛江硇洲島)上病死。
宋懷宗 趙昺姓名:趙昺(南宋第九位皇帝)
廟号:懷宗
生卒: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
終年:7歲
在 位:1278年—1279年(1年)
年号:祥興
末帝登基: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端宗趙昰駕崩後,陸秀夫堅定的擁立端宗之弟衛王趙昺于碙洲稱帝,趙昺成為宋朝第十八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宋末帝。
崖山海戰: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今廣東省江門市)進行的大規模海戰,戰争的結果蒙軍大勝,宋軍全軍覆沒。
陸秀夫負帝蹈海:崖山海戰的最後,眼看事不可為,為避免戰敗受辱,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趙昺投海而亡。是夜,南宋十萬軍民全部跳海殉葬,至此,得國319年的大宋王朝宣告滅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