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跟别人的互動指數?讀書就像買積木,積木多了,你就能造你自己的城堡——李自在,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提高跟别人的互動指數?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就像買積木,積木多了,你就能造你自己的城堡。——李自在
個人構建,就是你習慣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有點抽象哈。
從理性上,我們都知道一件事情往往有很多看待的角度,比如在公交車上,你看到一個年輕人懷裡抱着一個包,坐在那裡看着窗外,旁邊站着一個老人,你可能覺得:
1.這個年輕人太累了,沒有讓座
2.這個年輕人沒有看到老年人
3.這個年輕人就是不願意給别人讓座
4.這個年輕人之前讓過了,老年人馬上到站了不願意坐
5.這個年輕人可能身體不方便,沒有讓座
6.也許這個位置是馬上要下車的老人給這個年輕人讓的
7.也許這個老人是年輕人的爺爺,他覺得孫子太累了,就讓他坐了
8.也許這是一個電視上的那種換裝節目,這個老年人是也是年輕人扮的,而且這個坐着的小夥子知道
。。。。。。
我們不評價這件事,僅僅是從可能性出發,就有很多種解讀,我承認第八個可能性小一點,但是并非沒有可能,而且可能還有其他的種種情況。
因為我們并不認識這兩個人,我們也沒有對事情的前因後果有了解。所以這一切都是猜測。
而事實上,從感性角度,當我們真的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們往往更傾向于相信其中幾個可能(你并沒有充足的理由證明),你根本不會想這麼多可能,你就會覺得這個年輕人沒素質,或者情有可原,或者關你什麼事。
這個就是個人構建。
日常生活中這種很常見,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對電梯裡熟悉的陌生人故事的猜測,對某個演員的判斷。
從我們的角度來說,這些判斷都是冷靜客觀有理有據的,你可以說出十幾條理由來證明你的觀點,也可以在未來的接觸中有選擇性(隻關注自己有利的)的找對方的一些行為來證明自己的正确。
但是實際上這些都是帶着你自己的個人色彩,充滿情緒的,換句話說,你對别人的印象都是來源于你。不信你和不同的人談談對一個人的看法,看看有多大區别。
這裡還有一個已經被證實的發現:人們傾向于認為他人的行為是因為性格,而自己的行為是因為環境。
比如你看到别人随地扔垃圾就是沒素質,自己随地扔垃圾就是“我手裡東西太多了,附近有沒有垃圾桶,反正蘋果核是有機垃圾,我扔到土壤裡會被分解掉的。。。。。。”
近幾年,随着看過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我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我常說“成見和誤解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大障礙”,我也熱衷于多與人交流來減小這種刻闆印象。
但我也能感受到,這種本能的對人下判斷的行為仍然一次次地出現。
我的建議是,當這種想法出現之後,提醒下自己還有其他的可能,然後在日後的相處中多想幾種可能性,這樣視野可能會更加開闊。
二 個人構建對情緒和行為影響先捋一下這節的邏輯。
個人建構可以看成是一種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這種認知可以預測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當一切與預測相符的時候,相安無事。
但是一旦個人建構受到挑戰的時候,就會産生一系列情緒,并會驅動一些行為來保護個人構建。
舉個例子,你認為你和你的同伴都是慷慨而友善的。
如果你們合作的時候一直都是很和諧的,那就是符合你的預期的。
如果有一天,你的同伴突然不合作了,然後指責你的某些行為是自私的,你會感覺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慷慨而友善的優點受到了挑戰,會感覺很憤怒(“什麼?!你說我自私?”),然後和朋友大吵一架,甚至battle一下。(雙押不謝)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個人構建受到挑戰的時候都會引起同等的情緒波動。
每個人對自我的個人構建是有很多條的,比如你可能認為自己是聰明的,積極的,不太靈活的,不愛吃辣的,好奇心強的,喜歡大自然的,膽子大的。。。。。。
其中有的對你來說比較重要,處于比較核心的位置。比如可能你從小就覺得自己是聰明的,這個是你的核心建構,相關的動手能力強的,積極的,喜歡科學什麼的都是圍繞着這個展開的。那麼這種就會比較難改,受到挑戰的情緒變化也會更大。
對于那些與其他構建聯系比較少的,比較邊緣的構建可能就掀不起什麼波瀾。比如不吃辣的不是你很核心的建構,有個人說你湖南人怎麼連辣都吃不了,你可能一笑就過去了,不和他一般見識。
但是你在工作中有人說你是不是笨蛋,這麼簡單的事都理解不了,你可能就要掀桌子了。
說到這,每個人的建構都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不愛吃辣椒可能是比較核心的建構。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兩個人發生了很大的沖突,其中一方就覺得對方小題大作,我不就說了句你不能吃辣嗎,你至于這麼大火嗎?
其實這個可能就是和對方的個人建構有關,而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判斷别人的建構,以及預測别人的行為,這本身就是自己個人建構的一部分。
有點繞哈,領會精神。
至于中間環節“情緒”方面。
焦慮:一件事超出我們的建構,比如不知道疫情會如何發展(無法預測)
敵意:建構被挑戰,你需要自我确認(比如奇葩說裡面傅首爾的名場面“為了維護我内心的秩序”)
威脅:感覺個人建構即将發生改變,比如猴王覺得自己的位置不保,自己“老大”的建構即将改變。
三 個人構建與對别人的評價粗放得分一下,人們可以被分為人的專家和物的專家。
人的專家關注點在人;物的專家關注點在物。
比如到了一個酒會上,人的專家會更多關注于人的行為,情緒什麼的;物的專家會更多關注房間的布置,人們的着裝什麼的。
這種習慣也會延伸到對人的判斷上。
人的專家習慣從人的動機方面去判斷一個人,物的專家習慣于從着裝,一些數據來判斷一個人。
就像面試的時候,有的面試官關注你的态度和你的想法,有的關注于你的樣子,你做過什麼。
就像推崇行為主義的人認為行為是塑造一個人的關鍵,即使你是個内向害羞的人,經過1000場大場面的演講之後,你也會變得非常自如。
如果一個人的個人構建過于單一,對别人進行評價的時候就會出現較為極端的評價,可以理解為缺乏柔性。
這點同時體現在從人出發還是從物出發。
比如你認為說謊的就是壞人,不說謊的就是好人,那人群會被你分成兩個群體。
當你認為你的一個朋友對你說了一個慌,你就會判斷他是個壞人,有很差的評價。
過幾天,你發現他其實沒有對你說謊,你對他的判斷又修正成了好人,評價很高。
再過了幾天,你發現他還是說謊了,即使是善意的謊言,但是你的評價體系裡隻有說謊和不說謊,你又對他産生很差的評價。
這種評價會導緻你對一個人的認知和行為在兩個極端反複。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也為了能對他人有更為科學和全面的評價,我們需要擴展個人構建。
比如我們還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但是不再是說慌的就是壞人,而是還有善意的謊言,還有不得已而為之,這些也沒有這麼壞。
我們也可以從人的角度擴展到物的角度,比如除了從說謊的動機出發,也看看說謊的結果和産生的影響,比如人都會犯錯,撒了一次小慌可能也并不用上升到人格定性方面。
上面隻是舉個例子,越是擴展個人構建,就越加的靈活,可以适應不同的環境。
這種影響不隻是對别人的評價,也會回饋到自我評價。
比如你上學的時候因為沒寫作業,害怕被老師批評而撒了一個慌。你小時候可能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這種自責會産生一系列影響。
後來你逐漸明白人是會犯錯了,這種自責反過來也說明了你已經意識到了這個行為是不好的。
和解。
本文參考書:[1] 布賴恩.利特爾. 突破天性: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人格心理學課[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如果錯誤,敬請指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