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幫大哥高瑞奎現狀

幫大哥高瑞奎現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9 12:51:01

幫大哥高瑞奎現狀(人物高瑞奎你是這樣的)1

高瑞奎生前現場接受群衆咨詢。 高凱峰供圖

□記者 袁偉華 任學光

[閱讀提示]

1月3日下午,在河北家喻戶曉的“幫大哥”高瑞奎走了。

他因心髒病突發倒在家門口的樓梯上。他磨破了邊的舊帆布書包裡,還裝着準備為上午剛剛調解成功的一起糾紛要蓋的印章;他用了多年的黃蓋子小水壺滾落一旁,餘溫在寒冬裡散盡……

錯愕的人們,一直不願意相信從網上傳出的這則消息,直到正定縣民主街“幫大哥”高瑞奎家裡搭起了靈堂。

一個陌生的小夥子踉踉跄跄擠進吊唁的人群,在靈堂上渾身顫抖地鞠躬;一對60多歲的栾城夫婦,互相攙扶着到靈堂跪拜;“徒弟”王小忠,一個40多歲的漢子哭得像個孩子;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多人湧進民主街的小院向他告别,其中大部分人,家人都不認識……

是什麼讓人們對“幫大哥”高瑞奎念念不忘?

你有一副熱心腸

1月3日,正定縣“幫大哥、幫大姐”人民調解員協會調解員蘇小虎有些沮喪,上午在單位自己一腳踩空了樓梯,把腳崴了。不過好在跟老夥計高瑞奎又調解成功一起糾紛,當事雙方對調解協議都認可,就差蓋個章。

老高說中午回去取印章,吃完飯緩一會兒,下午一起把調解協議送到當事單位去。可是直到下午3時多,蘇小虎也不見老高人影。平時,他可是到單位最早的人。

蘇小虎把電話打過去,是老高的閨女接的:“叔,俺爹沒了。”蘇小虎心裡咯噔一下。

他瘸着腿趕到民主街高瑞奎家裡的時候,小院裡已經亂成一團——老高心髒病突發,沒搶救過來。蘇小虎一屁股坐在冰冷的樓梯上。

九年多了,大到婚姻、财産、宅基地,小到羊吃麥苗雞錯窩,兩人搭夥調解了多少糾紛,蘇小虎一下子算不過來。當天上午這個案子,西洋村劉利國的媳婦那年在衛生隊當臨時工時,上班途中摔傷,因為賠償問題掰扯了好幾年解決不了。到了老高這兒,幾次調解下來,雙方很快達成了賠償協議,老高回家時還挺高興。

蘇小虎知道,跟他搭夥之前,老高從1976年開始就幹調解工作,到現在幹了43年,經他手調解各類矛盾糾紛近萬起,調解成功率達98.6%。老高究竟有什麼樣的特殊能力,讓當事人都信服,蘇小虎說不清楚,但這9年來兩人默契合作,蘇小虎認準一條:人們信他,是因為他是一個熱心腸的好人。

熱在哪?

熱在他臉上。

胖胖的身材圓圓的臉,什麼時候見你都是眯眯的笑眼,一張嘴都是正定方言,一拉手都是家常,分明就是個可親的鄰家老人。人們一見他,心裡就近乎了。

一個被老高調解過婚姻糾紛的年輕人想起來,第一眼見到前來調解的“幫大哥”,動手打了媳婦心虛的他本來做好了要打嘴仗準備的。“可是他過來先輕輕地在我肩膀上捶了一拳,說‘孩子你是不是個男子漢’?好像一個長輩嗔怪着教訓,一肚子敵意就全沒了。”

熱在他腳下。

正定縣“幫大哥、幫大姐”人民調解員協會副會長祁文芝說,40多年了,無論是在村裡做調解員,還是在電視上成了家喻戶曉的“幫大哥”,老高始終閑不下腿。哪裡有糾紛,誰家有申請,都是擡腿就走。

閨女高興回憶說,有一年冬天,父親去給人家調解,破電動車走到正定南城門時沒電了。老高有氣無力地給她打電話:“閨女呀,實在走不動了,你來接接我吧。”高興騎上家裡的三輪車去接,看着老爹凍得滿臉蠟黃,忍不住埋怨。可父親說:“調解工作不好幹,聽起來心煩,說起來瑣碎,做起來麻煩。可是咱們解了人家的恩怨,是好事。”

熱在他心裡。

孫子高超雄的印象裡,爺爺幹調解員工作,就跟忘了自己和這個家一樣。家裡的養牛場讓他負責擠奶賣奶,轉身出去給人家調解去了,幾千塊錢的牛奶變了質。

辦公室裡調解不算,家裡總是會有人來說事情。有的時候為了不打擾家人,他還會整夜住在村委會在閣樓上的辦公室裡,接待來訪、寫材料。

熱在人們的口碑裡。

2009年,因為在調解圈内越來越有名氣,高瑞奎被當時的河北電視台農民頻道《非常幫助》欄目聘為“幫大哥”,開始為全省各地的群衆調解糾紛。人們守在電視前,看這個笑呵呵的胖老頭調解家長裡短,給大家講孝悌信義,“幫大哥”越來越受觀衆喜愛。

上電視出名之後,在民主街村裡,358位村民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叫他“幫大哥”。小輩孩子們跟着叫,老高也高興,說這樣顯得自己年輕。

在老高家裡,有一大堆證書、獎牌。他多次被評為省市縣調解工作先進典型,三次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2005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标兵人民調解員”稱号,2006年被評為“感動省城十大人物”和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2016年被中宣部、司法部授予“全國法治教育模範個人”……

你托出一顆真心

“在村裡搞調解工作,難;跟電視台做節目搞調解,被人從家裡拿着鐵鍁趕出來,委屈;縣裡成立協會繼續幹調解,工作又多了一大塊,不容易。要不是對老百姓、對調解工作有一顆真心,誰也堅持不下來。”正定縣司法局副局長高海峰談起高瑞奎一度哽咽,在他眼裡,老高能把一項工作用一輩子幹得這麼好,在于他把群衆的事當家事,把群衆當自己的親人。

有一年,高瑞奎接到一位王大姐的求助,說與兒子、兒媳有矛盾,不相往來,希望他能幫忙調解。高瑞奎知道,一般家庭矛盾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把他們叫到一起。

整整一下午,高瑞奎讓婆媳二人先把肚子裡的“苦水”吐完,然後為兩人送上“甜水”:在高瑞奎的引導下,她們一點點回憶婆婆為兒媳的付出,兒媳對婆婆的關心。

汩汩親情融化了心中的堅冰,婆媳兩人的眼角都泛起了淚花……一旁的兒子看到媽媽和媳婦重歸于好,拉着高瑞奎的手一個勁兒地感謝。

“調解工作三大法寶,情、理、法,大伯用起來得心應手。”高瑞奎曾在石家莊廣播電視台生活頻道《調和》欄目擔任首席“和事佬”調解員,欄目制片人高凱峰說,做節目過程中他們發現,老高憑借他獨特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在講情說理上格外有辦法。

一次去拍節目,有父子二人因為房産和贍養問題産生矛盾,高瑞奎和欄目記者帶着這位老父親剛進兒子的家門,一條闆凳呼的一聲從門裡飛出來。父子二人沒說兩句話,便開始大打出手。

老高冒着被誤傷的風險,上前拉開父子。随後分别拉過兩個人簡單說了幾句話,雙方慢慢冷靜下來。

随後,老高拉來一條闆凳,坐在大街上當面調解起來。“房子的歸屬問題有房産證說話,這是法律規定的。”“無論什麼情況,這都是你的老人,贍養老人得有具體的方法,怎麼能說不用落手續呢?”……

“高老師的話有魔力。”事後,記者們追問老高跟父子倆說了什麼,老高笑笑:“有同理心,說通情的話。”

“當一名讓人尊敬的調解員,光有情不行,還要懂法。”多年的調解實踐使高瑞奎認識到,做調解工作首要的是以法為盾,在依法辦事的前提下,帶着真感情為百姓排憂解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糾紛。

2015年,有位李大姐找到高瑞奎,說她在母親去世時需支出8000元埋葬費,因當時拿不出錢就把房子抵押給了叔叔。現在李大姐覺得這套房子的價值遠遠超出了8000元,想讓叔叔把房子和房産證還給她。

高瑞奎了解後核實情況。李大姐的叔叔表示絕對沒有拿她家的房産證,當時她家沒有按農村規劃圖蓋房,所以沒有頒發房産證。

憑借多年的經驗,高瑞奎做出判斷,沒有按規劃宅基地蓋房是不發放房産證的。随後,高瑞奎又到村委會對房産證一事進行核實:房産證确實沒發。

對此,高瑞奎向李大姐詳細解釋了當前的國家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通過講法說理,消除了李大姐的懷疑。最終,雙方當着高瑞奎的面握手言和:叔叔表示隻要侄女将欠款還清,就将房産還給她,李大姐同意盡快把欠叔叔的錢還上,叔叔還答應侄女蓋房時一定幫忙。

打鐵先要自身硬。為了充實自己的法律知識,老高一有時間就到正定縣司法局學習法律法規,還經常到正定縣法院向法官請教遇到的法律問題。

邊學邊幹,現學現用。慢慢地,那些生硬的條條款款,與入情入心的話糅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他獨有的寓情于法、生動活潑的調解風格。

你有一批同行者

2018年9月,從張家口來正定打工的孫貴根接了個活,幫别人從貨車上卸貨,一噸給15元的工錢。

幹活的時候,孫貴根不小心被貨物砸傷鎖骨,看病住院花了4萬多元錢,可雇工一方在付了6000多元的醫藥費後,就不願意再多賠償了。

有人給孫貴根出主意,你去找“幫大哥”調解調解吧。“外來務工的跟本地老闆打官司,恐怕難。”孫貴根将信将疑。

高瑞奎接了這個案件,拉上蘇小虎調解了好幾次,最終為孫貴根争取到了36000元的賠償。雙方簽下了調解協議。

為這個案子,王金鎖還跟高瑞奎探讨過好幾次。王金鎖退休後熱衷公益事業,如今在高瑞奎的影響下,他成了“幫大哥、幫大姐”人民調解員協會的兼職調解員。

“我佩服他什麼?主要是這份責任心。”王金鎖記得,高瑞奎曾經給他上過兩次“課”。

一次是正定縣人民調解員選拔賽上,他得了第一名,老高拉住他,跟他談了足足一個小時,主要意思是邀請他加入調解員隊伍。“老高說,幹調解工作,就是要讓矛盾不上交,問題化基層。不能小看這項工作,它關系着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國家安定,這是咱們的責任。我認可他說的道理。”第二次是在電視台參加金牌調解員比賽時,老高給他專門進行賽前輔導,鼓勵他多學法律政策,多了解社情民意。

祁文芝說,受高瑞奎影響,一大批有志之士加入調解員隊伍。2012年,正定縣成立了“幫大哥、幫大姐”人民調解員協會,如今,正定縣每個鄉都有協會的分會,每個村都有調解員,212名調解員覆蓋正定所有鄉鎮和村莊。

“這麼多年,村裡沒有發生過打架鬥毆惡性事件,沒有出現刑事案件,沒有不親不孝的情況出現過,這是‘幫大哥’給我們留下的遺産。”民主街村婦聯主任王新領,如今接了高瑞奎的班,成為村裡的調解員。

“正定這些年城市建設步伐很快,這個過程中難免出現一系列因拆遷帶來的難題。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老高為我們正定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貢獻。”正定縣訴調對接中心調解員徐志遠說。

徐志遠與高瑞奎在工作上經常會有交集,而高瑞奎做的大量調解工作,把矛盾化解在了基層,給徐志遠留下了深刻印象。

“無論是叫‘幫大哥’還是‘和事佬’,大伯對電視調解格外重視,敬業熱心讓合作記者們感動。他上電視不為出名,就想借這個平台,把調解工作介紹給大衆,借調解糾紛警示觀衆,傳播和諧理念。”跟高瑞奎有過多年合作的石家莊廣播電視台原制片人周立軍說。

2018年末,周立軍邀請老高錄制一段新年視頻,這大概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後一段視頻。老高在視頻裡給自己的2018年總結了一個關鍵詞“真心踏實”。

■記者手記

社會需要更多“幫大哥”

得知記者要采訪“幫大哥”高瑞奎的事迹,身邊不時有人追着問兩個問題:他為什麼能把這件看似費力不讨好的事幹了43年?幹調解待遇很好嗎?

正定縣城民主街村委會原主任袁曉林,曾經和高瑞奎搭了30多年的班子。他知道,二十幾歲在村裡幹調解工作時,老高也曾經猶豫過:毛頭小夥子去給人家調解矛盾,誰信你?

頭幾年,因為沒有經驗,沒調出什麼效果來,但高瑞奎赢得了村民的認可:有事主動喊他去調解的人多了。村裡畢竟是個人情社會,低頭不見擡頭見,誰願意因為一點小事對簿公堂呢?

這讓高瑞奎的工作熱情越來越高,在實踐中也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法兒”。高瑞奎跟袁曉林說,春雨潤物潤在了根上,民調工作最大的藝術就是潤在心上,用真情化解糾紛,用熱心去融化矛盾,才能春風化雨解心結。

“他把調解當成了藝術,他為調解動了真情,這才能把一件事一直做一輩子。”袁曉林說。

帆布包、舊水壺、破電動車,是高瑞奎出門調解的三大标配。“搞調解要是能賺錢,他不會舍不得給那輛一動車把就來回晃的電動車換塊電池,更不會一年四季把電視台給的T恤穿在身上。”老夥計蘇小虎說,他跟老高一起出去調解,走街串巷的,要不是因為老高在電視上臉熟,紮進人堆裡就是老農民。

成名給老高帶來了什麼?受老高影響成為兼職調解員的王金鎖記得,“幫大哥”名字叫響之後,他就遇見過好多次,老高自己拉個條幅、拎上一條闆凳,在子龍廣場上“擺攤”。

“擺攤”不為賣東西,不為收錢解決事,而是免費接受鄉親們的咨詢,給鄉親們出主意想辦法化矛盾。

外來務工的孫貴根,因為老高成功調解他的一起糾紛送上一面錦旗,老高還怪他:“你卸一噸塑料給15塊錢,花這個錢幹什麼?”

采訪中,省司法廳一位負責人拉住記者說,你們一定要好好寫寫老高,他是我們人民調解員的一面旗啊。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正是有了老高這樣的人民調解員,我們才把大量的矛盾化解在了基層。”他回憶說,上世紀60年代由浙江楓橋幹部群衆創造的“楓橋經驗”,提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曆經全國各地堅持和發展,煥發出旺盛生機與活力。

“老高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踐行者,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需要更多像老高這樣的‘幫大哥’。”

文/記者 袁偉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