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族有許多姓氏。其中顯赫聞名的,主要有張、蒙、鄭、趙、楊、段、高、董等氏族。
在大理的白族中,張氏一族曾是最早的王族。張氏先祖仁果、龍佑那、張樂進求是早期白子國的國主。
張氏之後,在大理曆史上有“五姓固守”政權之說。這五姓即蒙、鄭、趙、楊、段。蒙氏一族到細奴羅時登上王位,細奴羅之後,其襲位取名采用了父子連名的方式。如細奴羅之後的第四代王是皮羅閣,第五代王是閣羅鳳,第六代(副王)是鳳伽異,第六代王是異牟尋,第七代王是尋閣勸等,其每一代王姓名的末字,即為下一代王的姓名開頭的字。蒙氏一族因為世代為王室,故地位顯貴。
鄭氏一族始于唐天寶戰争,鄭回作為戰俘而得到南诏王重用,并當了清平官。其後第七世孫鄭買嗣當清平官,大權在握,在唐天複二年(公元928年)殺蒙氏家族800餘人,纂位建大長和國,在位8年,其家族亦顯赫一時。
楊氏一族在南诏時是大族。大長和國時,楊幹貞任東川節度使,不久殺鄭隆亶而立趙善政,後又廢趙自立為王,号大義甯國。在位8年。楊氏家族地位一直顯赫。
趙氏一族在南诏時也是大族,趙善政在大長和國時任過清平官。楊幹政殺鄭隆亶後被立為國主,但隻在位一年,即被楊幹貞廢。趙氏家族一直為貴族。
段氏一族在南诏時就聲名顯赫,段儉魏、段宗榜、段思平都曾當過南诏的清平官。段思平是大理國的開國君王,段氏家族承襲王室時間最長,在大理白族中,一直處在顯赫地位。
高氏一族在大理國時期也是大族。任相國的高升泰還曾廢段正明王位,纂權自立為王。但其在位僅兩年,病死前又遺命子孫還國于段氏。其後高氏一門在大理國後期掌握實權,高氏一族也長期地位顯赫。
董氏一族為滇中舊族,漢晉時期即為大姓。蒙氏世隆即位時,董成為清平官。段思平在位時,董迦羅為清平官。董氏一族曾在大理國初期顯赫,但後來高氏一族崛起,董氏一族就沒在高位了。
此外,在南诏和大理國時期,白族還有李、王、嚴、尹、周、洪、施、杜等氏族比較聞名。而皇室貴族常以“九隆”之族自稱。阮元聲《南诏野史》雲:“哀牢有一婦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兄弟各娶之,立為十姓,曰董、洪、段、施、王、張、李、趙。九隆死,子孫繁衍,各居一方,而南诏出焉,故諸葛為其國譜也”。 此記載畢竟是野史,不可全信。但總體而言,白族的姓氏是百家姓,姓氏比較多,這應是曆代人口流動融合造成的緣故。有不少姓氏,在古代六诏和大理國時期不算顯赫,但遷居到外地後,卻成了旺族。如谷氏、鐘氏、熊氏、陳氏等族,從明朝流落到湖南桑植一帶後,經過數百年的繁衍演變,也就成了當地白族的大姓。
最後,附帶談談大理設睑之地的疑惑問題。南诏時期,大理地域行政管轄設有“二都督”、“六節度”、“十睑”,每一睑大約相當一個地市或縣級的行政機構。如喜洲睑就是其中一睑。喜洲睑又稱為“大厘睑”或“史睑”,因喜洲在隋朝時,隋文帝派太平公史萬歲征滇中,曾在此駐兵,素稱史城。故南诏設睑後,喜洲又稱“史睑”。湖南桑植白族的民間歌謠中,有“家在雲南喜洲睑,蒼山腳下有家園”的唱詞,說明喜洲睑的行政管轄稱呼,很早就為遷徙到桑植的白族先祖所牢記。(本人《大容共享》公衆号首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