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九歌少年的來曆

九歌少年的來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7:31:11

九歌少年的來曆(九歌的起源)1

九歌少年的來曆(九歌的起源)2

九歌少年的來曆(九歌的起源)3

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的解題部分寫到: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竊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怫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祠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

王逸為楚人,對于楚地流傳的習俗十分熟悉。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在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的地區,當地人民“信鬼而好祠”,熱衷于祭祀活動。且每當祭祀時,人們必然會“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故祭祀所用的歌樂在當地廣為流傳。根據王逸的意思,屈原被放逐後,經過這片地區,看到了當地人的祭祀場景,因“其祠鄙陋”,而創作了《九歌》之曲。

這說明了《九歌》的本質為祭祀所用歌樂,且其内容、風格與楚國當地的祭祀樂曲有一定相似之處。我們還能由這段文字中推斷出,雖然當時楚地流行着祭祀樂曲,但它們的名稱卻不叫做“九歌”,否則,王逸不會有“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這樣的描述。這樣一來,就否定了一些學者所說的關于屈原《九歌》的名稱來源于楚國民間祭祀音樂這一觀點。

那麼屈原所作的《九歌》名稱從何而來?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說:“九者, 陽之數, 道之綱紀也。”這樣的說法未免過于牽強。“九歌”一詞曾出現在《山海經》中:

西南海之外, 赤水之南, 流沙之西, 有人環兩青蛇, 乘兩龍, 名曰夏侯開。開上三嫔于天, 得《九辯》《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 高二千仞; 開(啟) 焉得始歌《九招》。

這段文字記載了夏啟曾三次乘龍飛上天,将屬于天界的《九辯》《九歌》記錄下來,使得它們流傳于人間。這是一則神話,其内容想必是人們出于想象而編造出的,但我們仍能從其中推測出當地人民心中“九歌”的形象,正如褚斌傑《論楚辭·九歌的來源、構成和性質》一文中說:“其實《九歌》應該是早期的原始歌舞,經夏初改變而流傳。”

令人奇怪的是,在另一些記載中,夏朝的《九歌》似乎是一種用于教化的文體。如《尚書·大禹谟》中的内容:

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 水、火、金、木、土、谷惟修,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九功惟叙, 九叙惟歌, 戒之用休, 董之用威, 勸之以《九歌》, 俾勿壞。

這裡對于《九歌》的表述,已經與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完全不同了。這裡的《九歌》據說是大禹提出的一種作為禮樂教化的手段。《左傳》中的說法為:“九功之德皆可歌也, 謂之九歌” 。《九歌》成為了對“九功之德”的歌頌,與《尚書》中的記載有相似之處。在這些文獻中,《九歌》似乎是一組教化、誦德之歌,與《離騷》中“娛以自縱”的《九歌》大相徑庭。

這是因為儒家将禹視作“聖人”,因此改寫了關于禹的傳說,将神話中禹所“得于上天”的原始歌舞“九歌”變成了用于教化、歌功頌德的“九德之歌”。我們可以說,原始《九歌》的傳說在其流傳過程中被“儒家化”了。《尚書·大禹谟》雖是後人托古僞作,自然也是受了儒家說法的影響。

屈原在其他作品中,也提到過原始《九歌》。比起《尚書·大禹谟》中“儒家化”的《九歌》,屈原作品所寫的可能更接近于原始《九歌》的本來面貌。如:

奏《九歌》而舞《韶》兮, 聊假日以偷樂。

啟《九辯》與《九歌》兮, 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港。

這些内容能夠說明,屈原接受了夏啟乘龍飛天得《九歌》的神話傳說。并且在屈原心目中,《九歌》是“夏康娛以自縱”以至于不顧及國事後患、最終導緻亡國敗身的音樂。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楚辭·九歌》的名稱,原本不是屈原所起。因為屈原十分清楚“九歌”本為夏朝的娛樂樂曲,并将它定義為“亡國之音”,因此他絕不會張冠李戴地将自己加以改編、源于民間祭祀音樂的一組篇章硬加上“九歌”這一名稱。

那麼究竟是誰為《楚辭·九歌》定名的呢?現代學者聶恩彥認為,這是第一次編輯楚辭的淮南王劉安和他的門客淮南小山等人所為 。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劉安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他曾與他的門客淮南小山等人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了最早的楚辭集。但是由于曆史的原因,先秦的祭祀音樂、歌曲經過戰火已經無人熟悉。“周存六代之樂, 至秦唯餘韶舞而已” 。到了劉安的年代,更是如此。《漢書·藝文志》中有相關記載:

故自黃帝下至三代, 樂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 莫善于禮, 移風易俗, 莫善于樂。二者相與并行, 周衰俱壞。樂尤微妙, 以音律為節, 又為鄭衛所亂, 故無遺法。漢興制民, 以雅樂聲律, 世在樂官, 頗能紀其铿锵鼓舞, 而不能言其義。

因此,聶恩彥在《〈楚辭·九歌〉名稱考釋》一文中說:

淮南王劉安等人,不僅沒有認真地考察夏樂《九歌》和《楚辭·九歌》之間有無一定的關系, 就在崇古思想的支配下, 用張冠李戴的方法, 把他們收集的, 經過屈原加工修改的, 體現沅湘地區信鬼好祀風俗的民間祭歌十一篇詩, 加上了夏樂《九歌》這個總标題。

由此可知,楚辭中《九歌》的名稱根本不是屈原所起,而是後人在崇古思想的影響下,為其硬加上去的。既然該名稱并非屈原本人所拟,則讀者應從全組詩歌之命義着眼考慮《國殇》《禮魂》二篇之歸屬,而不必拘泥于“九”之成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