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家常菜
撰文 王 雲
編輯 保健君
暑退清風涼 初秋健胃腸
農曆七月已是初秋時節,炎熱漸漸消退,徐徐秋風送來絲絲清涼。秋季氣候會逐漸變得幹燥涼爽,經曆了酷暑“折磨”人們的腸胃還沒有完全恢複,飲食上仍應以清淡為主,兼以健脾養胃、滋陰潤燥,鴨肉、豬肉、蓮子、芡實、百合、山藥、蓮藕、南瓜等食材都是不錯的選擇。
本月明星食材:鴨肉、南瓜
鴨肉
鴨肉是各地美食名菜的主要原料,也是滋補的佳品。鴨肉的營養價值與雞肉相仿,除了豐富的蛋白質,其所含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多,還含有豐富的煙酸。
在中醫看來,鴨子吃的食物多為水生物,故其肉味甘,性寒,入肺、胃、腎經,有滋補、養胃、補腎、除痨熱、消水腫、止熱痢、止咳化痰等作用。
南瓜
南瓜之所以呈現橙黃色,是因為其富含類胡蘿蔔素。類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可轉化為維生素A,對上皮組織的生長分化、維持正常視覺、促進骨骼發育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含有的南瓜多糖有促進細胞因子生成等多種免疫調節功能。南瓜還含有豐富的果膠,可推遲胃内食物的排空,有利于控制餐後血糖。
南瓜含有豐富的钴,钴在活躍新陳代謝、促進造血功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還是人體胰島細胞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青椒裡脊
原料:
豬通脊肉,青椒,黑木耳,胡蘿蔔,青蒜,姜蒜,雞蛋,紹酒,醬油,精鹽,白糖,白胡椒粉,米醋,澱粉,花生油。
做法:
豬通脊肉洗淨,剔除筋膜切片,用紹酒、蛋液、精鹽、白胡椒粉、澱粉、醬油、香油等上漿;青椒洗淨去核切片;水發黑木耳洗淨撕小朵;胡蘿蔔洗淨去皮切片;青蒜擇洗幹淨切碎。
取碗兌味汁:紹酒、醬油、米醋、精鹽、白糖、澱粉、香油、青蒜末。
炒鍋上火燒熱放油,待油熱下入肉片炒散、炒透,滗出些油,下入姜蒜片、胡蘿蔔片、青椒片、木耳翻炒,烹入味汁,颠翻均勻出鍋。
特點:
這是一道葷素搭配、色彩鮮亮、味道鮮香的下飯菜。
豌豆燒豆腐粒
原料:
新鮮豌豆,豆腐,蝦仁,香菇,胡蘿蔔,蔥姜,雞蛋,紹酒,蚝油,精鹽,白胡椒粉,澱粉,花生油。
做法:
蝦仁洗淨,用蛋液、精鹽、白胡椒粉、澱粉上漿;新鮮豌豆剝去外皮取粒;水發香菇洗淨切粒;胡蘿蔔洗淨去皮切粒;豆腐清洗切豌豆粒大小的粒,用沸水浸燙去除豆腥味。
炒鍋上火燒熱放入油,待油溫升高後下入蝦仁,滑油後倒出控油。
炒鍋再上火放入底油(一部分花生油、一部分香油),下入蔥花、小姜片炒香,下入香菇粒和胡蘿蔔粒煸炒,放入紹酒、蚝油、雞湯、精鹽、白胡椒粉,放入豆腐粒,小火煨至入味即成。
特點:
營養豐富,口味清淡,色香味俱全。
蓮子小棗鴨湯
原料:
鴨腿,蓮子,小棗,枸杞,雞頭米,蔥姜,紹酒,精鹽,白胡椒粉。
做法:
鴨腿洗淨切大小均勻的塊,用冰涼純淨水浸泡;蓮子和小棗清洗浸泡;枸杞清洗;雞頭米淘洗浸泡。
把蔥姜用竹簽穿起來放入湯盆或湯碗裡,放入蓮子、紅棗、雞頭米、枸杞、鴨肉塊,再放入紹酒、精鹽、白胡椒粉,注入适量純淨水或雞湯,放入蒸鍋蒸熟即可。
特點:
湯色清澈,味道鮮香,鴨肉軟爛可口,搭配食材有健脾滋陰之功效。
南瓜二米飯
原料:
南瓜,小米,大米,紅小豆。
做法:
紅小豆淘洗淨提前煮軟;南瓜洗淨去皮、籽瓤,切丁;小米和大米淘洗幹淨。
将小米和大米倒入煮紅小豆的鍋裡,再放入南瓜丁,淋入幾滴茶油,攪拌均勻,用電飯鍋蒸熟即可。
特點:
此飯色彩、味道、口感都很别緻,飯香濃郁,營養豐富。
閱讀《中老年保健》雜志8月刊可了解更多詳細内容
以上為《中老年保健》雜志原創作品,如轉載須獲得本刊授權!
作者簡介
王雲,北京烹饪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烹饪協會名廚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