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我們生活中,“三無産品”這個詞總是被用在食品、日用品等商品上。
所謂“三無”,指的是:無生産廠家、無質量合格證書、無生産日期。如果買東西的時候,發現商品缺少了這三個指标,那就說明商品缺乏質量保證,可不要随便買!
不過人說“黃金有價玉無價”,玉石的價值都是按照具體品質來決定的,并沒有定數,難道玉石也存在“三無”的說法?
其實,“三無”要是放到綠松石這裡,可不是貶義詞,反而是真正的極品綠松。
什麼是“三無”綠松石
1、無注膠
對于綠松石的注膠問題,一度産生很大争議。有一部分人認為,注膠隻是一種優化手段,因為綠松石很脆,容易有裂縫,注膠隻是為了填補裂縫,加固綠松石,并未破壞其結構,算不得造假。
但是完美主義者是不接受這種說法的,認為有些商家的注膠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優化”了,就是為了掩蓋劣質綠松石的問題。
綠松石的注膠,就是通過高溫、高壓,把“膠”沖壓到原料中。其實寶姐認為,主要還是看注入膠體的多少,如果隻存在于表面淺裂紋,也不失為一種提高綠松石硬度,保護綠松石不易損壞的措施。
但是近些年,黑心商家覺得有利可圖,什麼綠松石都拿來注膠,使用人造綠松石材料制成膠水,然後填充,在高溫高壓下使其呈現出綠松石的樣子,這就屬于造假了。
所以,如果綠松石上完全沒有注膠痕迹,恭喜,完成“一無”了。
2、無沁過膠
沁膠,也叫蘸膠,業内人士也叫它固化處理。就是将綠松石放在“膠”中浸泡數天甚至幾天時間。
這其實是綠松石加工的傳統工藝,也就是說,在綠松石從1980年代慢慢複興之前,就早已存在這種處理方式了。目的在于加固綠松石的結構,作用于有绺的連接處。
天然出産的松石,80-90%密度都不高,而绺(我們說的鐵線)如果較嚴重,則很容易出現開裂,甚至散開。即便鐵線少的,由于脆性高也容易崩裂。所以,為确保出品率,各種處理方式應運而生。
傳統沁膠,多采用天然樹脂,而現在多采用工業合成的透明樹脂,甚至為染色,特意調成有色膠水來沁膠。
3、無過蠟
過蠟就是煮蠟,也是跟沁膠一樣先輩流傳下來的傳統加工工藝。就是将經過抛光的綠松石成品,放進融化的蠟水中浸泡,使其完全吸收附和。
先輩們都是用川蠟,川蠟又稱蟲蠟,屬于生物蠟,是白蠟蟲分泌在所寄生的女貞樹或白蠟樹枝上的蠟質。
不過現在,雖有部分加工者還沿習傳統,但有些為了降低成本,都采用了更廉價的廣東蠟(化學制品)進行加工。
早期玩綠松的先輩們普遍使用生物蠟進行過蠟,但是近年來,其操作流程基本如下,大家一看便知。
如何挑到極品的綠松石
1、看顔色
松石的顔色和鐵線一樣,主要看個人喜好。有喜愛高藍的,有獨愛菜籽黃的、藏民最愛老油綠。大部分的藍色松石盤玩過後都會變成偏綠的顔色。
2、看質地
質地是衡量綠松石品質等級的一大關鍵因素,其中以結構緻密、質地堅韌細膩,硬度與密度越高者為越好。
3、看瓷度
所謂“外行人看顔色、内行人看瓷度”,松石的瓷度不好會越盤越髒,相反瓷度好的甚至玉化級的松石,盤玩出來的顔色和包漿會誘人無比。
我們認為瓷度高的松石都算的上好松石了,都值得盤玩。至于對其它方面的要求,那就靠玩家的經濟實力來要求。
4、看鐵線
其實有無鐵線并不影響盤玩。無鐵線的松石也未必比鐵線松石貴,國外很多昂貴的松石都是帶有鐵線的,所以無鐵線并不代表松石本身的品質,就像烏蘭花、水草紋瓷松,若是鐵線意境獨特絕美,那都是天價了。
5、無注膠
現在很多玩家迷信礦口,但寶姐想說,不同礦口出來的料子自然會有差别,但都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說哪個礦口好,出的綠松就全都好。
而且松石水深,礦口不是非常懂行的人,很難分辨,所以礦口不用太過重視,主要是産品品相自己喜歡。
6、看工藝
所謂“好工配好料”,優秀的雕刻師,在面對一塊不完美的原料時,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設計和雕刻“化腐朽為神奇”,巧秒地刻畫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這樣的雕刻作品相對于料好工不好的雕件,更具備收藏價值,通過玩家的盤玩更有升值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