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孟子八則其六

孟子八則其六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15 22:00:36

孟子八則其六?12.6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12.6[原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孟子八則其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孟子八則其六(孟子詳釋182告子下6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1

孟子八則其六

12.6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

12.6[原文]

淳于髡①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②。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③?”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④——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⑤。一者何也?曰仁也⑥。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⑦!”

曰:“魯缪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⑧?”

曰:“虞不用百裡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⑨?”

曰:“昔者王豹處于淇而河西善讴,綿駒處于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内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⑩。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⑪。”

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⑫。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⑬。君子之所為,衆人固不識也⑭。”

12.6[通釋]

淳于髡說:“把授予的官階與實際行使權力相符放在先是為了給人看,把授予的官階與實際行使權力相符放在後是為了自己得實惠。先生您位居三卿的中位,授予的官階與實際行使的權力還沒有對上對下形成影響就離去,仁者本來就這樣的嗎?”

孟子說:“處在低級的職位不以才能侍奉品行差的人是伯夷,五次聽從商湯使喚五次聽從夏桀使喚是伊尹,不嫌棄卑劣的君主不拒絕低級的官位是柳下惠——三位處世方法不一樣,他們奔向的目标是一樣的。一樣的目标是什麼呢?說的就是人與人相親相愛。君子做到與人相親相愛就是了,何必要用相同的處世方法!”

淳于髡說:“魯缪公的時候,公儀子主持魯國政務,子柳子思做臣屬,魯國削弱得很嚴重,賢人對于國家沒有益處到了如此程度嗎?”

孟子說:“虞國不用百裡奚就滅亡了,秦穆公重用百裡奚就成了霸主;不任用賢才就滅亡,削弱怎麼能得到呢!”

淳于髡說:“從前王豹在淇水住因而河西的人善于吟誦,綿駒在高唐住因而齊國西部善于唱歌,華周杞梁的妻子善于哭她們的丈夫因而使國家改變了風俗:在内心有的必定在外部表現出它來,做了某件事卻沒有這件事的功效我從沒見過。所以沒有有才能的人,如果有我必然認識他。”

孟子說:“孔子做魯國的司寇意見不被采用,跟着國君祭祀祭肉沒有得到,不摘下禮帽便離開了。不了解詳情的人以為孔子為了沒得到祭祀的肉離開,那了解詳情的人以為孔子為了祭祀不分送祭肉不符合禮儀規範離開,實際是孔子想以一個小過失離開,不想随随便便離去。君子做的事,衆人本來看不透的。”

12.6[注釋]

①淳于髡:齊國的善辯之士。髠,音Kūn。《離婁上17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已見。

②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把授予的官階與實際行使權力相符放在先是為了給人看,把授予的官階與實際行使權力相符放在後是為了自己得實惠。先,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為先,把……放在先。名實,授予的官階與實際行使的權力相符。名,命名,給個名。實,該名的實際權力。為人,給别人看。為,音 wèi。後,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以……為後,把……放在後。自為,為了自己獲得實惠。

③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先生您位居三卿的中位,授予的官階與實際行使的權力還沒有對上對下形成影響就離去,仁者本來就這樣的嗎。三卿之中,三卿的中卿,即亞卿。大國的官階有三卿,即上卿、亞卿、下卿,高于一般大夫。《禮記》: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孟子之時各諸侯國任命卿已不通過天子。

④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處在低級的職位不以才能侍奉品行差的人是伯夷,五次聽從商湯使喚五次聽從夏桀使喚是伊尹,不嫌棄卑劣的君主不拒絕低級的官位是柳下惠。這是三個判斷句。居,處在。賢,有才能。不肖,品行、能力差的人。就,走近。

⑤——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三位處世态度不一樣,他們奔向的目标是一樣的。破折号表示接下來的内容是對前面内容的總結歸納。道,處世的方法。其趨一也,判斷句。趨,動詞名詞化,奔向的目标。一,一緻,一樣的。

⑥一者何也?曰仁也:這一樣的目标是什麼呢?說的就是人與人相親相愛。

⑦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君子做到與人相親相愛就是了,何必要用相同的處世方法。

⑧魯缪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魯缪公的時候,公儀子主持魯國政務,子柳子思做臣屬,魯國削弱得很嚴重,賢人對于國家沒有益處到了如此程度嗎。公儀子,指公儀休,魯博士。子柳,即《公孫醜下11我明語子》中提及的洩柳,關于缪公與子思的關系,也可參見該章注釋⑥。第二個“之”放在“魯”與“削也滋甚”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若是,像這樣,如此。乎,語氣助詞,嗎。第三個“之”,放在“賢者”與“無益于國”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于,對于。

⑨虞不用百裡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虞國不用百裡奚就滅亡了,秦穆公重用百裡奚就成了霸主;不任用賢才就滅亡,削弱怎麼能得到呢。而,就,……後。霸,名詞作動詞,成了霸主。

⑩昔者王豹處于淇而河西善讴,綿駒處于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内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從前王豹在淇水住因而河西的人善于吟誦,綿駒在高唐住因而齊國西部善于唱歌,華周杞梁的妻子善于哭她們的丈夫因而使國家改變了風俗:在内心有的必定在外部表現出它,做了某件事卻沒有這件事的功效我從沒見過。王豹,衛國善唱吟誦的人。淇,音Qí,水名,黃河支流,在今河南北部,南流至今汲縣東北入河。河西,鄰淇水的西部地區,實指衛國境。綿駒,齊國善歌唱的人。高唐,齊地,在今山東禹城西南。齊右,齊國的西部,西方為右。華周杞梁,都是齊國臣屬,戰死,其妻面城而哭,以緻城牆一角坍塌,乃至民婦效仿形成民俗。孟姜女的故事即由此衍生出來的,淳于髡這裡采信了傳說。

⑪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所以沒有有才能的人,如果有我必然認識他。為,做。前一個“其”,不确指代詞,某。第二個“其”,複指某件事。

⑫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孔子做魯國的司寇意見不被采用,跟着國君祭祀祭肉沒有得到,不摘下禮帽便離開了。司寇,國家掌管典刑、維護治安的官員。不用,意見不被采用。第一個“而”,……着。燔肉,膰肉,祭祀時的烤肉。按周禮,古代祭祀結束後要逐級将烤肉分送給大夫和士,表示對大夫和士的尊重。燔,音fán,同“膰”。不至,沒得到,當時的情況是魯定公沒分燔肉。稅,同“脫”,冕,祭祀時戴的禮帽。第二個“而”,就。

⑬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不了解詳情的人以為孔子出走因為沒得到祭祀的肉,那了解詳情的人以為孔子出走因為祭祀不分送祭肉不符合禮儀規範,實際是孔子想以一個小過失離開,不想随随便便出走。知,了解詳情。以,來。微罪,小過錯。行,離開。乃,是,實際是。苟,苟且,随随便便。

⑭君子之所為,衆人固不識也:君子做的事,衆人本來看不透的。之,放在“君子”與“所為”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

12.6[解讀與點評]

淳于髠在《孟子》中兩見,此番是孟子辭官後淳于髠與孟子的一番對話。

“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就是把授予的官階稱謂與實際職權相符放在先考慮是為了給人看,使任命明确了,使名正言順了再做事,這是想做事;把授予的官階稱謂與實際職權相符放在後考慮是為了自己,得着實惠就是了,不要什麼名正言順,不跟國君要名分。那麼孟子是為人還是自為呢?“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于上下而去之”這個對話表明,孟子辭職不幹了。“先生您位居三卿的中位,授予的官階稱謂與實際職務還沒有對上對下形成影響就離去”,從淳于髠的話中我們可以捕捉這樣的信息,孟子在離開齊國前被任命的是亞卿,這個任命發生不久,闆凳還沒坐熱呼呢孟子就辭職了,而且淳于髠認為孟子辭職的重要原因與“先名實”“後名實”有關。名實實際就是名實相符。名是官銜,實是行使職權,孟子在“名實未加于上下”,就是這項任命在齊國國君和朝廷上還未形成印象、當然更沒形成影響的情況下就辭官不做了。孟子沒有私心,當然不會是“後名實”那種情況;孟子辭官與“名實”沒有一點關系。

孟子是不是學處在低級的職位不以才能侍奉品行差的人的伯夷,孟子沒明确說;是不是學五次聽從商湯使喚五次聽從夏桀使喚的伊尹,此時孟子年齡應該七十多了,應該學不了伊尹;是不是做不嫌棄卑劣的君主不拒絕低級官位的柳下惠,看來也不是——亞卿之位不低。孟子既不做伯夷,也做不了伊尹,還不做柳下惠。孟子辭職并未說出理由,也沒能像孔子那樣給自己找個小過錯——這不是孟子的風格。“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君子做到與人相親相愛就是了,何必要用相同的處世方法”實際表達了孟子辭職的态度。孟子辭職的原因不隻是淳于髠提到的名實,齊君給了孟子利益,給了官位,但齊君沒有采納孟子的重要建議,沒有給孟子施展政治抱負的空間。

淳于髠對孟子的做法不能理解,認為這樣做“無益于國”。淳于髠通過提到“魯缪公之時”的現象提出了“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真是這樣嗎?孟子用百裡奚的正反兩方面的事實駁斥了淳于髠。

淳于髠說到“昔者王豹處于淇而河西善讴,綿駒處于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引出“有諸内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要表達什麼意思呢?淳于髠絕對化看問題,否定世有賢者存在。從接下來孟子拿孔子辭職的事來回答看,孟子認為淳于髠仍然隻看到了事物表象,所謂“有諸内必形諸外”不是必然的,“為其事而無其功者”大有人在,因而淳于髠的“無賢者”之說是站不住腳的。孟子舉孔子辭職的事例意在表明,我孟子為什麼辭職是常人理解不了的。

“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是什麼意思?實際是孔子想以一個小過錯離開。微罪,小過錯。誰的小過錯?小過錯發生在國君身上,作臣屬的是不可以挑國君的不是的,孔子挑國君的禮,顯然孔子禮上有錯。這是孔子借故給自己找一個小罪名。為什麼要這樣做?那時大夫出走,都要記錄在冊的。魯國史料中大夫辭官出走全有記錄,特别是司寇以上的官,責任明确的記在個人身上。

比如《左傳·文公九年》:公孫敖棄國出走(注:公孫敖即穆伯,公孫僑如。)

經: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複。丙戌,奔莒。

傳:穆伯如周吊喪,不至,以币奔莒,從己氏焉。

又如《左傳·宣公十八年》:魯國逐襄仲(注:仲,即遂,東門襄仲,東門遂)

經:遂奔齊。

傳:冬,公薨。季文子言于朝曰:“使我殺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臧宣叔怒曰:“當其時不能治也,後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許請去之。”遂逐東門氏。

又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出奔(注:臧孫纥也稱臧纥,臧武仲。)

經:“冬十月乙亥,臧孫纥出奔邾。”

傳:“乙亥,臧纥斬鹿門之關以出,奔邾。”

我稍稍介紹一下臧孫纥的出走。臧武仲司寇官職,本是一個極聰明的人物,敢作敢為。因替季武子家事出主意得罪了季氏家族及其一幹人等,被季氏家陷害,才有“臧纥斬鹿門之關以出,奔邾”之舉。後來臧孫纥以防地“要君立後”,魯君應允後,“臧纥緻防而奔齊”。以下情節是:

将盟臧氏,季孫召外史掌惡臣,而問盟首焉,對曰:“盟東門氏也,曰:‘毋或如東門遂,不聽公命,殺适立庶。’盟叔孫氏也,曰:‘毋或如叔孫僑如,欲廢國常,蕩覆公室。’”季孫曰:“臧孫之罪,皆不及此。”孟椒曰:“盍以其犯門斬關?”季孫用之。乃盟臧氏曰:“無或如臧孫纥,幹國之紀,犯門斬關。”臧孫聞之,曰:“國有人焉!誰居?其孟椒乎!”

以上介紹魯國這三人出走事件是告訴讀者,當時各國對大夫以上官員任職、辭職、出走、被驅逐、被殺都有記載的,而且記錄的文字是要仔細推敲的。孔子如果不找個理由辭職,就等于說魯國朝政有問題。孔子挑國君的禮出走錯在孔子,又不傷大雅。實際是孔子已經有離開的念頭,隻是找一個機會而已。在魯國國君錯在先,自己對魯國朝政也失去了希望的情況下,以一個小過失離開,記錄反倒不好做了,所以《左傳》對孔子出走沒做記錄;所以孔子周遊十餘年後又召其回國,奉以國老,位列“大夫後”。

孟子辭官離開齊國同樣沒有挑齊宣王的毛病,也沒給自己找一個小過錯,他是先辭官,然後緩慢地離開齊國,在途中還希望齊宣王回心轉意重新召回自己。

“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信息,至少在孟子之時就有伊尹“就湯”前曾“就桀”之說抑或有伊尹曾在“就湯”“就桀”二者之間搖擺過之說。這個傳說與“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萬章上7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同時存在,都出自孟子之口,該怎樣理解?

讀到孟子回答淳于髠說“虞不用百裡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我一下子想到當下有些人極力否定真正的孔孟之道的價值的現象。孔孟思想名世兩千五百多年以來,不,向前追溯到四千四百年前的堯舜時代,孔孟思想正是堯舜以來古代先賢優秀的治天下理念的傳承。如果沒有這些先賢制定并傳承下來的思想理念,就不會有中華民族輝煌的曆史和優秀傳統文化。

淳于髠兩見孟子,提的都是怪問題,可見其善辯,但未見對孟子的敵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