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隻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長壽。五代後梁時期繪畫中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合古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畫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題記
五代十國時,雖然國家四分五裂戰亂連年,南唐都城所在地卻相對平穩,于是有了書畫藝術的一個發展高峰期。特别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一些畫家在唐代以青綠或水墨青綠在屏障上揮寫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礎上,深入大自然中進行創作。五代時中國水墨山水畫趨于成熟,以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家和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畫家創立了真實生動的雄偉北方峻嶺和秀麗江南山川兩大山水畫體系,世稱“荊、關、董、巨”。
五代時,人物畫的題材内容日漸寬泛,宗教神話、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為描繪的主題。畫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寫,傳神寫照的能力的能力又有提高。
山水畫在此時的變化是最大的,從選材到技法,都有了一個飛躍,山水被作為生息的環境加以描繪。
五代的花鳥畫也出現了以宮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畫法精細,以輕色渲染而成;二是水鳥野卉,畫法多用墨筆,色彩極少,相對黃筌一派的風格,這一派被稱作“徐家野逸”,這種現象被稱為“徐黃異體”。
這裡介紹著名畫家關仝繪畫作品。
關仝(約907-960年間),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生卒年不詳。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幾至廢寝忘食。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關仝技藝更加成熟,山水形象也更為生動感人。他善畫秋山寒林,村居野渡之景,筆下所畫黃河兩岸的山川,雄奇中帶有荒涼的情調,使人觀之“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關仝的繪畫藝術已臻“筆愈少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的妙境,作品引人入勝而耐人尋味不盡,世稱“關家山水”。北方山水畫派的作風影響了北宋山水畫的發展。主要傳世作品有《關山行旅圖》《秋山晚翠圖》《山溪待渡圖》《秋山平遠圖》《西岩暮色圖團扇》《溪山幽居圖》《蜀山棧道圖》《秋江待渡圖》等
五代時期關仝《關山行旅圖》賞析
《關山行旅圖》五代 關仝 絹本水墨 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隐藏古寺,近處則有闆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畫幅上方峰巒直矗而又機變百出,山間雲煙彌漫,霧氣升騰,有寺院古刹隐現其間。近景峰腳下荒村院落,野店雞嚎,酒旗随風舞動,仿佛提醒往來行旅歇息打尖,又有驢騾雞犬,讓人感受到山野間濃郁的田園氣息。
《關山行旅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畫面上部的一座大山,這座山峰幾乎占據了畫面三分之一的面積。山頂外輪廓是以粗壯彎曲的弧線,向左右擴展,然後逐漸向内收縮,使巨大的山頭,有一種向左傾斜的危險。接着又漸漸向外延伸成八字形,這樣山勢顯得更加奇險。在輪廓線内,作者用線勾出岩石的自然紋理,再加上點子皴,巨大的山頭如快要崩裂一般。
而且這座突兀的山峰并不像一般遠山那樣越近顔色越淡,而是層層疊疊的山石用較濃的墨色,用特有的粗筆勾線描繪,但是由于溪流的蜿蜒和山路的回轉将它推得極遠,所以并沒有頭重腳輕的壓抑之感。在這座巨峰左邊,有兩座尖尖的小峰,與先前那座巨峰相比,形成鮮明的對比,但這兩座小峰在視覺上卻能給人一種向上的張力,似乎在抵禦旁邊巨大山頭的墜落。山腰雲煙缥渺,山間樓觀隐現,造成一種玄妙之境,令人神往。畫面中部,煙雲深處流出溪水,從左上至右下貫串整個畫面,形成一種對角線構圖。溪岸邊是一條從山上蜿蜒而下的山路,一行人馬正在山路上行走。
一座小橋橫跨溪上,橋上也正有行人經過,作者用筆巧妙,通過一座小橋使得全畫氣脈相通,克制了生硬而使畫面變得柔和。溪水兩岸坡腳呈犬牙形,交錯呼應,使畫面更顯出了真實生動,富有活力。畫面的底部,描繪了山村小鎮的景象:道路兩邊有村舍、客棧、街市、場院。人們往來于其間,有的騎驢、有的負薪、有的對語,還有伏地者,可能是在行古禮吧。總之,畫中人物被描繪得細緻逼真。
另外,院子裡的雞、圈裡的豬、涼棚下的驢和亂跑的狗,皆被刻畫得趣味橫溢,使畫面洋溢出北方山村小鎮的生活氣息,這也是早期山水畫的特點之一。不過,據說關仝不擅長畫人物,所畫人物多請一位名叫胡翼的畫家幫他補上,所以胡翼也因此留名畫史。作者用筆采用“高遠”與“平遠”兩法,所繪樹木常常是有枝無幹。在這幅畫中,枯樹、寒林确實都是枝幹突出,而主幹不甚明顯,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落墨則漬染生動,饒于墨韻。皴寫山石,有如“刮鐵”般的堅實,質感十足,都顯示出關仝山水畫的風貌。
五代時期關仝《秋山晚翠圖》賞析
《秋山晚翠圖》五代 關仝 絹本淡設色 縱140.5厘米 橫57.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晚翠圖》除遠峰巍峨聳立外,由中景斜出至前景水際的山脊,也帶有魄力。在這一大結構中,近景安排古樹數株,兩側有山峰及樹木相呼應。山坳裡,三層瀑布飛瀉而下,磅礴之氣有五代到宋初山水畫的特色。《秋山晚翠圖》構圖氣勢宏闊,畫中石體堅凝,寫實性極強,使人覺得如對實景。作為中景的主峰占去整個畫近五分之二的空間,然後由右側作側線斜下,組成有動感的巨大山坡。《秋山晚翠圖》全圖中未見人物,但作者并非意在表現此地的人煙罕至,而是由近景至遠景,依次安排了山路、小橋、瀑布、流水,讓觀者的視線最後停留在隐匿于畫面右上的廟塔上。
畫面正中畫峭拔的主峰,山澗叢生寒林秋樹,澗水懸瀑曲折而下,氣勢壯偉。畫上無款,僅邊幅上有明代王铎題語,指明為“關仝真筆”,并譽為“結撰深峭,骨蒼力垕,”“磅礴之氣,行于筆墨外”。畫上钤有明紀察司半印及“秘園”、“乾隆禦覽之寶”等收藏印章,《石渠寶芨初編》著錄。
從關仝的莖幹秃枝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李郭派“蟹爪樹”的影子。《秋山晚翠圖》軸畫于北宋以前,關仝的個人風格還在向更圓熟和個性化的方面繼續發展。
五代時期關仝《山溪待渡圖》賞析
《山溪待渡圖》五代 關仝 絹本水墨 縱156.6厘米 橫99.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五代關仝山溪待渡圖是 立軸,絹本,縱:156.6厘米,橫:99.6厘米。 關仝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其典型畫風,先以水墨淡色勾繪圾垅,風阜、巒嶺,再細染矗立的主峰,直瀉的飛瀑,山下煙林掩映的古刹柴關,更增添了畫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畫更加飽滿生動。 此圖帶有鮮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聳立,瀑布高懸;坂垅、岡阜、巒嶺,自近及遠盤礴而上;樓閣掩映,遠山迷朦;氣勢堂堂,景意幽深。圖中強調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兩峰環抱之。整體效果與北宋範寬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區高山巨壑宏傳勁拔的共同特色。
此圖帶有鮮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聳立,瀑布高懸;坂垅、岡阜、巒嶺, 自近及遠盤礴而上;樓閣掩映,遠山迷朦;氣勢堂堂, 景意幽深。圖中強調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兩峰環抱之。山勢直立,占構圖中軸線,相當穩定。全圖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來表現,筆力堅挺,用墨厚重,染暈次甚多。整體效果與北宋範寬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區高山巨壑宏傳勁拔的共同特色。
五代時期關仝《秋山平遠圖》賞析
關仝《秋山平遠圖》手卷 水墨紙本引首: 30×55 cm.畫: 30×49.7 cm.跋: 30×160 cm.
此圖山平坡秋林,流泉孤亭,疏竹蕭蕭,遠山隐隐,情境靜寂悠遠,傳為關仝所作。關仝,北宋長安人,擅山水,峻偉卓拔,氣勢攝人。傳世有《關山行旅圖》,野店行腳,生活氣息極濃,而山勢壓頂,有動魄驚心之感。然流傳作品極少,真面難見,後世因倪迂學荊關,而此《秋山平遠圖》畫法類雲林,遂以關仝目之。畫無款,然高江村、乾隆諸題俱真,并着錄于《江村書畫目》及《石渠寶笈·初編》中,自是古物。圖上玺印累累,乾隆既題引首複署外簽,可見鐘愛之甚。卷未有愛新覺羅 · 溥偉題長詩,自記為“康德丙子春”,可證是被宣統帶往滿洲之物,僞滿敗,遂流散民間,即當年盛傳一時,南北藏家争相欲得之“東北貨”也。
五代時期關仝《西岩暮色圖團扇》賞析
《西岩暮色圖團扇》五代 後梁 關仝 26x27.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關仝山水畫作品《西岩暮色圖》絹本,扇面,設色;縱26厘米,橫27.6厘米;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關仝的畫風對當時及後世均有很大影響。北宋人将他與李成、範寬并列為“三家鼎峙”,具有很大影響。
五代時期關仝《溪山幽居圖》賞析
關仝《溪山幽居圖》
關仝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關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觀者如身臨其境,“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論者謂其晚年成就,較之荊浩更能青出于藍,是荊浩畫派的有力繼承者,與荊浩并稱為荊關。北宋人将他與李成、範寬并列為“三家鼎峙”,具有很大影響。
五代時期關仝《蜀山棧道圖》軸賞析
嵯峨的山嶺間點綴著飛瀑、樓觀,陡峭的崖壁上架著險峻的棧道,将“蜀道難”的景緻一表無遺。木橋上有一文士蹇衣回首,身後跟著兩位随從,一位牽驢,一位荷著行囊。本幅無款,舊傳為五代關仝(約十世紀)之作,可是從山石的皴法或本幅的筆墨看來,應該是明代畫家所作。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五代時期關仝《秋江待渡圖》賞析
關仝待渡圖(傳) 上有款識“關仝”和題識;“關仝待渡圖。政和辛卯(1111年)春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