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談到人生是一場修行,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了修身與社會和諧之間的關系,它包含有兩層含義:其一,儒家主張“天下為公”,人們應該共擔社會責任。既然社會成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須考慮自己的社會性内涵,講求公共意識和公共道德,不論身處社會基層的民衆,還是屬于貴族階層的大夫,乃至國君、天子,都要自覺修身。其二,由個人而家、國、天下,由身修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是一個具有内在邏輯聯系的過程。社會要取得大同與和順,人們就必須自覺修身,由“明德”而“新民”,進而實現社會的“至善”。這與孔子所說“修己以安人”一緻,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價值與意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視為對“大學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學說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齊治平”之道也是古聖先賢智慧的凝練與總結。它在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紮根。無數的志士仁人都胸懷天下,心系蒼生,他們的崇高價值信念和高尚理想追求皆從此發芽。先賢的智慧并不過時,對于今天的我們,特别是失去信仰的我們具有更強的引導作用,那麼怎樣修身呢?《大學》給出了答案:格物、緻知、誠意、正心。所謂“格”,就是“探索”、“探尋”的意思,“物”就是萬事萬物的規律與道理,所以,“格物”的意思就是“探索萬事萬物的規律”,通俗說來就是“懂道理”。“緻”,就是“達到”的意思,“知”是“知識”,意思是“對知識的全面理解”,所以,“緻知”就是對萬事萬物達到了全面的理解。“格物”重在“探究”,而“緻知”是探索之後的“完全理解”。“誠意”。“誠意”即誠心,不欺人,也不自欺,這是一種态度。“正心”,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使人們的心都歸向于正”,古人講正道,堂堂正正。
修身的重點還是修心,下次講講修心的一些心得--2020-12-7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