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材料進入藝術創作視野,成為藝術創作意向的時候,它就顯得不同。而材料随着年代不斷更新,對藝術家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近日,作為上圖東館的開館季活動之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旗下藝術設計國際傳播品牌“藝術之橋”在上圖東館發布了“年度系列”藝術家、設計師和民藝三組獲得者,分别由中國當代藝術家汪建偉、如恩設計研究室、法國漆藝藝術家文森·漆獲得。同時,圍繞“材料”這一當代藝術創作中最活躍的因素,7位藝術設計界人士為上圖東館讀者帶來一場主題為“材料:時間與進化”的藝術沙龍活動。
上圖東館
“藝術之橋”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及其下屬海外公司——英國ACC藝術圖書出版集團與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共同發起。五年來,藝術之橋“年度系列”相繼攜手國内藝術家徐冰、白明、金宇澄、冷冰川、朱赢椿、楊明潔、許剛、張永和、徐衛國、朱哲琴、魏劭農、沈榆,國外藝術家和設計師Patrik Schumacher、四代田邊竹雲齋等,出版英文圖書10餘冊,在全球範圍發行;在國内外舉辦藝術設計論壇和沙龍,邀請中外藝術家、設計師和學者就每年的命題展開讨論,并把中國藝術家的獨特藝術作品推介至海外。今年的“年度系列”藝術家也将與“藝術之橋”攜手,在國際出版、藝術展覽等領域展開為期一年的藝術設計國際傳播工作。
沙龍對談現場
沙龍對談現場
在“材料:時間與進化”藝術沙龍上,創作者們分享了他們對材料革新的感悟。什麼是材料?一塊木頭、一種染料、一塊布料?對于藝術家來說,材料的選擇性非常豐富,但它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物理層面的意義。當代藝術家徐震在沙龍對談上表示:“藝術家的材料更多的還囊括了人的經驗、對社會的理解。藝術家需要與時俱進,而‘與時俱進’這個詞語本身也是一種材料。你需要知道這個時代或者最近這個時代發生了什麼,人們是如何認知,你對這種認知有什麼樣的看法,這就是藝術家的材料。”
就徐震所談的這點,汪建偉也發表了看法,他認為用繪畫、雕塑、裝置這些詞語來形容藝術已經顯得遠遠不夠了。“在這個共生進化的社會之中,時間是人的視角,而藝術家本身也處于變化之中,藝術家就是材料之一,所以材料已經演變為了更大意義上的物種間的關系。藝術家跟社會的關系,其實也是材料之間的關系。”
汪建偉作品
汪建偉提到自己過往創作案例時,曾大量用到澳松闆。而他又一次發現,芒種節氣後,澳松闆會發黃,它的密度和重量都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我對它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了解瞬間作廢。我怎麼辦?我跟它之間,到底是我決定它,還是它決定我。在今天,我們深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社會裡,你自己本身就應該是這個事物變化中的一分子,這個才是真正我們理解的材料,這也是進化的一部分。”
談到新媒體藝術時,汪建偉認為媒介的過度使用也是知識的過度使用,新媒體成為了思想、知識和各種理論概念的衍生品,但在媒介過度使用的情況下,藝術家如何再去創新,這對藝術家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課題。
文森·漆作品
“年度民藝”獲得者文森·漆來自法國圖盧茲,啟蒙于加斯東·隋斯、讓·杜南等法國漆藝裝飾藝術家,早年在法國從事古董家具修複與大漆曆史文化研究。然而文森在嘗試了很多創作媒介後依然無法找到表達自己的方式,直到他在中國遇到大漆。在中國紮根的15年裡,文森逐步打破了漆畫與漆器等傳統概念的束縛。他不喜歡用玻璃、鋁制品、陶瓷等材料做漆胎,覺得這些材料太“冷”,而農村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被他視如珍寶——米袋、竹簍、雞籠、面條、芝麻,都可以成為他創作的靈感和工具。
文森·漆說:“我選擇的材料,都是讓我覺得溫暖、有生活氣的、有時間痕迹的東西。創作一件作品的過程,就好像你種一棵樹需要很多不同的研究以及靈感促成它最後長成大樹,我的創作過程也是基于此,有很多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材料的調研,最後把這些融會在作品創作中。在創作過程中有些是用到布料,我很久之前去過侗族,研究侗族的侗布是怎麼編織出來的,要學會把這個布織出來,大概五六年時間我去研究機器,織布,先從棉花開始,彈棉花,拉線,這是不停失敗,不停實驗的一個過程。”
百裡千刀一斤漆。今年夏季,文森·漆跟随着漆農淩晨三、四點起床,走山路,爬上漆樹割開一道道口子,收集漆樹裡的白色黏性乳液。上山割漆,對他來說這是了解漆生産的過程,并了解物質的變化,這也是他創作的一部分。
改造後的融設計圖書館
改造前的融設計圖書館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甯認為,過去,藝術門類區分清晰,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工匠各司其職。如今,每一個人的身份都在轉化。比如,在汪建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金屬材料與澳松闆的搭接,有某種建築感在其中。而文森·漆的身份也很難界定。“假如把不同的職業分工看作材料,它們也在不斷演變,随着時間在交融,這是當代藝術的有趣之處。”
張雷作品“飄”椅
杭州融設計圖書館創始人張雷與策展人、書籍設計師簡楓的對談基于彼此的工作經曆。張雷拿椅子舉例,他認為做一把椅子對藝術工作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椅子隻有椅面、椅背與四根支架,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設計免不了與前人有重合之處,但如果在做油紙傘的過程中可能就會迸發出做椅子的靈感,對他來說這就是材料與工藝給他的靈感。而研究中國傳統手工藝,并将它解構成材料,這是張雷一直在做的工作。
作為書籍設計師,簡楓認為對于材料的運用也是她一直在探尋的問題,書籍設計同樣依賴于材料的限制,但如何在材料上創新與颠覆,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作為一個做書人,站在出版的角度,她對書籍抱有信心,對書籍的形式同樣抱有信心。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也在沙龍上分享了自己對建築與藝術的觀點,這個秋季,11.5萬平方米的上海圖書館東館正式對外開放。與形似太湖石的建築一起迎接讀者的,除了書籍還有10件量身定制的公共藝術品。“上圖東館的建設過程,實際上就包含了建築、藝術和設計。期待‘藝術之橋’的作者和藝術家,能與東館的不同主題館發生更多連接,與讀者進行更多互動。”陳超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