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和司馬光是曆史上的文學大家,都為後世留下了經典的著作,這兩位大家都是“司馬”姓,而且又都編寫了記載古今的文學巨著,難道他們之間有什麼關系嗎?在許多人眼中,甚至會吧這二人混為一談,那麼司馬遷和司馬光到底有何關系,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解司馬遷和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跟司馬遷之間是什麼關系?
司馬遷和司馬光之間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如果硬要說他們兩個人有關系,大概就是他們都姓“司馬”,五百年前兩個人是一家。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而司馬光則是出生在北宋的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也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兩個人在時代上面就已經相差了一千多年,就算有血緣關系,經過這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兩人之間的基因,也應該沒有幾處相同了吧。
另外兩個人也有一個相關的地方,就是兩個人都是史學家,并且都著有一部流傳後世的巨著。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史記》對後世的曆史、小說、戲劇等諸多方面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著作之一被稱為是“二十四史”之首。
而司馬光則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主編,這本官方修訂的史書在中國曆史上也有非常高的地位。《資治通鑒》從公元前403年開始寫起,寫到公元前959年停筆,涵蓋了十六朝1362的曆史。自成書以來,曆代帝王、賢臣、鴻儒等都會對《資治通鑒》點評批注,而且還是曆代君王的教科書,可以說除了《史記》之外,其他著作的贊譽都不能與《資治通鑒》媲美。
這樣說來,修史倒像是“司馬”家族的傳統了,而且有司馬遷、司馬光兩位大家,相信史學家族的稱号應該沒有人能夠和司馬家族搶了。
司馬遷出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個小康之家,從小司馬遷就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之下學習讀書寫字,十歲的司馬遷就能夠閱讀《尚書》、《左傳》等。年長一些,司馬遷就離開了家鄉,來到了父親為官的京城,之後父親就吩咐司馬遷去遊曆天下,搜羅遺聞古事。司馬遷遊曆了大江南北之後回到京城,因為父親的關系,在京中做了郎中。著有《史記》。
司馬光是北宋的,世代為宦,20歲時中進士甲第但他并不以此“矜誇滿志,昆明于物,如謂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些話反映了青年司馬光的胸懷與器識,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不求虛名。著有《資治通鑒》。
司馬光和司馬遷都有哪些著作?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迹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曆史傳說和故事。)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歲終。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裡芝川鎮南門外,位于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的《史記》對後世影響深遠,除此之外,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曆代傳頌。據《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遷有賦八篇,但大都不傳,隻有《悲士不遇賦》保存在唐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卷三十之中。司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實,号迂叟,是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進士出身,曆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谏院、禦史中丞、翰林院學士兼侍讀等職。熙甯三年(1070年),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堅辭樞密副使,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禦史台,退居洛陽,專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後臨政,召司馬光入主國事,任命為相(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身後追贈太師,封溫國公,谥文正。
司馬光著史,還選取了劉恕、劉(分文)、範祖禹等人做為助手,他們既是當時第一流的史學家,又與司馬光在政治、史學上觀點一緻,故能在編書中各顯其才,通力合作。《通鑒》的成功,與他們的努力分不開,但最終使《通鑒》達到光輝頂點的,還決定于主編司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劉恕之子劉羲仲所說:“先人在書局,隻類事迹,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筆削。”
司馬光一生著述甚多,在《通鑒》系列著作中,還有《通鑒舉要曆》80卷、《曆年圖》七卷、《稽古錄》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20種,200餘卷,是他對我國史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詩詞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孝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遊山行記》、《續詩話》、《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