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1000米長跑的正确跑姿

1000米長跑的正确跑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22:12:47

1000米長跑的正确跑姿(跑姿與速度)1

曾看到過一個故事: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對年輕夫婦和他們一歲半的孩子去海邊時,必須經過一條崎岖不平的山路,這條道路任何交通工具都無法通過。年輕的父母發現,把小孩抱在懷裡非常累人。不過,後來孩子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能自己走完這段路:他一會兒停下來看花,一會兒坐在草坪上,一會站着看動物。因此,這個孩子可以每天往返于這條漫長艱難的道路而不知疲倦。同樣,在同一座山同一條路上,如果我們一路小跑是為了不錯過清晨美麗的日出,而另一天是為了跑步訓練,即便以相同的速度,哪一個會令我們更舒服呢?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我們可以把人類的行為分成兩個層次:一是無意識行為;二是有意識行為。嬰兒的一切活動屬于第一種行為,大概從3歲起,就變成有意識的活動。這難道是說有意識比無意識更有智慧嗎?恰恰相反,無意識形成智慧,意識形成知識。而

智慧與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心靈即智慧,知識是經驗技巧。就像畢加索所說“我一生都在向兒童學習畫畫”。這位大師擁有精湛的繪畫技巧,卻再無法擁有兒童的心靈視角。也就是說,我們期望通過努力獲得良好的奔跑姿态是可以的;但顯而易見,這與長跑的特點相違背:長跑不是走T台表演,通過刻苦訓練走出優美的貓步,長跑是一種極具個體氣質的運動,其姿态在學會走路時就已形成。這取決于基因和環境。例如:即便是親兄妹,由于遺傳了不同基因特質而大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環境中也會形成完全不同的動作氣質和愛好。最為明顯的是嬰兒走路,沒有人去教他們姿勢,邁腿擺臂屬于本能,卻出現各不相同的姿态。

成人很不願意承認這一點,是由于我們相信自己有學習能力,能靠學習學會一切東西,然而事與願違,所以人們也常說改變一個人是徒勞的。自我改變也是極為有限的。我們無法重來,我們再也回不到嬰幼兒時期重新感受一下:孩子是靠心靈吸收周圍所有事物,即嬰兒的這種吸收是無意識的,科學家稱這種記憶類型為“記憶型基質”。“記憶型基質”對人的成長發育的意義在人的動作、神态、步态方面也有所表現。七個月的胎兒離開母體就可

以存活下來了,說明七個月的胎兒就已具有心理活動能力。我們的基因與小時侯的經曆塑造了現在的我們,一切是無法選擇和重來的。但幸好,跑得快慢并不完全取決于跑姿,所

以我認為,想提高速度而主動調整跑姿是徒勞的,無異于邯鄲學步。這聽起來有點令人氣餒,但并不是說我們在速度上無法進步,隻是達不到我們所期望的姿勢與速度的完美罷了。

現在來談一談速度:關于很多人關心的擺臂、腳闆落地順序等其實都是被動實現的,主動者是速度。那如何實現速度的進步呢?沒有人會看見一個氣息不平穩的人能舒服跑上幾十公裡,在同等距離和速度中,輕捷的人肯定會更省力。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長時間的練習。除了那些有天賦的人。是的,天賦是客觀存在的,最明顯的事實就是在幼兒園裡選拔各種特長苗子。“天賦”這個詞并不殘酷,也并不令人自得。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自已的天賦,隻是有沒有發現而已。所以先做到呼吸自如,能夠利用呼吸調節自身狀态,加以時日,身體會逐漸變得輕盈。那加快速度的方法是什麼?現在我們可以做的是調整步伐,盡量放松。無論美麗的你是較高的身材還是嬌小的身材,在最初階段請體會小步快頻的跑步方法,無需顧慮擡腿的高度,隻需讓雙腳找到一種貼地滑行的感覺。至于雙臂,自然擺動即可,肩胛自然下沉。當你跑得越來越放松,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核心肌群也得到加強,如腹肌、臀肌。所以,不必刻意去調整你的姿态,更快的速度都是從放松跑動中得到的副産品。用無意識的奔跑獲得有意識的經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