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即來自中國古代官員的服飾,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所以,粗創時這個詞語是褒義的。不過,随著官員形象越來越接近禽獸的本意,這個成語也逐漸變成了貶義。本次推送其實正标題為《清代文武補服》,不過怕沒多少人觀看,所以改之。有點标題黨的意味。見諒了。
-
補子是區别官職品級的主要标志。其為無領、對襟。
清朝補子承襲自明朝,石青色。
圓補為皇親貴族使用,方補為文物官員使用,文官飛禽,武官走獸。
-
一些舞、樂、工、吏雜職人員也可用雜禽、雜花補子,如正月十五的"燈景"補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補子等。
明代逢上元燈節,内臣宮眷皆須穿戴燈景補子蟒衣,以應節令。
劉若愚《明宮史》稱: “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霄”,内臣内眷,皆穿燈景補子蟒衣。”
-
明代的官補尺寸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其文官補子繡有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補子則繡單獸,或立或蹲。
與明代的補子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文官繡單禽,武官繡猛獸;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
-
以下介紹的是清代的補子。
-
一品補服:仙鶴。
仙鶴美麗超逸,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征。在吉祥鳥中,其地位僅次于鳳凰而居第二。鳳成為皇後的象征, 而仙鶴則官居一品。《相鶴經》雲:“鶴,壽不可量。”《詩經?小雅》雲:“鶴鳴九臯,聲聞于天”,官員補子一品采用仙鶴的圖案,取其奏對天子之意。
-
二品補服:錦雞。
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征。錦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範。其羽毛色彩豔麗,傳說還能驅鬼避邪,古人十分喜愛用來作為服裝的裝飾,如插在武将的衣背頭冠上,繡在帝王的禮服上,也叫做“華蟲”,表示威儀和顯貴。
-
三品補服:孔雀。
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增益經》稱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顔貌端正,二聲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時而行,五飲食知節,六常念 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複。”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征。
-
四品補服:鴛鴦
古稱“匹鳥”,據說鴛鴦成對,鴛鳴鴦和,左雄右雌,雙雙飛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頸而眠。若其偶失,從不再配。《詩經.小雅》載:“鴛鴦于飛,畢之 羅之。君子萬年,福壽宜之”,體現了古代“五倫”中夫妻美好的關系,是一種吉祥的瑞鳥。其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征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 喻其兢兢業業。
-
五品補服:白鹇
白鹇形體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細黑紋,面頰赤紅,脖子有青毛如絲,尾羽很長。白鹇産于南方,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白鹇還是一種忠誠的 “義鳥”。傳說宋朝少帝趙昺在崖山時,人送白鹇一隻,他親自喂養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國後,白鹇在籠中悲鳴奮躍不止,終與鳥籠一同墜入海中。後人稱白鹇為 “義鳥”。所以,白鹇鳥的形象作為五品官員補子,取其行止閑雅,為官不急不躁,并且吉祥忠誠。
-
六品補服:鹭鸶
鹭鸶亦稱白鳥,陸機《詩疏》雲:“鹭,水鳥也,好而潔白,故謂之白鳥。”鹭鸶是吉祥之鳥。《魏書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頸遠望。另,因鹭飛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經》:“寮窠雍雍,鴻儀鹭序”。《元詩選》:“玉筍曉班聯鹭序,紫檀春殿對龍顔”。
-
七品補服:鸂鶒
溫庭筠《開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韻》:“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顧嗣立補注:“《臨海異物志》:鸂鶒,水鳥,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無毒氣。”
-
八品:黃鹂
黃鹂亦稱練鵲、绶帶鳥。绶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是用彩色絲縧織成片狀的長條。绶帶的顔色和長度随官員品級的變化而不同。因此各種绶帶 成為權力和富貴的象征。而藍雀的尾羽與之相似,故有绶帶鳥名。绶帶鳥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征意義。另外,《韻會》雲:“謂之性喜”,喻绶帶鳥能報喜,而用 作官員補子。
-
九品補服:鹌鹑
在古代“鹌”和“鹑”本是兩種鳥。據《本草綱目》記述:“鹌與鹑兩物也,形狀相似,但無斑者為鹌也。”後經語言演化,将二者合稱為一物。鹌鹑之 “安”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的象征意義。用鹌鹑表示官員的等級,除了上述意義外,據《山海經》雲:“其鳥羽司帝之 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飾,意思是說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體現皇帝的規矩和威儀。
-
武将補子。
-
一品補服:麒麟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大戴禮》說:“毛蟲三百六十,以麟為長。”是龍、鳳、麟、龜四靈之一。麒麟出現是“聖王之嘉瑞”。《說文》的解釋是: “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麒麟設武備而不為害”。“有足者宜踢,有額者宜頂,有角者宜觸,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 帝“武備而不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
二品:繡獅(狻猊)
狻猊是像獅子的一種神獸,晉代郭璞直接解釋為獅子。《爾雅?釋獸》曰:“可伏虎犳”。據明代楊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記述:“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于香爐。”可見,狻猊是龍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當是取其勇猛之意。
-
三品補服:繡豹
《說文》的解釋:“豹,似虎圓文。” 《山海經.南山經》記述:“南山獸多猛豹。”《詩經?鄭風》言:“孔武有力”。武官補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見古代豹的神獸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
四品補服:繡虎
《說文》曰:“山獸之君”,以喻威猛。《宋書?符瑞志》說:“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 “仁、智、信”之範。因此人們視之為吉祥的神獸。能守誠信,驅邪氣,納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權象征即為“虎符”。天子和諸侯的大門上要畫老虎,故稱“虎 門”。由于虎威武勇猛,所以古來頗受将帥崇拜。将軍的營帳稱“虎帳”。勇猛之士稱“虎贲”、“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進士榜為“虎榜”。
-
五品補服:繡熊
《說文》的解釋:“熊獸似豕,山居各蟄。”熊虎醜,其子狗。《爾雅》的解釋:“又罴如熊,黃白文。”可見,古代記述了兩種熊:一是狗熊,一是人 熊。據《國語.晉語》記載:“黃能入于寝門。”“黃能”即“黃熊”,比狗熊體形大而且勇猛。作為武官官階的形象,正如《詩經.小雅》所說:“唯熊唯罴,男 子之樣”,取其陽剛之意。
-
六品補服:繡彪
《揚子法言》曰:“彪靜成文,動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雜識》記述:“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惡,能食虎子也。可見,彪與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種兇悍殘暴的動物。作為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殘暴之意。
-
七品、八品補服:犀牛
《說文》的解釋: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從牛,尾聲。犀牛的皮可以做铠甲,但隻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國語?越語》稱“水犀之 甲”。其書的注解說:“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則無。”用犀牛做武官官階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
九品補服:海馬
此海馬,非彼海馬,而是和陸地吃草的馬模樣相同神話中的海獸。既能在天空飛翔,也能在洶湧的波濤中穿行。海馬的身世頗為神秘,隻是在解釋補子時極為簡單的寥寥數語:“水獸, 似馬,水陸雙行,喻水陸皆可攻殺固守。”其文雖短,但意義明确。古代對最下層的軍官要求頗高,既能指揮步兵陸戰,又可指揮海軍水戰。有這樣骁勇善戰 的軍官,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極強,有了這樣的軍隊,國家的江山就一定會穩固。
-
觀 |《宜春花瓶》吳永明
鍊 接
摶 |《雙色南瓜》李友寶
鍊 接
©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于設計目錄,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zishachin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