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是菩提薩埵(duǒ)(梵(fàn)文Bodhisattva)音譯的簡稱,
翻譯成漢語意思是“覺有情”、“道有生”、“道心衆生”, “有廣大愛心的人”,還有的譯為“大士”、“開士”、“高士”、“大聖”等。
菩薩較為常見的稱謂是“大士”,”聖士”,例如把“觀音菩薩”稱之為“觀音大士。
[銅鎏(liú)金觀音菩薩坐像-故宮博物院藏]
菩薩就是不僅自己覺悟,而且要以覺悟他人為己任,要努力和芸芸衆生一起達到“覺行圓滿”(成佛)境界的人物。
漢傳佛教認為,以釋迦牟尼為代表的“佛”高居天國,地位十分崇高,
是真理的代表,信仰的化身,具有極高的覺悟性,難以與世俗的信徒接近,缺乏親切感。
菩薩的地位僅次于佛,職責就是協助佛傳播佛法,在人世間普渡衆生,
以各種化身來到衆生之間,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掙紮的芸芸衆生,
所以使人感到更加的親切,更有人情味。
佛有無數,菩薩也有無數,在佛教經典中經常提到的菩薩,
主要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
2、菩薩的男女面像古印度佛教的菩薩像,一般是以釋迦牟(mù)尼未出家以前的在家形象為基礎,
由于釋迦牟尼出身于貴族,所以菩薩像的服飾也多反映了當時印度貴族的生活風尚。
[銅鎏(liú)金觀音菩薩坐像-印度巴特那博物館藏]
菩薩像大多是男像,一般都是頭戴各式寶冠,身穿“天衣”(—種薄而輕柔的衣物),
全身有璎珞(yīng luò)、耳珰(dāng)、頸飾、胸飾、臂钏(chuàn)、腕钏(chuàn)等各種珠寶佩帶裝飾。
在佛教流傳到中國後,菩薩的形象及衣物裝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佛教認為,為了救度衆生,菩薩可以變相,即所謂的“男身女相”。
随着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
所以菩薩便逐漸轉化為芸芸衆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讓菩薩成為衆生與天國溝通的橋梁。
中國佛教的菩薩服飾裝扮多為在家裝束,一般是上披天衣,下穿貼體羊腸裙或羅裙,
頸項和手臂有各種金銀珠寶、璎珞(yīng luò)、臂钏(chuàn)、腕钏(chuàn)等裝飾。
這是古印度貴族以及中國古代貴族婦女裝束的結合,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觀世音菩薩畫像]
早期的菩薩像,面部有蝌蚪形小髭(zī),唐宋以後出現的菩薩像,則越益趨向女性化,
面部的小髭(zī)消失了,眉如黛翠,雙目修長而微張,櫻桃小口,烏發垂肩,頭上發髻(jì)高聳,頂戴寶冠,體态豐潤,十指纖細,
完全是一種古代貴婦的形象。而宋代以後,民間流行的觀世音菩薩像,則完全演變成為一個古代仕女的形象。
[海南三亞南海觀音塑像]
3、“悲智願行”四大菩薩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由于這種菩薩信仰特别符合中國民衆的心理,所以民衆對菩薩的崇敬也很快發展起來。
“悲、智、願、行”四大菩薩是最受中國佛教信徒慕拜的四位菩薩,
他們分别是大悲觀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願地藏(zàng)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尤其是觀音菩薩,化身無數,形成龐大的觀音菩薩文化。
[四大菩薩]
在佛教中四大菩薩是以救衆生登彼岸為宗旨,他們被認為可以走下蓮花寶座,
來到人間化度蒼生,但是他們生活的“天國”太遙遠了。
遠在天邊,不如近在眼前,中國的佛教徒們根據佛經和中國史籍把四大菩薩請到中國“定居”下來,建立了各自的道場。
[中國四大佛山]
四大菩薩的四大道場,又叫中國四大佛山,
即山西省五台縣的五台山文殊道場,四川省峨眉縣的峨眉山普賢道場,浙江省普陀縣的普陀山觀音道場和安徽省青陽縣的九華山地藏(zàng)道場。
[五台山文殊道場塑像,圖源:百度百科]
[峨眉山普賢道場塑像]
[普陀山觀音道場]
[九華山地藏道場]
在蘇州西園戒幢(zhuàng)律寺的羅漢堂裡,有一座方柱形的彩塑,
四面分别塑成四大佛山和四大菩薩,上部樓閣懸空,彩雲缭繞,
布滿了許多小巧玲珑的護法神和脅(xié)侍菩薩、羅漢、弟子等,簡直是中國四大道場的一個縮影。
[蘇州西園戒幢律寺,圖源:百度百科]
四大佛山之中,以五台山的佛寺建築最為雄偉、密集,佛像雕塑也最為精美,被稱之為四大佛山之首。
五台山能成為四大佛山之首,當然也因為它的主人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的“左脅(xié)侍”(普賢菩薩是如來佛祖的“右脅(xié)侍”),地位最高。
[山西大同華嚴寺如來佛及脅(xié)侍菩薩]
與衆不同的是,這裡還是我國唯一 一處兼有漢地佛教和喇嘛教(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
達賴喇嘛、班禅喇嘛、章嘉呼圖克圖(大活佛)等人,都曾在五台山居住修行,有的去世後還安葬在這裡。
所以,五台山道場也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肅、黑龍江等地少數民族的無比尊崇。
再加上曆代帝王多次朝拜五台山和極力推崇,使五台山在四大名山中獨占鳌頭,具有特殊地位。
>完<
參考資料:
[1] 星漢.《圖文佛教大百科》.2010
[2] 王德才.《佛教常識》.2008
[3] 業露華.《佛教小百科》.20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