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和我抱怨道:一個國慶假期放假,孩子不愛去上學了,這才開學幾天,就嚷嚷着怎麼還不放假。
每天晚上回家,将書包一扔就說累死了,早晨叫起床更累,喊很久才起床,而且起床後就煩躁的的說:“為什麼還不放假,怎麼每天都這麼慢?”
更别說晚上寫作業了,就和要命一樣,磨蹭很久寫一點點,總想着出去玩,總想着放假,也不知道是時候能收心。
我想,朋友孩子這樣的情況,應該很多孩子都有,他們經過7天的假期,感受了很舒服的假期狀态,就不接受開學後緊張的氛圍。
但其實他們這樣的行為是焦慮的表現,他們焦慮上學後有很多作業,焦慮每天早起晚睡,焦慮要面對的壓力。
若是此時,家長再不斷催孩子,埋怨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從焦慮情緒變為厭煩我們,厭煩上學,假期後孩子的焦慮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我們的催促不但不能緩解孩子的焦慮,反而對孩子孩子站在我們的對立面,成了孩子厭學的導火索。
面對假期後孩子的焦慮情緒,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接納孩子的焦慮情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孩子,讓孩子克服焦慮,從而快速進入到學習氛圍。
傑弗裡.施瓦茨博士和莎倫.貝格利博士在《思維與大腦》一書中提到:焦慮的思維讓大腦更多的空間和資源流向焦慮。神經元是細胞的信使,大腦分配這些神經元到最繁忙的環路當中去,所以我們的思維就會在焦慮時停滞。
可見,“焦慮”對孩子的學習沒有沒有任何好處,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做好“焦慮管理計劃”的6步驟,從而讓孩子的大腦從焦慮的思維變回到理智的思維,最終提高學習效率。
步驟1:理解孩子的感覺
當孩子焦慮,我們總想告訴孩子焦慮的不良影響,不要焦慮,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唠唠叨叨。
這樣的情況下,無論孩子多大,他們都會表現的很不耐煩,所以對我們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進焦慮孩子的世界。
其實走進焦慮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容易,因為:
- 一方面他們不想按照感覺行事;
- 另一方面他們又不知該如何是好。
所以他們對家長的唠叨不買單,而走進焦慮孩子的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感受他們的痛苦。
所以我們不要告訴孩子:“停止焦慮”“沒必要焦慮”。因為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覺得我們不理解他,更會讓孩子覺得我們不是真心在幫助他。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通過語言和動作,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站在他這邊的。
比如:
我們可以擁抱焦慮的孩子,并對孩子說:“我理解你焦慮的心理”;
我們可以摸摸孩子的頭,對孩子說:“我知道這讓你很難過”;
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會意的眼神,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讨厭焦慮,而且我看的出來你已經很努力了”。
我們可以擁抱孩子,并撫摸着孩子的背對孩子說:“那我理解你的心情,你的思維被煩事占據的時候,情緒被打亂,所以做什麼事都不能靜下心來”。
這樣孩子就會很感激我們的理解和坦率,因為我們的行為不僅是在替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更是幫助孩子看清他的處境。
因為越焦慮他們越想感受到一些輕松,而父母的理解就能幫助孩子釋放焦慮的情緒,從而孩子就能正視焦慮的起源,尋找突破口。
步驟2:給焦慮大腦重貼标簽
焦慮如同生活中的垃圾郵件,一旦這些垃圾郵件出現的時候,郵箱就會自動标識“垃圾郵件”從而我們就會主動删除掉。
若是孩子的大腦擁有了這樣的能力,那麼焦慮就不能幹擾到孩子,比如孩子焦慮的想法出現的時候,大腦中自動标識出“不現實的”“脫離實際的”“沒有任何用”,從而自動排除,那麼生活就會變得輕松許多。
可是做到這樣其實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辦法讓我們和焦慮保持距離,不被它所影響,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被影響。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踢貓效應”說的是一個人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另一個人,而其實好情緒也是一樣的。
若是父母很懂得和焦慮保持距離,孩子通過耳濡目染,也最終會被父母所影響。所以面對焦慮,我們可以對焦慮進行重新标識:“這是技術性小故障,是一個錯誤的警報,焦慮的大腦過早下的結論,這是一個糊弄人的假設想法,不要相信它。”這樣的想法是在幫助我們和焦慮保持距離,從而不被焦慮所迷惑。
重新标識可以在焦慮的想法與孩子真實想法之間劃出明确的界限,讓孩子可以分類處理他的“大腦郵件”。這樣的重新标識雖然不能讓問題消失,卻能幫助孩子脫離焦慮。
焦慮心理學中有一很不錯的重新标識的小技巧:
1、給焦慮起個名字,比如“大腦蟲”、“恐慌先生”(讓孩子自己起名字):這樣可以幫助孩子讓問題具體化,設定焦慮的目标,區分理性的想法和焦慮的想法。
2、畫出“大腦蟲”的模樣。
3、做一個木偶、娃娃或者卡通人物,讓他們扮演“大腦蟲”;
4、賦予焦慮聲音,跟他們對話,挖苦他們愚蠢,并對他們說不怕。
5、讓孩子開焦慮大腦的玩笑,對“大腦蟲”的運作過程進行嘲弄,并且想出一些對“大腦蟲”的指控。
6、讓孩子用各種比喻來表達他媽的額問題:幫助他們确定問題的出處,這是金恩故障,不是我的錯;是焦慮的大腦,不是我;這是垃圾郵件,跟我無關。
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将大腦這種過度反應的技能調整過來,向着更冷靜、更客觀的方向發展。
步驟3:啟用第二反應
啟用第二反應也就是重新認知。
重新認知意味着孩子的大腦中重新連接更多的真實環路,也意味着孩子撤回自己的焦慮,讓焦慮的大腦搞清楚,他們不再忍受也不會再被焦慮所侵擾。
若是我們聽到孩子說:“假如......”"要是......”這樣的話時,我們就要仔細聆聽,看看他們的分析是否言之有理、有事實、有分析。之後讓他們自己做老師,對自己的焦慮做出對錯判斷。
例如:“假如你今天不用去學校,會發生什麼呢?”讓孩子把感覺和事實區分開,這是幫助孩子重新認知的第一步。
其次,讓孩子在判斷後對焦慮發号施令,而發号施令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他們不會輕易被焦慮所擺布。
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對大腦傳來信息的第一反應做出質疑,用明智的和現實的第二反應來面對。
焦慮心理學中曾給出這樣的辦法:
1、像漫畫那樣,繪制帶有想法對話框的簡筆畫。
2、讓孩子畫出兩幅眼鏡(或制作),描述通過焦慮眼鏡看到的情境,再帶上機制眼鏡看同一情境,又看到了什麼?
3、讓孩子談談焦慮的想法是如何導緻某些感覺和行為的。
4、畫個餅圖,讓孩子填色,看看孩子會認為焦慮會成真的比例四多少,他們感覺焦慮、害怕的比例又是多少?
5、幫助孩子用思維來決定問題,并提醒孩子風險很小的時候,不一定要提前計劃,比如運動有風險,但是仍然要堅持運動。
6、焦慮的想法會期待發生什麼呢?寫下來,并對焦慮進行分級,看看那些答案是真的,那些答案是假的,然後重新組織故事,使用更準确和更可能的結局。
步驟4:關掉身體的警報
當孩子陷入焦慮的時候,身體就會自動進入焦慮情緒的狀态,這種狀态會加速運轉,讓孩子感覺情境是緊急的,并且阻止孩子做出正确的思考。
此時我們可以用正确呼吸練習方法。比如孩子正處在焦慮期,那麼他們會變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表現出煩悶,我們若是讓他們停止這樣的狀态,孩子會很難快速做到。
所以我們可以握着他們的手并和他們一起呼吸,比如我們可以一起和孩子說:呼~吸 ~呼~吸~等多次練習。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的情緒慢下來,從而能讓他們聽進去我們的建議和期望,我們可以這樣做:
用呼吸先幫助孩子冷靜下來;
其次提醒孩子焦慮很快會過去的;
最後将焦慮源最排序,從0-1或者按照低中高的形式,然後一樣一樣慢慢降低。
步驟5:讓孩子自己做主
一旦我們做好了前四步,孩子就能跟随着我們做好驅除焦慮,邁向理智。當孩子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後,我們就要一這樣的狀态來影響孩子:“不能等着讓焦慮占領,讓焦慮欺負,我要振作起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也就是讓孩子明白他可以戰勝焦慮,焦慮的情緒他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否焦慮他都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然後讓孩子有了一種自己做主的感覺後,我們可以乙腦孩子做别的事用來對分散焦慮的注意力。比如跑步、唱歌、跳舞、說愉快的事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從而讓孩子感受到愉快的事情。
但其實這種時候,很多孩子依然會做着這些事,但内心依然是焦慮的。此時我們可以問問孩子:“如果不焦慮,你想做什麼呢?我們一起去做吧!”這樣的話語會加快孩子的大腦從焦慮回到平靜”。
步驟6:鼓勵
若在此時,孩子說出了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做了,此時我們就要鼓勵孩子,順利的戰勝了焦慮,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
比如我們可以給孩子擁抱、或者購買孩子最喜歡的事務等一些方式,并且告訴孩子,這些獎勵是因為他足夠堅強,足夠勇敢。
鼓勵孩子有兩個好處:
- 一個是讓孩子能夠積極地去面對不好的情緒;
- 另一個是改變了一件事的格調,從嚴肅的事情變為一件輕松愉悅的事情。
焦慮心理學中對于鼓勵有這幾點建議:
一般來說,3周時間可以形成一個新的行為模式,因此要持續地給予獎勵知道新的行為方式形成;
強化成功的行為,不要考慮失敗的嘗試;
詳細叙述目标行為:具體的時間長度、特定的行為改變。(比如重新綁一次鞋帶而不是5次。)
獎勵任何與解決問題有關的行為,不是隻盯着中心環節,隻要有關聯就要獎勵;
不要隻看重連續的成功結果,而是尋求累積的成果,進步都是前進兩步,後退一步;
練習!練習!多練習,不可能一次就掌握,隻有多次練習,才能掌握;
當任務越來越簡單的時候,逐漸減少獎勵,然後在孩子的焦慮列表中選出一個挑戰情境,轉換獎勵方式;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永遠不焦慮,關鍵是孩子焦慮的時候我們如何做,我們通過這些步驟教給孩子如何讓大腦環路減少焦慮的時間,并且多多練習,孩子會善于調整思維方式,形成合理、更具靈活性的想法。
這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是很大的,願每一位家長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克服節後焦慮。
我是晴風,多平台簽約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緻力與孩子一起成長。願與每一位父母分享我的育兒經,關注我,獲取更多的育兒知識。
參考素材:《焦慮心理學》、《讓孩子遠離焦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