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初中教室勵志語設計

初中教室勵志語設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6 20:55:51

初中教室勵志語設計(隧道的盡頭是亮光)1

隧道的盡頭是亮光,中職學生升學的盡頭是什麼?——在“學曆高消費”時代“就業與升學并重”定位能使中職“魚和熊掌兼得”嗎?

2022年2月23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明确了中職教育定位的調整,從原來單純的“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

01

“就業與升學并重”定位能使中職“魚和熊掌兼得”嗎?

“就業與升學并重”的一錘定音,說明一直在“就業”還是“升學”中搖擺不定的中職最終還是向“學曆”低了頭。與普通高中單一的升學相比,這一定位的轉變是增強中職“适應性”的舉措,使中職“魚和熊掌兼得”,亦或是預示着職教人王學成所寫的一篇文章:“留給中職的時間不多了”,還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未來之路——“綜合高中”一語成谶?

我們再看2022年4月14日,微信“蝸牛快行”公衆号的一篇題名為“驚呆!北京大學博士考街道辦城管,95%拟錄取考生為碩博,不乏國内外頂尖名校”的文章。盡管這隻是個案,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并不具有代表性,但“一滴水中見太陽”,大學經過二十年的擴招,高學曆事實上已無奈地走下了曆史的神壇,且普通大學文憑已逐漸淪為“雞肋”。

中職原本是由于“讀書(升學)不成”,于是改為“學劍(學技能)”,沒有用心學好“劍”,今天又回過頭來“讀書(升學)”,但是,世易時移,曾點亮不少上了年紀老師希望之燈的大學文憑,今天還能為多少中職學生鋪就成功之路?

2022年4月11日,作者程靜之在“三聯生活周刊”發表了題名為“1076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局”文章,再次提醒人們:每年都有千萬計的高校畢業生亦即高學曆者而臨就業問題。

盡管“元宇宙時代”還是一個概念股,但“學曆高消費”時代則已成了無可辯駁的現實。

問題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和“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政策沒有能使中職“香起來”,而在“學曆高消費”時代,中職改走“就業與升學并重”的定位能沖出低谷嗎?

如果中職職教人沒有選擇性“遺忘”,事實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任何時間段都沒有排斥過“升學”,比如成人高校、電大就一直很“青睐”中職。也許中職職教人自身就是靠高學曆而不是靠高技能找到教師這個“鐵飯碗”,所以中職職教人潛意識中一直迷信高學曆,在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也一直在鼓勵、創造條件給中職學生升學。當然,全日制高職、尤其是全日制本科院校“青睐”中職則是近幾年的事。

從以下的統計數據,我們也許明白為什麼今天全日制高職、尤其是全日制本科院校也像當年的成人高校、電大開始“青睐”中職。

2021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而《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報告》顯示,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共招生1001.32萬人。

同時,除了民辦教育熱衷辦大學,辦學條件比較好的中職(包括勞動口的技校、技師學院)亦把升格為職業專科和職業本科作為自己辦學的終結目标。

顯然,近幾年全日制高職、尤其是民辦全日制本科院校“關心”中職,目的并不是“救中職于水火”,使中職“香起來”,而是普通高中的生源已枯竭,某些大學要“活下去”,隻能從中職“挖掘”生源。

中等職業教育被民間視為“非主流教育”“篩子底下的教育”真的是由于升學之路沒打通嗎?而且越是職業教育沒有辦好的中職學校就越賣力打“升學牌”。

據中國青年報,作者田志磊2020年的一篇調查報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人數隻有35%,約65%升入高等院校,而這65%升入高等院校的中職學生,約10%升入本科院校。

以前的國家示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今天的“高水平”或“雙優”中等職業學校,升學率則遠高于65%,就業人數自然遠低于35%。

吊詭的是:職業教育辦學不理想,“校企合作”“産教融合”乏善可陳的薄弱的中等職業學校,盡管舉全校之力走“升學之路”,升學率反而低于65%,就業率卻普遍高于優質中等職校,似乎更像一間職業學校。

中職學校定位于“就業與升學并重”,就業與升學真能并重嗎?最終職校隻會義無反顧選擇“升學”,職校之間的競争,除了技能大賽級别比拚,未來恐怕就是上升為比拚“升本率”,學生的就業會變得可有可無或者中職學生就業完全上移到高職。

中職為了生存,想盡辦法升學和升格;而高職為了生存則也在絞盡腦汁升本,“升學”和“升格”似乎成了今天職業教育的“大勢”。

02

中職學校的先天缺陷,使得魚和熊掌難以兼得

中職學校從原來單純的“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似乎在驗證世界著名學者福斯特(Phlip.Foster)的“職業學校謬誤”說觀點。福斯特認為:正規的職業學校先天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一是職校學生通常是一些被學術性學校篩選下來的“二等生”(我們國内一般稱為“掐尾生”),二是職業學校的職業課程本身存在着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如職業課程與受訓者畢業後就業崗位上所需工作經驗格格不入,所學技能往往與現實職業要求不符,三是職校的學制較長,一般要3至4年,不能對勞動力市場變化做出迅速而靈活的反應,職校往往隻根據自己的辦學條件設置專業課程,造成學生畢業時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對口專業的工作。

因此,福斯特認為:就業教育的重點是非正規的在職培訓。企業本位的職業教育優于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發展企業本位的在職培訓要比發展正規職校的“就業教育”,“更加經濟、更少浪費”。

“雙元制”或者“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在德國、瑞典等德語系國家成功,驗證了福斯特“企業本位的職業教育優于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的觀點。

中職學校多年的辦學證明,在中職學校,“就業與升學”很難并重,猶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作為中職職教人當然希望自己學校培養的學生“魚和熊掌兼得”,實現就業與升學兩不誤。可是我們忘記了“職校學生通常是一些被學術性學校篩選下來的‘二等生’(我們國内一般稱為‘掐尾生’)”,學術能力弱并不意味動手能力就強,兩者都弱的可能性更大。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權衡取舍”,“舍魚取熊掌”或“舍熊掌取魚”。中職學校的“先天不足”,使得“魚和熊掌兼得”不太可能實現,事實也證明,優質的中等職校,90%以上或100%的學生選擇了升學之路。總之,對“就業與升學并重”如果缺乏理性認知,中職學校極易演變成“猴子摘玉米的故事”。

中國中等職業學校之所以出現今天的困境,有中職學校自身短視的原因,但很大程度是客觀因素造成的:一是勞動法規定滿十八周歲才能簽勞動合同,大多數中職學生畢業時年齡不滿18周歲,造成企業招中職學生涉嫌違法;二是就業市場瞬息萬變,而中職學校則是固定學制、固定專業、固定場所,不變很難應對萬變;三是中職學校教師主流是高校畢業生,骨子裡就有升學情結。定位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中職學校還有動力和壓力主動開展校企合作、産教融合彌補中職學校的“先天缺陷”,并不敢把主要資源投放在升學上。今天有了“就業與升學并重”的國家政策作為“上方寶劍”,自然會把職校的主要資源、甚至是全部資源投放在升學,“舍技能而取升學也”。

這也促使職教人需思考另一個問題:普職分流的意義何在?

03

隧道的盡頭是亮光,中職學生升學的盡頭是什麼?

由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與普通高中趨于同質、同類,都在走升學之路,所不同的僅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沒有機會上985、211大學。由于公辦職業本科隻占職業本科的31%,民辦職業本科占職業本科69%(數據來源《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報告》),國家政策也鼓勵民辦教育辦職業本科。如果中職學生的目标是讀本科,多數中職學生隻能選擇讀民辦職業本科,而民辦本科的學費昂貴,中職學生的家庭普遍比較困難,假如中職某些學生家庭咬緊牙關,讓孩子交完高昂的學費讀完了本科,但仍然需面對“僧多粥少”競争激烈的就業市場。

也就是隧道的盡頭是亮光,中職學生升學的盡頭仍要面對就業,對多數家庭貧困的中職學生來說,升學如果不能使他們更好的就業或是自身“眼高手低”,有可能産生更多的社會問題。

當然,普通高中升學的盡頭也是就業,可在升學道路上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相比則占絕對優勢,985、211的畢業文憑和公辦的普通高校文憑顯然比民辦大學的畢業文憑更有就業優勢。

當985、211畢業的大學生也需面對就業困境,拿着高職學曆、民辦本科學曆的中職學生的就業前景又在哪?

中等職業學校“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表面上看似乎在走一條“全面發展之路”,是一條中職學生通往“成功”的捷徑,但最終結果必然是“自廢職業教育武功”,讓自身原有的“就業”優勢盡失,由原先“并行者”(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轉變為升學的“跟随者”。

為什麼就業與升學難以并重?這事實上由“資源禀賦”決定,因為如果一間職業學校定位為就業導向,校長就必須像企業家、經濟學家、教育家、技術專家那樣思考問題和經營學校,因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校長和管理層需面對。如果學校定位在升學教育,校長隻需提高升學率,在人民群衆心目中就是一名好校長。但如果學校定位為“就業與升學并重”,字面上看似乎是“魚和熊掌兼得”,可是由于受到學校自身資源和生源禀賦限制,絕大多數職業學校在實際操作中隻會重容易量化的“升學教育”,而忽略“就業教育”,這在國家級示範中職學校表現尤為明顯。與一般的中職學校相比,國示範中職學校除了辦學條件好,相對生源也好,容易把升學率提高到90%甚至100%,校企合作、産教融合等職業教育核心要素由于沒有了“就業”這個依托平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雖然中職學生參加的是“職教高考”,似乎與普通高考不同,可不要忘記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其學習環境是以企業主導,是“工作過程學習”,職教高考依然在高考的窠臼中,且在學曆、文憑越來越偏離能力和水平的今天,中職學生升學的盡頭恐怕會是“丢了西瓜,撿了芝麻”,而所謂的“不同類型的教育”則越來越難有說服力,普職分流有可能最終演變成職教人一直努力避免的“普職分層”。

來源: 作者投稿

*聲明:本文系轉載,是用于學習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錯誤或侵害權利人權益,請留言,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