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色,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種基本顔色,我們通常說的三原色,即品紅、黃、青(是青不是藍,藍是品紅和青混合的顔色)。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顔色,同時相加為黑色,黑白灰屬于無色系。
色彩中顔料調配三原色混合色為黑色,而三原色作為光基材料中由于光的特殊屬性混合色為白色。
簡單來講:
光的三原色是發射色,對應于人眼能夠感知的三個波長峰。
顔料的原理是反射呈色,是吸收色。所以定義成吸收掉一個原色之後剩下的顔色。(品紅:吸收掉綠;黃:吸收掉藍;青:吸收掉紅)。
實際上彩色印刷通常用四色,因為純黑色用顔料調和明顯是不經濟的,而且也很難調到正黑。更高端的彩色印刷會用更多的顔色,同樣是因為少量幾種顔色調和難以調得特别正确,同時會損失亮度。
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顔色的三原色是紅黃藍。
光的三原色是加法三原色,即用此三種色度光疊加後呈現新的顔色。這三種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達到一定的強度,就呈現白色(白光);若三種光的強度均為零,就是黑色(黑暗)。
顔色的三原色是減法三原色,我們看到物體的顔色是因為物體不吸收此種顔色,反射到人眼中即成為物體的顔色,故為減法。顔料的顔色來自吸收光而不是發出光,所以就采用了紅綠藍的補色:紅的補色是青、綠的補色的是洋紅、藍的補色是黃,俗稱藍紅黃。
也就是說産生機制不同導緻了其原色也不同。
問題來了,為什麼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呢?不是出于物理原因,而是出于生物原因,是因為人眼有三種感受顔色的視錐細胞,三種視錐細胞最敏感的顔色實際上是黃綠、綠、藍紫,但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分别刺激這三種細胞,于是采用了波長差距更大的紅、綠、藍。
光的三原色和顔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光的三原色是指紅、綠、藍三色,顔料的三原色是指紅、黃、藍。光的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呈現各種光色。根據托馬斯.楊和赫爾姆豪茲的研究結果.這三種原色确定為紅、綠、藍(相當于顔料中的大紅、中綠、群青的色彩感覺)。
電腦、手機、彩色電視屏幕等就是由這紅、綠、藍三種發光的顔色小點組成的。由這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和強弱混合.可以産生自然界的各種色彩變化。顔料和其他不發光物體的三原色是品紅(相當于玫瑰紅、桃紅)、品青(相當于較深的天藍、湖藍)、淺黃(相當于檸檬黃)。
由英國化學家富勃斯特(1781—1868)研究選定的這三原色可以混合出多種多樣的顔色,不過不能調配出黑色,隻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的三原色外還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顔色。
白光通過棱鏡後被分解成多種顏色逐漸過渡的色譜,顏色依次為紅、橙、黃、綠、青、藍、紫,這就是可見光譜。
什麼是三原色?所謂三原色,就是指這三種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兩種原色混合産生,而其他色可由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來,色彩學上将這三個獨立的色稱為三原色。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三原色原理并附上三原色配色表。
三原色原理為什麼是紅、綠、藍色,而不是其他顔色?
這是因為人眼對紅、綠、藍最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個三色接收器的體系,大多數的顏色可以通過紅、綠、藍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産生。同樣絕大多數單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紅綠藍三種色光。
這是色度學的最基本原理,即三原色原理。三種原色是相互獨立的,任何一種原色都不能有其他兩種顏色合成。紅綠藍是三原色,這三種顏色合成的顏色範圍最為廣泛。
紅綠藍三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相加合成混色稱為相加混色。三原色是這樣的三種顏色,它們相互獨立,其中任一色均不能由其他二色混合産生。
它們又是完備的,即所有其他顏色都可以由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組合而得到。
有兩種原色系統,一種是加色系統,其原色是紅、綠、藍;另一種是減色系統,其三原色是黃、青、紫(或品紅)。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彩色稱為相加混色。
三原色配色規律為:
紅+綠=黃
紅+藍=紫
藍+綠=青
紅+藍+綠=白
彩色還可由混合各種比例的繪畫顏料或染料來配出,這就是相減混色。因為顏料能吸收入射光光譜中的某些成分,未吸收的部分被反射,從而形成了該顏料特有的彩色。當不同比例的顏料混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們吸收光譜的成分也随之改變,從而得到不同的彩色。
三原色配色規律為:
黃=白-藍
紫=白-綠
青=白-紅
黃+紫=白-藍-綠=紅
黃+青=白-藍-紅=綠
紫+青=白-綠-紅=藍
黃+紫+青=白-藍-綠-紅=黑
相減混色主要用于美術、印刷、紡織等,我們讨論的圖像系統用的是相加混色,注意不要将二者混淆。
進一步了解三原色原理以及配色知識
印染打色都知道三原色理論,隻要選定适當的三種染料,所有的“顔色”都能實現;
這一說既正确,又不正确。
1、當我們把“顔色”理解為“色調”的時候,這種說法就是正确的。因為根據顔色環,三種染料如果選用:青,品紅,黃(注意:我們沒有用藍,紅,黃這樣的通常說法,後面會有解釋)。利用不同比例的染料是可以合成“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不同色調的。
2、當我們把“顔色”理解為“色彩”的時候,這種說法就不正确了;因為色彩不隻是包括“色調”一個屬性,它還包括“飽和度”和“深淺”另外兩個屬性。
尤其是很多“鮮豔的”顔色,僅僅依靠某三種顔色是實現不了的;這也是為何印染行業,染料種類會有那麼多顔色的原因之一,不像印刷行業青品紅黃黑幾種油墨就可以了(如果想印制色域更廣的産品,其實這些油墨也是不夠的)。
上面講到三種染料選用青,品紅,黃為三原色,那什麼叫三原色?
“三原色”的英文為:Three Primary Colours,也稱為Three Monochromatic Primaries,就是三個獨立的色,這三色的特性是其中的任意一原色都不能由另外兩種原色混合而成,而其他色則可由這三色按一定比例相混而成。
三原色有加法三原色和減法三原色之分。染料、顔料和印染所指的三原色是減法三原色。
減法三原色是用于減法混色的三種吸收介質的顔色,通常是指黃、青和品紅,它們與加法三原色的藍、紅、綠互為補色。
有時人們不甚了解減法原色給予錯誤的命名,把青誤稱為藍色;把品紅誤稱為紅色,而使減法三原色成為紅、黃、藍。
這就造成減法三原色紅、黃、藍和加法三原色紅、綠、藍的混亂現象,而出現了所謂三原色到底是紅、黃、藍還是紅、綠、藍的疑問。
染料生産和應用人員必須從色度學基本原理正确理解什麼是染料的三原色。
為何選用紅、綠、藍為加法三原色?
從上“CIE色度圖”上可以看出,光譜軌迹是近似三角形,而且大部分線段又向内彎曲,所以不可能用三個原色複現光譜軌迹内所有顔色。
如果要複現盡可能多的光譜軌迹附近的顔色,至少需要4個甚至更多的靠近光譜軌迹的原色,由這些原色點連成一個多邊形,
多邊形的邊才有可能更靠近光譜軌迹,多邊形的面積也更逼近光譜軌迹内的面積。
用三個以上的原色去實現顔色複現在理論上固然是可能的,但在技術上既複雜又不實用。
為了達到較好的複現效果,應在可能條件下盡量使所選三原色所形成的三角形包括較大的面積,同時使三角形的邊盡量靠近光譜軌迹。
由于紅、綠、藍光譜色位于光譜軌迹的三個頂端,所以用紅、綠、藍為原色所形成的三角形,其三個邊最靠近光譜軌迹,并比選用其他任何三種原色更能包括光譜軌迹内的更大面積。
因而選擇紅、綠、藍三原色為最佳方案。
三原色産生的生理學原因:
1807年,英國醫學物理學家揚(T.Young)和德國生理物理學家赫姆霍爾茲(H.LFvonHelmholtz)根據紅、綠、藍三原色光混合可以産生各種色的色光混合規律,假設在視網膜上有三種神經纖維,每種神經纖維的興奮都會引起一種原色的感覺。
如當一種神經纖維處于興奮狀态,而另外兩種相對處于抑制狀态,那麼就産生一種原色覺,如果兩種或三種神經纖維都處于興奮狀态,那麼就産生綜合色覺。
如:當“紅”神經纖維受到紅光刺激而興奮時,“綠”“藍”兩種神經纖維相對處于抑制狀态,則産生紅色覺;當“綠”或“藍”神經纖維受到綠光或藍光的刺激而興奮時,則産生綠或藍色覺。
又如:當“紅”“綠”兩種神經纖維同時受到紅光和綠光的刺激而興奮,而“藍”神經纖維相對處于抑制狀态時,則産生黃色覺;當“紅”“藍”兩種神經纖維同時受到紅光和藍光的刺激而興奮,而“綠”神經纖維相對處于抑制狀态時,則産生晶紅色覺;
當“藍”,“綠”兩種神經纖維同時受到藍光和綠光的刺激而興奮,而“紅”神經纖維相對處于抑制狀态時,則産生青色覺;
當“紅”、“綠”、“藍”三種神經纖維同時受到紅、綠、藍三種色光的刺激而興奮時,則産生白色覺。
如果三種神經纖維受三原色光等量刺激程度逐漸減小,又會産生不同明度的灰。
如果三原色光的刺激量等于零,也就是不存在任何色光刺激,那麼就産生黑色覺。
以上是由三原色光等量的刺激引起的色感,如果改變三原色光的光量和混合比例,必然引起三種神經纖維興奮與抑制程度的差别,從而産生千變萬化的色彩感覺。
揚•赫姆霍爾茲認為三種神經纖維受到光的刺激後而産生的興奮與抑制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當每一種神經纖維受到對應的原色光刺激而處于強烈興奮狀态時,另外兩種神經纖維受到此光刺激後也同時興奮,不過興奮的程度比較低,所以每種顔色實際上都含有一定的白光成分,即有明度的感覺。
以上就是三原色原理相關知識的介紹,揚•赫姆霍爾茲解釋色彩視覺的理論稱為“三色學說”,它為現代色度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至今三原色原理仍具有解釋各種顔色混合現象的理論價值。
三原色分類
色光三原色
光線會越加越亮,兩兩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間色:大紅,中綠,群青(紫藍),三種等量組合可以得到白色。
補色指完全不含另一種顔色,紅和綠混合成黃色,因為完全不含藍色,所以黃色就是藍色的補色。紅色與綠色經過一定比例混合後就是黃色了。所以黃色不能稱之為三原色 。
在法國19世紀印象主義畫派出現以前,人們大都習慣的認為物體的顔色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物體的“固有色”。後來印象派畫家大膽的提出不存在固有色,物體的顔色是随着光線的變化而變化的,從而否定了固有色。
有人提出不應當否定固有色,認為許多繪畫就是根據固有色來着色的,固有色在繪畫中有存在的價值。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因為物體隻有固定的物理結構,具有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長光線的能力,但是顯示什麼顔色還是要決定于什麼樣光線的照射。
在同樣的白光下,消色物體中,吸收全部色光的物體呈現黑色,反射全部色光的呈現白色。某些物體由于它們結構的特點不能分解白光,但是它吸收部分白光同時又反射部分白光,因而列入從淺灰、灰到深灰等不同消色系列,這些顔色都是物體對白光非選擇性吸收的結果。
顔料三原色
彩色印刷的油墨調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産、彩色打印機設計以及實際應用,都是黃、品紅、青為三原色。彩色印刷品是以黃、品紅、青三種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印刷機的印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層乳劑層分别為:底層為黃色、中層為品紅,上層為青色。各品牌彩色噴墨打印機也都是以黃、品紅、青加黑墨盒打印彩色圖片的。按照定義,原色應該能調制出絕大部分的其他色,而其他色都調不出原色。
彩電三原色
彩色電視機的熒光屏上塗有三種不同的熒光粉,當電子束打在上面的時候,一種能發出紅光,一種能發出綠光,一種能發出藍光。制造熒光屏時,工人用特殊的方法把三種熒光粉一點一點的互相交替地排列在熒光屏上。
你無論從熒光屏什麼位置取出相鄰三個點來看都一定包括紅、綠、藍各一點。每個小點隻有針尖那麼大,不用放大鏡是看不出來的。由于小,又挨得緊,在發光的時候,用肉眼就無法分辨出每個色點發出的光了,隻能看到三種光混合起來的顔色。
印刷三原色
印刷的顔色,實際上都是看到的紙張反射的光線,比如我們在畫畫的時候調顔色,也要用這種組合。顔料是吸收光線,不是光線的疊加,因此顔料的三原色就是能夠吸收RGB的顔色,為青、品紅、黃(CMY),他們就是RGB的補色。
把黃色顔料和青色顔料混合起來,因為黃色顔料吸收藍光,青色顔料吸收紅光,因此隻有綠色光反射出來,這就是黃色顔料加上青色顔料形成綠色的道理。
按色感分為興奮色與沉靜色, 紅橙黃等鮮明的暖色使人興奮;青綠、青紫、青給人以沉靜的感覺。
輕色與重色,淺淡的顔色給人以輕快的感覺,低明度深重的濃色給人以沉悶的感覺。重色在下輕色在上,使人覺得安定;輕色在下重色在上,則給人以不穩定的感覺。
豔麗與樸素的色彩, 明度、純度高的顔色,給人以豔麗的感覺;明度低純度也低的顔色給人以樸素無華的感覺。
前進色與後退色, 處在同一平面上的顔色,有的顔色使人感覺突出,有的顔色給人以退向後方的感覺。前者稱前進色,後者稱為後退色,一般的暖色如紅、黃有前進感;冷色如青、綠有後退感。淺底子上的小塊深色感覺向後,而深底子上的小塊淺色給人的感覺則相反。房間的牆壁及屋頂塗以後退色感覺屋子寬敞高大。
膨脹色和收縮色, 有些顔色看起來比實際大,有些看起來比實際小。前者稱為膨脹色,後者稱為收縮色。膨脹色與前進色一緻,暖色、明亮色顯得大;收縮色與後退色相一緻.冷色、暗色顯得小。白底子上的黑色顯得小;黑底子上的白字顯得大。穿深色、冷色衣服的人顯得瘦;穿淺色暖色衣人顯得胖。
色相,明度,純度
色相
色相是指色光由于光波長,頻率地不同而形成地特定色彩性質,也有人把它叫做色階,色純,彩度,色别,色質,色調等,按照太陽光譜的次序把色相排列在一個圓環上,并使其首尾銜接,就稱為色相環,再按照相等地色彩差别分為若幹主要色相,這就是紅,橙,黃,綠,青,紫,等主要色相。
明度
明度是指物體反射出來地光波數量地多少,即光波的強度,它決定了顔色的深淺程度,某一色相的顔色,由于反射同一波長光波地數量不同而産生明度差别,例如粉紅反射光波較多,其亮度接近淺灰的程度,比大紅反射的光波量較少,其亮度接近深灰的明度,他們的色相相同,明度卻不同。
這裡還有一個因素影響色彩亮度,人類的正常視覺對不同色光的敏感程度是不一緻地,人們對黃、橙黃、綠色的敏感程度高,所以感覺這些顔色較亮,對藍、紫、紅色視覺敏感度低,所以覺得這些顔色比較暗,人們通常用從白到灰到黑的顔色劃成若幹明度不同地接替,作為比較其他各種顔色亮度地标準明度色階。
純度
純度是指物體反射光波頻率的純淨程度,單一或混雜的頻率決定所産生顔色的鮮明程度。這是一個外來詞彙,由于翻譯的不同,也有把它翻譯為:飽和度、彩度、色純、色度、色階,這些詞的含義是一樣的。當然,有些譯法容易混淆,值得商榷。
單一頻率的色光純度最高,随着其他頻率色光的混雜或增加,純度也随之減低。物體色越接近光譜中紅、橙、黃、綠、青、藍、紫系列中的某一色相,純度越高;相反的。顔色純度越低時,越接近黑、白、灰這些無彩色系列的顔色。
當我們繪畫時,經常要比較幾塊顔色的不同.“便在調色時加以區别.這時要同時比較色相、明度、純度三個方面,不能隻看一兩個方面的區别。兩種顔色互相比較時.可能出現下面8種情況,其中包括了三屬性搭配的各種
理論與應用
色光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人的眼睛是根據所看見的光的波長來識别顔色的。可見光譜中的大部分顔色可以由三種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這三種基本色光的顔色就是紅(Red)、綠(Green)、藍(Blue)三原色光。這三種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達到一定的強度,就呈現白色(白光);若三種光的強度均為零,就是黑色(黑暗)。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廣泛應用于電視機、監視器等主動發光的産品中。
色料三原色
色料(顔料)三原色——減色法原理
在打印、印刷、油漆、繪畫等靠介質表面的反射被動發光的場合,物體所呈現的顔色是光源中被顔料吸收後所剩餘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減色法原理,減色法原理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被動發光的場合 。在減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顔料分别是青(Cyan)、品紅(Magenta)和黃(Yellow)。
美術三原色
傳統美術色彩三原色:紅,黃,藍
紅、黃、藍為人們加入了感覺實際,是實際上的三原色。
美術教科書講的是繪畫顔料的使用,色彩調色是紅、黃、藍為三原色。
美術色彩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橙綠紫
美術色彩顔料三原色——減色法原理:紅黃藍
美術色彩三原色組成的六色體系:紅黃藍、橙綠紫,給人以實際色彩感受,符合客觀實際。
真正美術三原色:青,品紅,黃
青、品紅、黃是科學上精确的三原色。
真正美術學三間色:紅、綠、藍
一般電視光色等光色是紅、綠、藍,在美術實踐中和生産操作中的情況說的是科學上精确的三原色。
調色
調色原則
顔色如同炒菜要掌握火候.顔色調配得不夠,會顯得“生”,“火氣”。
顔料的品種要盡量用得少,包括黑白在内,一般不超過四種色就能調配出所需要的顔色,第五種以上的顔色加進去,隻能起到增加黑和灰的作用,顔色中的對比色成一起,就是黑灰色。有人認為加不同顔料可以使顔色豐富,其實隻能降低純度,經驗豐富的畫家常常利用簡單的幾種顔色,取得優美雅緻的效果。
用淺黃加入少量的黑調配出一種沉着的綠色。當顔色調配合适的時候,會有一種滋潤的感覺,塗在畫布上色素滲入畫面,退到空間裡的感覺,相反顔色顯得幹枯、漂浮就不好。
根據顔料中所含的成分,顔色可以分為純色、清色、濁色。純色中不含白,清色中隻含黑,或者隻含白,濁色(“灰”顔色)中含有黑色也含有白色,也就是含有灰色。
我們作畫時口頭上講的“灰顔色”,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消色的灰色;另一個指的是濁色。不是指由黑加白調出的灰色,而是指顔色微妙、沉着,含有一定灰色成分的某種顔色。畫面上使用大量“灰顔色”,其目的是為了使畫面色彩互相襯托得更為響亮。
純色
不含有黑和白的成分,如紅、橙、黃、綠、青、藍、紫等屬于色相環上的顔色,不能認為顔料袋中原封不動的顔色都是純色,像土黃、土紅、赭石、生赭、熟赭、生褐,本身就不純,相當于含有微量的黑色的暗清色。繪畫中直接使用擠出的純色較少,隻有紅、黃、綠、青、藍、紫等幾種,繪畫中需要的大多是界乎兩個顔色中間的純色。
純色大多是用色相環上鄰近的兩種顔色互相混合調配出來.如用橙和紅調配出偏橙的紅色;用或者用群青和紅調配出偏紫的紅色;用綠和黃調配出偏綠的黃色等純色。調純色時擠出自調色闆和畫筆都要幹淨,不要使用被污染,弄髒了的筆和顔色。不然就調配不出鮮明、純色。
色調
明度色調以占據畫面的大部分面積的色塊的明度為依據從而形成的不同色調。從明度上畫的色調,可以分為高調、中間調、低調三大類,高調以淺亮色為主;中間調以灰色明度色塊;低調以深灰、黑色色塊為主。
此外明度色調還可以區分為長調和短調。它們是在明度基調中,根據整個畫面全部明度色階運用的幅度區分出來的。如果把明度從白、灰白、淺灰、深灰、黑灰到黑.分為若幹層次。在色調時.有選擇的擴展或限制所運用的幅度。就會形成長調和短調。使用明度色階寬闊的調.使用明度色階狹窄的是短調。應用時根據需要适當進行大小面積的搭配,這樣便可構同的長短調效果。
冷暖
配顔色的冷暖時,容易出現的偏向是拉不開冷色和暖色的距離,顔色發悶、單調。例如,出某種灰色,但是冷灰色與暖灰色區别不開,或者隻能調出暖灰色.調不出冷灰色;隻能種紅色,冷紅和暖紅分不開,或者隻能調出暖紅色,而調不出冷紅色等等。如何解決這?首先要認識到.在每個主要色相當中
冷暖色
都有着兩種冷暖不同的顔料。在紅色類中,暖的有紅,冷的有深紅、紫紅;在黃類顔料中,暖的有中黃、土黃,冷的有檸檬黃、淺黃;在綠色暖色類有中綠、草綠,冷色類有粉綠、翠綠;在藍色類顔料中,暖色有湖藍、普藍-冷色有調冷色時要用偏冷的顔料調配,如調配冷的灰紅色.要用深紅.如果用了暖的朱紅自調出偏暖的灰紅色。
暖色調系列的配色古典繪畫特别是人物畫,大多數是在暖色系列色的基礎上取得色彩的調和。經常使用的是金黃色調、棕色調,畫面以褐色、赭色、橙黃、紅色為主,給人以溫暖、熱烈的感覺。
光學上的顔色與印刷上的顔色其成色原理不同,它們所表達的色彩範圍(色域)也不同,一般說光學的色域裡包含有印刷的色域;這就是為什麼印刷品的顔色有時無法達到顯示器或電視機上顯示出的顔色的原因;由于印刷是通過油墨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産生的顔色,所以印刷品顔色的呈現與所用的油墨有很大關系;另外,青、品、黃,這三色疊加而成的黑色在實際應用其實無法達到純黑,所以我們在印刷時另外會添加一種黑色(Black),形成青、品、黃、黑的四色模式,即我們在印刷、平面等領域經常會說到的CMYK的顔色模式。
印刷的三原色中,青色一般是指天藍色,品紅一般是指洋紅/玫瑰紅,但早期的印刷工人習慣把它們稱為藍色和紅色;所以,這就造成了印刷三原色是紅黃藍三色的原因,同時,這三個顔色也成為今天我們大部分人所認知的色彩三原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