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一小區有狐狸?見習記者 龐菁涵 陳 泉 晨報記者 郁文豔,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呼和浩特一小區有狐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見習記者 龐菁涵 陳 泉 晨報記者 郁文豔
7月20日晚上10:30,王放正在松江區米蘭諾貴都小區觀察一隻受傷的貉。突然,一陣尖銳且帶着點兇狠的叫聲,劃破小區甯靜的夜晚,循聲趕來,眼前的一幕,讓一直從事野生動物研究的王放感到震驚,随即掏出手機拍攝了下來……
在這段長35秒的視頻中,20隻左右的野生幼貉聚在一起搶食貓糧,時不時相互撕咬,背後的黑暗中還有十幾隻發光的眼睛。堆在它們面前的貓糧,目測有一兩斤左右,似“小山”一般。王放聽到的叫聲,正是這群幼貉争搶食物時發出的。
小區野生貉呈井噴式增長
米蘭諾貴都綠化覆蓋率較高,幾年前,小區裡偶爾能看見幾隻野生貉,不少居民認為,野生動物的出現,是小區環境好、綠化好的标志之一。
然而,近半年來,小區裡野生貉突然呈井噴式增長,越來越多的貉出現在步道上、花園裡、水池邊,對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居民劉女士說:“有天晚上我下樓倒垃圾,垃圾桶邊有十多隻貉直勾勾地看着我,吓死了。”
居民朱先生表示,最近早上出門鍛煉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野生貉的出沒。“它們不怕人,還會跟着人走,就像是來讨要食物一樣。”
朱先生說,有人一邊走,一邊朝野生貉吹口哨,它們就會跟着人的腳步,緩慢地走動。朱先生擔心,這些野生貉如果一直在小區活動,難免會傷人,“業主群裡有人說被貉咬到了,但是不知道真假。”
有居民說:“(貉)真的太多了,已經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了,前年大概隻有幾隻,今年大概有50隻以上了,晚上已經不敢帶孩子去散步了。”
7月22日中午,記者來到米蘭諾貴都,小區裡綠色植物非常多,高低錯落的樹木、灌木、草葉遍布在綠化帶中,每走幾十米,就能在綠化帶裡看到一則溫馨提示:野生動物貉經常出沒,請小心!
記者在小區裡走了一圈,并沒有發現野生貉的蹤迹。
小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白天不是野生貉的活動時間,大家也找不到它們的洞穴,隻有夜幕降臨之後,貉才會出來覓食。“不知道為什麼今年特别多,大概有五六十隻。”
據工作人員猜測,野生貉大量出現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小區綠化覆蓋率高;其二,小區裡可能有人在主動喂食貉。
據了解,小區裡有好幾位喂流浪貓的人,他們通常把貓糧灑在一些角落,喂完貓後,沒吃完的貓糧就被遺留在原地,因此吸引了野生貉的光顧。
最近,居委會一直接到居民的投訴,希望居委會、物業能夠盡快把這些野生貉全部抓走,否則一旦出現傷人事件,後果将變得非常嚴重。
“家裡有小孩的,希望趕緊把貉弄走,但是一些老年人,就覺得無所謂,認為可以共同生存。”該工作人員說。
十分反常,種群數量已失控
“從20日觀察的情況來看,這個小區的貉數量之多,在我們調查的所有地點裡前所未見。這裡的成年貉依然對人類保持警惕,躲在灌木叢觀察,但本應溫和、羞怯的野生幼貉,已喪失了對人的恐懼,擠在前面搶食的大多是今年新出生的幼貉。”
視頻拍攝者王放,是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青年研究員,曾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取得學士、博士學位,2018年結束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博士後的工作後,入職複旦大學,從事野生動物種群和群落生态學、保護生物學研究。
在王放當晚拍攝的另幾段視頻中,小區路面和草坪上,野生幼貉成群結隊地出現,甚至不斷有貉被他手中的手電光亮吸引,走到腳下探查,似乎是在乞食。
據王放回憶,同時和他掏出手機拍攝幼貉搶食畫面的,還有一名約三四十歲的中年男子,他說這些貓糧是他倒在這裡的,投喂貉主要是怕它們沒得吃挨餓,但又并不太了解投喂野生動物可能帶來的影響。
昨天,記者聯系上王放的時候,他正和二十幾名夥伴在黃浦濱江綠化帶考察生物多樣性。他告訴記者,米蘭諾貴都的現象已經引起了他和團隊的注意,準備帶學生分5路對小區的野生貉數量、成幼年比例做仔細測量。
王放表示,自然條件下,成年貉與幼貉的比例應當在2:2-2:3之間波動,但20日晚在連續3小時的粗略觀察中看到的情況是,小區成年貉與幼貉比例達到了1:5左右。“一般來說,每2隻成年貉一次能繁殖8-10隻幼貉,這意味着,在米蘭諾貴都小區幾乎每一隻新出生的小貉都活了下來。這在自然界之中太反常了,意味着種群數量的失控。”
貉從本市西南向東北擴散
貉的出現,并非隻在松江的米蘭諾貴都。據王放介紹,在青浦華唐苑小區、上海海洋大學、世紀公園等地點,都有野生貉活動。
今年6月下旬,王放團隊參與發起“貉貉情報”活動,從微信、微博獲得的投稿來看,松江佘山、浦東金橋、闵行吳中路、青浦區政府門口等都有人曾看到疑似“貉出沒”。“迄今為止,我們已經考察了上海的100多個小區,其中超過80個小區發現有野生貉活動,加上公園、學校、廠房等,不下128個地點能看到野生貉的蹤迹。”
從去年8月份開始,複旦大學保護生物學團隊通過“公民科學家”項目,對全市的野生動物進行監測、考察。這一項目集合了各方力量,其中複旦團隊有5名成員,100多位市民志願者參與提供線索,上海動物園、林業部門等也積極提供數據。
根據統計,青浦區、奉賢區、金山區、浦東區都有不少地點出現過野生貉,而楊浦區相對較少,截至目前,在此次調查中寶山區和靜安區尚未見到野生貉。
王放介紹,野生貉在30年前曾是上海地區的“原住民”,在各個區都能看到它的蹤迹,城市化的發展,曾讓許多野生動物退散到人類社會以外,但随着城市生态環境的轉好,一些适應能力強的野生動物正在悄然“回歸”。
來到城市的貉,喜歡在有清澈流水、池塘和植被茂盛的地方活動,它們通過捉蚯蚓、挖甲蟲、刨食植物根葉等方式生存,當然,也有一些會去翻垃圾桶找些殘羹剩菜,但據觀察,它們對人類的垃圾似乎并不那麼“感興趣”。
“由于某些尚未确知的原因,一度從城市撤離的野生貉,在上海的西南方向‘堅挺’地生存了下來,從最近10年來看,野生貉正在從上海的西南向東北擴散,我們把這一擴散解讀為城市生态的積極恢複。另外,貉本身警惕、敏感,對人類世界保持着極大好奇心的特質,可能也是它們能适應城市的原因。”
未來10天的時間,複旦團隊将從已考察的小區裡選出8-10個地點進行抽樣調查,進一步監測這些野生貉的生存情況、成年幼年比例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