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遺手工之美?近日,山西大同市廣靈縣巧娘宮基地舉辦了“易”起相聚非遺文化直播活動,中石化大同石油分公司的加油員化身“非遺體驗官”,向網友介紹非遺技藝,講述非遺故事,推薦非遺好物在大同市,衆多傳統手工藝、非遺技藝、非遺美食等以最接地氣的方式營造着這座城市的濃郁文化氛圍,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山西非遺手工之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近日,山西大同市廣靈縣巧娘宮基地舉辦了“易”起相聚非遺文化直播活動,中石化大同石油分公司的加油員化身“非遺體驗官”,向網友介紹非遺技藝,講述非遺故事,推薦非遺好物。在大同市,衆多傳統手工藝、非遺技藝、非遺美食等以最接地氣的方式營造着這座城市的濃郁文化氛圍。
近年來,大同市充分發揮傳統手工藝項目和非遺美食的産業優勢,帶動貧困群衆就近就業、居家就業,成為帶動一方經濟的幸福産業,實現了保護傳承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小涼粉闖出大品牌
秋高氣爽,驅車行駛在渾源縣城,公路兩旁隔一段就是一個涼粉攤。據統計,一進入夏季全縣境内涼粉攤位就能達1000多個,從事涼粉産業及輻射勞動力達1萬餘人。
渾源涼粉主要由當地土豆加工成澱粉制作而成,再加上蓮花豆、辣椒油、豆腐幹等輔料,口感爽滑、風味獨特,是渾源人回味無窮的老味道。在縣城永安東街中段北側的“大喜涼粉宴”,是當地有名的涼粉鋪子。老闆王春喜做涼粉生意有30多年。
王春喜介紹,當年他的奶奶就是一條扁擔走街串巷賣涼粉,如今他和兒子在傳承老手藝的同時,不斷創新産品,推出了豌豆、苦荞、綠豆等涼粉品類,深受人們的喜愛。“渾源縣的店鋪平均一天的收入可以達到6000元左右。兒子還在大同市開了一家涼粉店,生意可紅火了。”小小涼粉承載着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大喜涼粉好吃,辣椒油是靈魂。2017年,大喜辣椒油申請了專利保護;2020年,大喜嗆辣子制作技藝和大喜涼粉宴入選大同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2018年,大喜方便涼粉生産線建成,通過網絡銷售,走向了更遠的市場。王春喜還建起了占地3500平方米的“大喜涼粉宴”加工生産基地、“大喜炝辣子”傳習基地,從業人員20餘人,為6名貧困人員解決了就業。
近年來,渾源縣打造了涼粉全鍊條多功能産業發展平台,讓企業和農戶聯手,惠及了更多的群衆。如今,渾源涼粉正成為渾源縣文化旅遊的一張名片。
小窗花剪出大産業
廣靈剪紙創始家族第四代傳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多堂介紹,廣靈染色剪紙由民間刺繡演變而來,初唐時已具雛形,至明代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被當地人稱“窗花”,是中國民間剪紙的著名流派之一。在張氏家族五代人執着的堅守、創新發展下,廣靈染色剪紙以構圖别緻、刀法細膩、色彩豔麗、内容傳神而獨樹一幟。
為了更好地保護廣靈剪紙技藝,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張多堂與兒子張棟建起了廣靈剪紙文化産業園區,打造了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成立了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開辦了廣靈剪紙職業培訓學校等,實現了廣靈剪紙的生産性保護。
據了解,廣靈縣剪紙藝術博物館擁有13個展廳和一個收藏廳,珍藏有剪紙藝術精品6000餘件。廣靈剪紙文化産業園區先後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年平均接待遊客達50萬人次。
張多堂積極推動廣靈剪紙從傳統裝飾品向工藝品、旅遊紀念品、賀年卡、邀請函等轉變,實現由觀賞性、裝飾性到實用性的突破,産品種類由幾十種擴展到5000多種,産品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随着廣靈剪紙文化産業園區的建立,張多堂還将縣城周邊零散的剪紙手藝人和農戶集結起來共同發展剪紙産業,為大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農民李海林因身體原因不能幹重活,經過培訓學會剪紙後,就在剪紙藝術博物館工作,一幹就是10多年。如今,李海林每個月能有1800元的收入。
小柳條編出大市場
在廣靈縣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的展廳裡,小到做工考究的筆筒、果盤、花瓶、蒲草帽等手工藝品,大到結實美觀的柳條床、沙發、茶幾等家具,精緻的柳編産品琳琅滿目,讓人贊歎。
廣靈縣自古就有編織的傳統,筐、簍、笸籮等農具都是農民就地取材用柳條、蒲草等編織而成的,堅實耐用。劉金萍是廣靈縣鬥泉鄉後山窯村人,自幼跟着父親學會了編織技術。2005年,劉金萍帶領村裡13名婦女,創辦了巧娘手工編織坊,利用自己的手藝帶領大家脫貧緻富。
随後,劉金萍成立了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通過免費送技術、送服務吸收農村閑散勞力、貧困婦女、殘疾人加入編織隊伍。目前,合作社已培訓村民3000多人,發展社員1085人,其中,殘疾人47名。合作社還在全縣8個鄉鎮建立了18個手工編織基地,推動當地發展“炕頭經濟”。
廣靈縣曹川村的王建萍身體殘疾,過去,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丈夫打零工。“我加入合作社後,就在家裡編織。合作社會派專人上門送原材料、收成品,工資計件結算。我一個月能掙1500元左右。如今,家裡的條件越來越好了。”由于工作認真,王建萍很快成為合作社在曹川村的主管。宋窯村的李小紅也是合作社的員工,她說:“我雖然身有殘疾,行走不便,但靠自己的雙手掙上了錢。心裡非常高興。”
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還搬入了30畝的扶貧手工業産業園區。
劉金萍的兒子張建國大學畢業後返鄉創業,看到柳編的主要材料杞柳枝是從外地采購的,成本太大,他就去山東、浙江等地考察學習,并通過流轉土地試種成功了杞柳732畝,降低了柳編産品成本。在張建國的推動下,2019年,廣靈縣種植杞柳1100多畝,帶動200餘人從事插秧、割條等田間工作,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張建國說:“我計劃打造一個萬畝杞柳種植基地,讓家鄉人民通過種植杞柳緻富。”
“因為我們的産品都是純手工編織,不僅綠色環保,而且實用性和藝術性都比較強,非常受外國人的喜歡。”張建國介紹,未來,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将繼續擴大海外市場,在提高産品銷量的同時,傳播中國編織文化。
大同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鄭建新表示,這種就近、就地靈活就業的方式,已成為當地婦女勞動緻富的重要途徑,實現了小産業、大覆蓋的效果。(王文華)
來源: 中國旅遊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