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前去拜訪錢鐘書先生,錢先生婉拒道:“假如你吃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言外之意,關注他的作品就好了,了解作家本身則沒有太大必要。
但是對于許多讀者來說,看了某位作家的作品之後,還是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想去了解這位作家的生平。有些作家會寫親自寫傳記,記錄自己的人生故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就是其中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
馬克·吐溫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被文學評論家威廉·艾森豪威爾贊譽為“美國文學界的林肯”。他的代表作包括《哈利·貝恩曆險記》《王子與貧兒》《百萬英鎊》等,語言風趣幽默,又不乏對社會現實的無情嘲諷,因此坊間也流傳着不同版本的“馬克·吐溫體毒舌語錄”,我們摘錄幾條感受一下:
當真相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跑遍了全城。
每當你發現自己和大多數人站在一邊,你就應該停下來反思一下。
人類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或是唯一該臉紅的動物。
“經典之作”是人人稱贊卻不願去讀的書。
……
果然是既毒舌,又犀利,還有一針見血的幽默感。試想一下,要是馬克·吐溫生活在今天,他的“毒舌”絕對體質吸粉能力一流,火速成為自媒體大V估計也是分分鐘的事兒。
《馬克·吐溫自傳》作為馬克·吐溫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嬉笑怒罵之間不乏溫情,瑣碎的生活細節中閃耀着睿智的光芒。
那麼,在作品之外,真實生活中的馬克·吐溫,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透過他的傳記,我們看到這位著名作家的人生,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坦誠、幽默和溫情。
一、坦誠:剖析自己和他人,同樣深刻
自省,是一個人應當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但自省并不是一件讓人感覺舒适的事情,因為它常常意味必須沉浸到窘迫、糟糕的回憶和感受之中。魯迅先生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而像馬克·吐溫這樣勇敢剖析自己“黑曆史”的人,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勇士。
圖片來自網絡
馬克·吐溫在他的自傳中,始終秉承坦誠的态度,他分享了自己童年的糗事、在投資上的頻頻失策,也把曾經騙過他或者貶損他的人罵個狗血淋頭。
14歲時,他和黑人小男孩桑迪在舞台的簾幕後邊玩耍,等待着上台扮演一隻熊。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他們聽到簾幕外有女孩的笑聲,一緊張,身體把破舊的簾幕帶了下來,一絲不挂的他暴露在兩個女孩子面前。這件事情囧到了極點,雖然他和桑迪約定要保密,但直到幾十年後,還依然念念不忘,因為實在是太糗太糗了。
在馬克·吐溫生活的年代,催眠術是一種街頭“表演”的形式,小馬克·吐溫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好玩,就踴躍報名做表演者。他假裝自己已經被催眠,然後揣摩催眠師的意圖,配合地進行表演,甚至被鐵釘紮進身體時都一動不動。于是他被指定為催眠舞台上唯一的被催眠者,成了“英雄”和最受矚目的人。這件事情中充滿了謊言和欺騙,使他很快便厭倦了,但直到成年之後,才鼓起勇氣向母親坦露這段往事。
成年之後的馬克·吐溫,做過印刷工人、記者、演說家、作者、出版商,手頭漸漸有了不少的積蓄。但他打理财富的能力,簡直是一塌糊塗。他花15000美金買了一個專利,最後卻虧損了42000美元。
聽信小道消息杠杆買進黑爾和諾克斯公司股票,瘋狂上漲之後又一路下跌,又是血本無歸。後來一個年輕小夥子以低廉的價格推銷股票,他斷然拒絕,而之後的事實證明,錯過的這支貝爾電話公司股票絕對是棵搖錢樹。另外,他還開過旅遊意外險公司、自己做出版商,都以“破産”和“失敗”告終。
對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馬克·吐溫嘲諷起他們來也是不遺餘力,不留一絲情面。比如對于曾經欺騙過他的哈特,他是這麼說的:
“也就是說,他是一個沒有祖國的人,不,他算不上是個人---“人”這個城後他根本配不上,他隻是一個沒有祖國的無脊椎動物。他對祖國沒有任何感情,就如同牡蛎對河床沒有任何感情一樣,實際上,他還不及牡蛎,我得為拿他跟牡蛎對比而道歉。”
言語之間流露出的怒氣和恨意,可不是一星半點。所以說,沒事千萬不要得罪“未來的大師”,他會把你的所作所為一筆一筆記在小本本上,然後寫進自己的書裡,而你毫無招架之力。
二、幽默:文學,源自于生活
馬克·吐溫的天性中就帶着幽默的因子,這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時期表現得尤為顯著,而這些特質也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
圖片來自網絡
小時候,他和好友吉姆·沃爾夫在房間裡睡覺,但兩隻野貓在屋頂上嚎叫不已,于是馬克·吐溫就使用“激将法”,讓吉姆去屋頂捉貓。結果貓沒有捉到,失去平衡的吉姆跌進了正在舉行宴會的屋子裡,把一衆青年男女吓得夠嗆。這件事情被他寫進小說《吉姆·沃爾夫捉貓記》中,還賺到了25美元的稿費。
在礦井工作時,他幫助自己的好友希格比找工作,找工作的思路相當清奇:先聲稱自己就是想找點活幹,一分錢都不要,一段時間之後,當他成了周邊的奇人趣事,人們紛紛前來看熱鬧。當看到希格比一個人頂兩個用的工作能力時,其他礦主就會來挖人,這時候就可以提出薪水要求了。靠着這個點子,希格比找到了薪水更高的工作,而“軍師”馬克·吐溫則過上了一段被好友養着的悠哉生活。
馬克·吐溫對于社會上的一些現象,也常常會不動聲色地進行批判。比如一位女演講家奧利弗·羅根,她靠着做記者的丈夫在報紙上進行大肆炒作,一時在演講界有了一定的名氣。但由于她沒有什麼好的作品,很快就被觀衆所抛棄。馬克·吐溫評價說:“她是個不錯的人,但是轉瞬即逝的名聲成了她人生的災難。”
在任何領域、任何時代都是如此,作品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通行證,沒有作品傍身,不過隻是過眼雲煙或是流星一瞬。
三、溫情:家人,是最大的支撐和遺憾
馬克·吐溫的身上,有着非常溫情的一面,他經常吐槽自己的家人,但更多的時候,是滿滿的愛意。
圖片來自網絡
他的哥哥奧利安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但實踐能力卻很一般,對于商業社會的運行規則缺乏正确認知。在辦報社時,拼命壓低廣告報價,最後報社運營都難以為繼。想做律師,就打出“免費替人打官司”的招牌,但在這個行業中,“免費”會被人們視為沒有能力的代名詞,帶來的業務寥寥無幾。
弟弟亨利是母親眼裡的“乖孩子”,還會在馬克·吐溫的背後打小報告,倆人在童年時經常争吵打架。成年後,馬克·吐溫幫亨利在“賓夕法尼亞”号上謀了一份差事,但不幸的是,僅僅三個月之後,因為一次失火事件,亨利被燒成重傷,很快撒手人寰。而在前一天晚上,馬克·吐溫做了一個和弟弟去世情形一模一樣的夢。
對于妻子奧莉維亞,馬克·吐溫充滿了愛和感激。奧莉維亞是一個熱情、勤勉、純真的美麗女孩,在他們三十多年的婚姻中,始終扮演着“賢内助”和“事業助理”的雙重角色。
他們的三個女兒蘇西、克拉拉、吉恩相繼出生,一家人有過非常美妙的時光。蘇西悄悄寫了關于父親的傳記,文筆稚嫩,但真實生動,很有童趣。母女們一起看馬克·吐溫新鮮出爐的稿子,劃出她們覺得最滿意的文字,那是馬克·吐溫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之一。
後來,女兒蘇西、吉姆和妻子奧莉維亞相繼去世,二女兒克拉拉遠嫁,馬克·吐溫生活中的陽光一點點被灰暗和痛苦吞噬。家人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撐,當她們一個個離去,他成了世界上最孤獨的那個人。
《馬克·吐溫自傳》展示了真實生活中的馬克·吐溫,他真誠、善良,是一個有溫度的人。
他有與生俱來的幽默天賦,也把它融入了人生和作品之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