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系統稱呼?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地處四川省大涼山腹地,位于橫斷山系東北緣,是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區,地形崎岖,嶺谷相間,氣候景象十分複雜,當地人常有“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說法而就是在如此複雜的氣候條件下,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靜止軌道同步通信衛星“東方紅二号”在這裡由長征三号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根據當年氣象專家回憶,離“東方紅二号”衛星發射還有不到2個小時的17時30分,發射場上空依舊烏雲密布電閃雷鳴,使用了低溫燃料的火箭,最忌諱的就是雷雨天發射面對烏雲密布的天空和淅淅瀝瀝的雨點,在那一刻,指揮員們的決心多少有些猶豫了,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航天系統稱呼?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地處四川省大涼山腹地,位于橫斷山系東北緣,是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區,地形崎岖,嶺谷相間,氣候景象十分複雜,當地人常有“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說法。而就是在如此複雜的氣候條件下,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靜止軌道同步通信衛星“東方紅二号”在這裡由長征三号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根據當年氣象專家回憶,離“東方紅二号”衛星發射還有不到2個小時的17時30分,發射場上空依舊烏雲密布電閃雷鳴,使用了低溫燃料的火箭,最忌諱的就是雷雨天發射。面對烏雲密布的天空和淅淅瀝瀝的雨點,在那一刻,指揮員們的決心多少有些猶豫了。
1983年氣象系統使用的驗定證填圖紙
指揮部召開發射前最後一次會議,氣象系統根據曆史數據和當前氣象情況作出預報:晚7點前後發射場區上空不會再有雷雨,雲也較少,地面風小于5米每秒,可以發射。果然,從18時30分起,雨收雲散。1984年4月8日19時20分,長征三号運載火箭載着試驗通信衛星呼嘯而起,直刺蒼穹,19時40分星箭正常分離,衛星準确入軌,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在大涼山天王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觀測站某氣象站,仍留存着一捆捆、一箱箱厚厚的氣象雲圖和數據分析報表。自1977年起,這裡的氣象人便開始了一年365天從不中斷的氣象觀測。打開一本已經泛黃的氣象資料,标定清楚的圖紙背面清晰地記錄着“1983年2月25日08時00分,高空氣象探測氣球施放第106次,高度26709米,升速431米每秒,收訊者王太林、計算者成秩平、審核者朱若林。”
天王山點号
1993年來到這裡的工程師李傑,隔三差五就要爬上氣象站南側的樓頂,去看一看陪伴他近三十年的那些老夥計們。對于這些“老家夥”,他如數家珍。“那台車載測雨雷達,我來的時候就已經是十幾歲的‘老大哥’了,工作快三十年,保障了43次航天發射任務。”據李傑介紹,一旁的功勳氣象雷達,則是在2004年投入使用,到2020年功成身退,10餘年内已完成了百餘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氣象探測保障。
早期氣象系統技術人員施放高空探測氣球收集氣象數據的場景
随着發射次數的不斷提升,一代代氣象人把根紮在這裡,捕風捉雨、觀雲望星,叫響了“精技笃學不辱使命,指風馭雨獻身航天”的口号,在日複一日的堅持中逐步揭開了橫斷山脈詭谲莫測的氣象現象的初步規律。上個世紀亞洲一号發射前,外國人質疑我方氣象預報準确性的發言早已被大涼山的暖風吹散了,留下的隻有一個個緊急天氣推斷、雷雨間隙發射的神奇故事。自1984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東方紅二号”以來,這個大涼山裡的發射場已經實施了150餘次航天發射任務,“風雨間隙送長箭、雷電過處起明星”早已不再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号
1982年氣象記錄的底單
如今,氣象站技術人員依舊保持着每天放氣球開展高空探測和持續記錄氣象數據的習慣。鎖在箱子裡的記錄本也在教育時常常被翻出來,作為老一輩航天人嚴慎細實工作作風的教材向新一代航天人展示。
1983年氣象記錄的底單
“今天的數據包上報了嗎?”這句話在今天的氣象站,跟那句“你今天吃飯了嗎?”一樣的普遍,新時代的氣象系統工作者,早已用上了現代化的氣象探測和記錄手段。或許,與三十多年前老前輩們相似的,除了那份不變的航天報國初心和航天強國使命,就是同樣的放飛氣球的浪漫。
來源:我們的太空
作者:朱曉龍 黃國暢
編輯:麻雨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