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00:15:03
高全成: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七)劉禹錫 六首

高全成: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七)

劉禹錫 六首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1

唐代詩歌

【文學常識簡介·唐詩】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唐詩一方面繼承漢魏以來的五、七言古體詩,并使之更為完善;一方面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從而擴大了詩的表現範圍。唐代詩人輩出,燦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傑出代表。無論從思想内容或藝術技巧來看,唐詩的成就都明顯地超越了前代。


劉禹錫 六首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2

【作者簡介】劉禹錫(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夢得 ,洛陽人,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與柳宗元同榜,官至太子賓客(太子官屬。掌調護、侍從、規谏),故世稱“劉賓客”。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所撰文章簡練深刻,于韓柳外自成一家;所仿民歌體寫的竹枝詞等小詩,剛健清新,别具風格。

青年時代與柳宗元等一起參加王叔文(唐順宗時出任翰林學士,時稱内相)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奉诏還京後又因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今屬廣東省)刺史(秦時設刺史,監督各郡。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隋以後刺史為一州的行政長官,之後成為太守的别稱)。與柳宗元交誼最深,并稱“劉柳”,晚年在洛陽常與白居易唱和,世稱“劉白”。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3

1、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題意簡釋】交代寫詩時間及所寫事件,表面意是寫此詩開玩笑地贈送給看花的各位君子,實際意是寓譏諷于玩笑中。

【背景簡介】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劉禹錫等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宦官具文珍勾結藩鎮勢力發動宮廷政變,逼迫順宗李誦“讓位”給憲宗李純,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不久又被貶為朗州司馬。到了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時被貶的柳宗元等人,于是把他從朗州召回京城。剛毅不屈的劉禹錫回到長安即寫了這首著名的諷刺詩。

【内容簡介】此詩借寫人們遊賞完玄都觀後的熱鬧場面和玄都觀裡桃樹的栽植時間,辛辣地諷刺了頑固守舊的新老權貴。

【原文】

紫陌紅塵拂面來(1),無人不道看花回(2)。

玄都觀裡桃千樹(3),盡是劉郎去後栽(4)。

【譯文】

京城外大道上的飛塵撲面而來,看完桃花返回的人們沒有一個不說桃花如何紅豔美麗的。

(可是)玄都觀裡的上千株桃樹,全都是在我離開京城後所栽的。

【注釋及有關提示】(1)紫陌:京城郊外的大道。紅塵:鬧市的飛塵。拂面:迎面、撲面。(2)無人不道看花回:即“看花回無人不道(花之美)”。無(人)不:雙重否定,語勢更重。(3)玄都觀:唐道觀名,在長安城南崇業坊。桃千樹:極言桃樹之多。(4)劉郎:作者自指。

【詩句簡析】

首句:以看花回者的車馬所攪起的塵埃亂飛的具體形象,表現場面的熱鬧非凡。由“拂面來”見出,權貴們是返回,作者是前往。

次句:傳神地寫出了權貴們觀賞完桃花興猶未盡、議論紛紛的情景。

第三句:誇張地寫玄都觀裡有很多桃樹。

第四句:堅決、辛辣地點明這上千株桃樹都是我劉禹錫離開京城後所栽的。

【藝術特色簡介】

使用比體。表面上看,寫桃花之盛、桃樹之多;實際上,是諷刺朝廷滿是新貴,把持朝政,得意忘形。“盡是劉郎去後栽”,一語雙關:明寫桃樹;暗寫權貴,使新貴們原形畢露,無可遁藏,也狠狠地刺了其主子一槍。

2、再遊玄都觀

【背景簡介】該詩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續篇。十四年前,劉禹錫的“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兩句詩,不僅辛辣地諷刺了“桃千樹”(新貴),而且深深刺痛了“栽”者(權相武元衡),于是被貶出京城任連州刺史。十四年[曆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五朝至當朝(文宗)]後,重返京城,再遊玄都,又賦一詩,以示不屈之志。

【内容簡介】《再遊玄都觀》這首七絕,仍以遊玄都觀為題材,以十四年前的繁盛景象為暗中襯比,生動地描寫了玄都觀今日之荒涼景象,無情地鞭撻了政敵,豪邁地宣示出不屈不撓的鬥争意志。

【詩前小序】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1),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2)連州,尋(3)貶朗州司馬。居(4)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5)又出牧。今十有(6)四年,複為主客郎中(7),重遊玄都觀,蕩然無複一樹,惟兔葵(8)、燕麥(9)動搖于春風耳(10)。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

【“序”之譯文】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我作屯田員外郎,當時這個觀裡沒有花木。那年我出京任連州刺史,不久又貶為朗州司馬。過了十年,召我回京,人人都說有道士親手栽植了仙桃,滿觀如紅霞,于是才有前首詩,用以記一時之事。不久又出(京)任地方官。至今十四年了,我回(京)再作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觀裡)空蕩蕩的不再有一株桃樹,隻有兔葵、燕麥在春風中擺動罷了。于是又寫了二十八個字,以等待後來的遊人(指教)。時間(是)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

【“序”之注釋】(1)屯田員外郎:唐置屯田郎中、員外郎各一人,屬工部,掌屯田政令。(2)牧:古稱州官為牧。這裡是名詞用作動詞,即擔任……牧。(3)尋:不久。(4)居:經過。表示經過若幹時間。(5)旋:随即。(6)有(yòu):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7)主客郎中:隋唐以後于禮部設主客司,置主客郎中及員外郎,負責各藩屬國朝聘、接待等事。(8)兔葵:草名。(9)燕麥:植物名。初為野生,燕雀所食,故名。(10)耳:句末語氣助詞,表限制,相當于“罷了”。

【原文】

百畝中庭半是苔(1),桃花淨盡菜花開(2)。

種桃道士歸何處(3)?前度劉郎今又來(4)。

【譯文】

道觀百畝之大的庭院一半是青苔,(另一半)是桃花蕩然無存後的野菜花。

當年觀裡種桃的道士身殁何處?前度于此一遊的劉郎今日又來了。

【注釋及有關提示】(1)中庭:古代廟堂前階下正中部分,為朝會和受爵禮時臣下站立的地方。(2)淨盡:一點不剩。菜花:野菜花。(3)種桃道士:雙關:明,當年玄都觀裡那個種桃的道士;暗,當初打擊王叔文、貶斥劉禹錫等人、提拔新貴的保守派當權者,具體指權相武元衡。歸何處:殁于什麼地方。這是不失文明的斥罵語。歸:死稱歸。《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死)在鬼話裡叫歸”。](4)前度劉郎:《幽明錄》載:東漢時,劉、阮二人在天台桃源洞遇仙,之後兩人重到天台。後世稱去而複來的人為“前度劉郎”。“前度劉郎”既明指自己,又暗用典故,以增加詩句的文化含量。

【詩句簡析】

首句:點明朝會和受爵禮時臣下所站之處竟一半是青苔,明寫自然的荒涼,暗譏朝政的衰敗。

次句:更進一步,直刺保守派權貴們敗落淨盡。此句交融着雙重對比:昔日的桃花與今日青苔、野花之不同物的對比;桃花昔日“滿觀如紅霞”與今日“淨盡”之時間前後的自相對比。

第三句:詢問當年的種桃道士身殁何處。表面是問與革新和保守的政治鬥争毫無幹系的種桃道士,實際是問打壓革新人物、提挈保守新貴的當權者。這是故意問,因為道士身殁何處無關緊要,而作者明知政敵權相早已殁去十四年了(武元衡于元和十年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所遣刺客刺死)。雖是無疑而問,而“桃花淨盡”的原因卻自在問中,從而更具諷刺力。

第四句:堅定地宣示:先前被“種桃道士”打壓的“我”,今日又回來了。此語洋溢着作者豪邁樂觀的情緒,顯示着不屈不撓的精神。

【藝術特色簡介】

與前詩一樣,仍然使用比體,但是描寫的具體情況卻迥然相反,因而自然就有強烈對比在内。前詩的情景是桃花繁盛,遊者雲集;此詩的情景是“桃花淨盡”,中庭一派頹敗之氣。前後對比增加了對政敵嘲諷鞭撻的力量。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4

3、“楊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詞二首·其一)

【題意簡釋】《竹枝詞》是古代巴、渝(今重慶市一帶)民歌的一種,歌詞雜詠當地風情和男女愛情。唱者邊舞邊唱。

【背景簡介】劉禹錫任夔州(舊府名,府治在今重慶市奉節縣)刺史時,接觸到這種優美的民間藝術形式,于是采用《竹枝詞》的曲譜,創作出七言絕句形式且内容全新的《竹枝詞》。

【内容簡介】這首《竹枝詞》巧妙地表現了一位少女春心萌動的纏綿之狀。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1)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2),道是無晴(3)卻有晴。

【譯文】

岸上楊柳青青,江上風浪平平;忽然聽到江上舟中傳來男子唱歌聲。

(郎的歌聲就像)東邊出着太陽、西邊下着雨;說是沒有晴吧,卻又有晴。

【注釋及有關提示】(1)郎:對青年男子的美稱。(2)雨(yù):動詞,降雨。(3)晴:諧音雙關。表面是“天晴”,暗指“感情”。

【詩句簡析】

首句:以江面平靜的景色,映襯出少女平靜的心境。

次句:明寫少女聽到郎的歌聲,暗寫少女内心波瀾起伏。

第三句:用自然現象為謎面,比喻郎之歌聲模棱兩可的狀況。

第四句:用雙關語揭開謎底——說它無晴(情),它卻有晴(情)

【藝術特色簡介】

(一)整首詩充滿民歌風味。此首詩無論寫景(風平浪靜),叙事(聽到郎的歌聲),還是拟寫姑娘心情,都是運用樸實通俗,充滿民歌風味的語句,當然也都是經過作者提煉得更有藝術性的了。

(二)暗中對比。首句平實地交代“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其特點就是“平”。而次句似乎也是寫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姑娘聽到郎的歌聲。郎的歌聲未出現時,江上是風平浪靜;姑娘的心情如同江面一樣,不起漣漪;而一旦傳來郎的歌聲,姑娘心中便被陡然激起浪濤。明寫的“江水平”與暗含的姑娘心中不平靜,形成對比,含蓄隽永,耐人尋味。

【閱讀筆記·巧用雙關活畫心境】

那位唱歌的郎或者是自娛自樂,别無它意;或者是意有所屬,卻又暧昧不清。然而,不管郎主觀上怎樣,在姑娘聽來都是撩動人心的,關鍵是姑娘不能敲定郎是有心還是無心。姑娘思忖再三,還是捉摸不透;猶豫再三,還是不能搭腔;更為緊要的是一個姑娘家家也不能把少男少女之間的戀情之事說得太過直白了;于是聰明的姑娘巧妙地用比喻,用雙關,說出了郎的感情似有似無,變化不定的特點,傳神地反映了這位姑娘懷有希冀、心存狐疑、難失羞澀等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的心理狀況。

當然,這是就詩中所表現的少女的形象說的,歸根到底,與其說這位少女聰明,毋甯說我們的詩人劉禹錫高妙。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5

4、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題意簡釋】劉禹錫與白居易(樂天)均奉诏返京,相逢于揚州 ,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酬,贈答。樂天,白居易的字。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己怎麼樣。如“見教” “見諒”。

【背景簡介】劉禹錫參加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京外二十三年。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劉禹錫奉诏從和州(今安徽和縣)返回洛陽,白居易此時也奉诏從蘇州返回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逢 ,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

白居易贈給劉禹錫的詩: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您為我取酒杯添酒勸我飲,我為您拿筷子擊盤對您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寫詩稱上國手的隻是你一個,可是命運壓在人頭奈何不得。)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滿眼全是好景緻,您卻長久寂寞;滿朝官員盡得意,您卻獨自失意。)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我也知道應該是被才名折損;但是被貶二十三年,折損得也太多了!)

【内容簡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回贈白居易的七言律詩,曲折地表現了自己受政敵打擊而長期貶抑遠地的憤慨,自然地顯現了豁達樂觀的胸懷,高昂地宣示了決不氣餒消沉、而要振奮崛起“長精神”的堅定态度。

【原文】

巴山楚水凄涼地(1),二十三年棄置身(2)。懷舊空吟聞笛賦(3),到鄉翻似爛柯人(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5)。

【譯文】

在巴山楚水那些凄涼之地,我(被)抛棄了了二十三年!

懷念故友空自吟誦聞笛賦,久谪歸來恍然已是隔世人。

沉舟旁邊正有千船駛過,病樹前頭卻是萬木皆春。

今天聽君吟唱一曲(深觸情懷),暫且憑借這杯美酒振奮精神。

【注釋及有關提示】(1)巴山楚水:巴山,代指古巴國地,今四川省東部一帶。楚水,代指古楚國地。楚國原在湖北和湖南北部,後來擴張至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劉禹錫先後被貶至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帶)、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之地,句中的“巴山楚水”概指這些地方。(2)二十三年:從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被貶為連州刺史,至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冬應召,約22年,因路途遙遠,至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說23年。棄置:抛棄;置,放棄:“棄”與 “置”,同義複用,與上句“凄涼”對仗。身:自身,自己。(3)舊:故交。聞笛賦:西晉向秀經過被司馬氏殺害的好友嵇康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勝悲歎,于是作《思舊賦》。劉禹錫借此典故懷念亡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4)翻:副詞,反而。庾信《卧疾窮愁》詩:“有菊翻無酒,無紘則有琴。”(“有菊反而沒有酒,沒有冠冕上的帶子卻有琴。”)。爛柯(kē)人:南朝·梁·任昉所撰《述異記》載: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兩童子下棋,于旁觀棋至終,手中柯(斧柄)已爛。回到村裡,才知已過百年,同輩人皆已亡故。劉禹錫以王質自比,表達隔世之感。 (5)長(zhǎng):增長。

【四聯大意】

首聯:接白居易贈詩“二十三年”的話頭,從兩個方面概括叙述自己的不幸:被貶地方之凄涼、被貶時間之過長。首聯是兩個詩句(偏正短語),而從内容上看是不可分割的一句,即“身棄置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我(被)抛棄(在)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寫詩,分成兩句,避免了語言的啰嗦,增強了表達的力度。

颔聯:用“聞笛賦”的典故,表達對亡友的懷念深切而徒然;用“爛柯人”的典故,表達對世事的感覺全非而沉重。

頸聯:以兩個形象生動的畫面,借喻自己的處境,顯現出豁達的襟懷,熔鑄着辯證的哲理。“沉舟”“病樹”的自喻,極為形象地畫出了自己長期遭貶後的落魄狀态,怅惘之情自寓其中。但是,作為“詩豪”、又是哲學家的劉禹錫并沒有一味地悲歎自己的不幸,而是高邁地躍起,以特有的豪氣、以哲學家的視覺,看到了“千帆過”的浩蕩氣勢,看到了“萬木春”的蓬勃景象。這種發展的眼光、辯證的視覺曆來備受贊譽;此外,還應該提及的是詩人将一己之私壓下的闊大胸懷和思想境界。 

尾聯:接上聯自己的處境和達觀的态度,既答謝朋友的同情勸慰之意,更表示要振奮精神,繼續進取。 

【藝術特色簡介】

(一)風格沉郁而豪放。

(二)用典含蓄恰當。

(三)哲理辯證,能醒己,也能醒人。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6

5、石頭城

【題意簡釋】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上,戰國時為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東吳孫權重建,并改名為石頭城;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時是繁華的都城。

【背景簡介】石頭城從唐高宗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開始廢棄,至劉禹錫寫此詩時(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已經過去200年了,早已成為空城了,而大唐帝國也已日漸衰落了。劉禹錫任和州刺史時,見朋友寫的《金陵五題》,觸動感思,也寫了五首詩,總題也是《金陵五題》。《石頭城》是《金陵五題》中的第一首。

【内容簡介】該詩以山巒、潮水、明月三個自然形象對應石頭城的精妙描寫,形象地表現出借古諷今的詩意,也含蓄地抒發了詩人對國運衰微的憂慮之情。

【原文】

山圍故國周遭在(1),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2),夜深還過女牆來(3)。

【譯文】

石頭城外的群山依然圍繞着舊日的都城,山之四周還是那個樣子存在;

(如今)長江的潮水拍打着一座空城(得不到任何回應),(隻好)寂寞地退了回去。秦淮河東邊的明月,夜深了還有所惦念,越過女牆來探視空城的什麼。

【注釋及有關提示】(1)山:指石頭城外東、南、西三面的山,作者說“周遭”(四周)是種籠統的說法。故國:舊都,指石頭城,因為石頭城一直是六朝的國都。(2)淮水:指貫穿石頭城的秦淮河。舊時:指六朝時。(3)女牆: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

【詩句簡析】

首句:有意點出圍繞石頭城的山依然如故,更特别點出它周遭任何一段無毀無缺,仍然以原有的狀态存在。這樣寫就含蓄而鮮明地把自然的山與政治(人文)的城對比列出,形象有力地說明:青山依舊在,繁華不複有。

次句:用拟人的手法描寫長江潮水拍打空城的落寞情景。主是“潮”,賓是“空城”,實際是以主襯賓,即用“潮”的“寂寞”襯托城的荒涼。

第三句:特别點出“淮水”東邊的“舊時” 之月,旨在請出一位飽覽秦淮河繁華景象的曆史見證人,從而形象地揭示出昔盛今衰的主題。

第四句:借“月”夜深之時的舉動,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國運日漸衰微的擔憂之情。

【藝術特色簡介】

(一)對比。以山還是圍着故國的山、潮還是依舊拍打城牆的潮、月還是六朝時的月,與繁華消盡的城對比,多角度地深刻表現了昔盛今衰的主題。

(二)用拟人手法塑造的月的形象,表意含蓄而深刻。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7

6、烏衣巷

【題意簡釋】烏衣巷,街名,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這裡是吳國的兵營,士兵多穿黑衣,所以俗稱烏衣巷。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許多世家貴族都居于此。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

【内容簡介】《烏衣巷》是《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此詩憑吊昔日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作者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經不是舊時的主人這一平常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常保,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成為曆史的陳迹。

【原文】

朱雀橋邊野草花(1),烏衣巷口夕陽斜(2)。

舊時王謝堂前燕(3),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朱雀橋邊野草開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照。

從前在王導、謝安大家世族廳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飛進了平常百姓家。

【注釋及有關提示】(1)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上的一座橋。花:名詞用作動詞,開花。(2)斜:與首句之“花”用法相對應,形容詞用作動詞,斜照。(3)王謝:東晉時王導、謝安兩大世族。

【詩句簡析】

首句:用朱雀橋的荒涼之象映襯烏衣巷的衰頹之景。首句暗含昔盛今衰的對比:往昔,秦淮河兩岸酒家林立,繁華無比,橫跨河上由市中心至烏衣巷必經之處的朱雀橋更是人來車往,川流不息;今日,橋邊長滿野草、野花的荒涼之景就是人少車稀、繁華逝去的原因所緻。

次句:表面平淡地描寫烏衣巷口夕陽斜照的景象,實際以夕陽斜照的慘淡景象暗喻敗落凄涼的社會現實。

第三句:回現四百年前燕子在權勢煊赫的王公貴族之家飛來飛去的盛世之景。

第四句:出人意料地點明當年的燕子卻入住了平常的百姓之家。以寄居者——燕子——未變,而寄居地卻大變的古今反差,形象而又新奇地表現盛衰興亡的巨大變化。

【藝術特色簡介】

(一)精心選擇内涵深的意象(描寫對象)。不論是光耀顯赫的朱雀橋、烏衣巷、王謝堂,還是普通平常的野草、夕陽、燕子,都非常典型、内涵極為豐富。特别是“燕”的形象不合生物常理,而在藝術表現上卻以曆史見證人的身份出現,令人歎為觀止。

(二)情寓景中。這是一首詠古抒懷詩,而詩人的“懷”,一句一字都沒有直抒,而全部寓于對古巷今昔變化的精妙描寫中。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8

作者簡介

唐代劉禹錫七首古詩(簡易古詩助讀中唐詩歌)9

高全成,男,高級教師。1952年8月生。從1975年至2012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37年,先後任教于淄博五中、原淄博三中、淄博一中等學校,曾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等,1987年獲山東省優秀教師稱号,2012年光榮退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