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

汽車 更新时间:2024-08-13 18:07:24

随着科技的發展、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在地鐵裡、公交車上還随處可以看到禮讓老幼病殘孕專座,也可以看到禁止車内吸煙、禁止抛物等标識。而在漢代,乘車雖不及如今便利,但乘坐者需要遵守的禮儀可謂繁複。同時由于個體身份的差異,其禮儀也迥然不同。從文獻記載和出土畫像磚、畫像石中可窺知一二。

漢代馬車的乘坐者,由于其性别、身份、職業、年齡等的不同,在禮儀上也會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屬于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禦禮規範。賈誼在《新書·容經》中有專門述及:

坐乘以經坐之容,手撫式,視五旅,欲無顧,顧不過毂。小禮動,中禮式,大禮下。坐車之容。立乘以經立之容,右持綏而左臂诎,存劍之緯,欲無顧,顧不過毂。小禮據,中禮式,大禮下。立車之容。

概括地說,乘坐者需要遵守的基本禮儀主要有儀表和舉止兩個方面:

(一)儀表方面的禮儀。乘坐者的裝束要求齊整(高規格的車騎出行隊伍還會有專人負責這項禦禮的檢查工作),如“道右:诏王之車儀。”又如“戎仆:掌王倅車之政,正其服。”

(二)舉止方面的禮儀。其一為乘坐者在乘車時的言談舉止。對于坐乘者而言,手需撫在車轼上(既出于禮儀,也有安全的意義),眼睛要注視前方十丈遠的地方,坐在車上不能大聲咳嗽,也不能對車外的事物指指點點,說話聲音要和緩;行轼禮時,看着車前的馬尾;盡量不要回頭看,必須要這麼做時,視線也不要越過車毂(再往後看就失禮了):“車上不廣欬,不妄指。立視五雟,式視馬尾,顧不過毂。”對于立乘者而言,乘者除右手執車綏,——車上之綏有兩種,登車之綏位于車轼後部的中央,而此處所說的綏則是垂于傘蓋柄之下的綏,即圖1中乘坐者身後懸垂之物,圖2中傘蓋柄上系的繩索。——左手屈臂按劍之外,其他禮儀與坐乘者同。所以圖2、3、4中,乘坐者被表現為正襟危坐,它不是畫工的技術與觀念問題,即不是畫工無法把他們的姿态表現得更為多樣和豐富,而是一種禮儀規範的圖像再現。有時為了達到讓觀者感到乘坐者的端莊儀态,畫工們甚至把乘坐者本應作“扶轼”的姿勢也改為“籠袖”的姿勢了,如圖5中斧車的車主,圖6中四轺車的車主,雙手籠于袖内均清晰可見,乘坐方式的安全感讓位于禮儀性的圖像傳達。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1

圖1 畫像石中乘坐者身後有懸垂之物

圖2 馬車乘坐者正襟危坐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2

圖3 馬車乘坐者正襟危坐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3

圖4 馬車乘坐者正襟危坐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4

圖5 斧車的車主雙手籠于袖内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5

圖6 四轺車的車主雙手籠于袖内

此外,乘坐者還要注意路遇他人或者事物的禮儀。乘坐者在途中所施的禮因對象的不同而有三種規格,小禮隻需微微欠身(對于立乘者而言,則隻需憑轼欠身即可),中禮扶轼而颔首,大禮則要下車緻敬。例如:君王、大夫或士在不同行的情況下,他們路遇長壽的老者時都行轼禮;如果他們同行而遇長壽者,禮儀上就要有所區别,此時君王仍行轼禮,但大夫與士都要下車緻敬;君王之車在卿的朝位之前要停駐片刻以表示對賢者的尊重:“故君子式黃發,下卿位。”君王經過宗廟時要下車步行,遇到準備在祭祀期間宰殺的牲牛要行轼禮:“國君下宗廟,式齊牛。”大夫和士經過君王的門前要下車步行,遇到君王的禦馬要行轼禮:“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如果駕車時經過别人的墓地則要憑轼緻敬(自家祖先之墓則要下車步行),經過土神的社壇時,也要下車表示敬意:“子路曰:‘吾聞之也,過墓則式,過祀則下。’”參加盛大的禮典或祭祀時,則不必拘泥于小節,比如乘坐玉辂車經過門闾時就可以不行轼禮:“禮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乘路車不式。”乘坐貳車(朝觐、祭祀的副車)要行轼禮,乘坐佐車(行軍、畋獵的副車)則不需行轼禮等等:“貳車則式,佐車則否。”若乘坐者不遵循有關的禮儀,有可能遭至懲罰:

“頃之,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于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如淳注曰:“宮衛令‘諸出入殿門、公車司馬門者皆下,不如令,罰金四兩。’”

而乘車之人若遇到其它乘車者施禮,則可能要以更高的禮數還敬。如遇國君行轼禮,大夫就要下車緻敬;遇大夫行轼禮,士也要下車緻敬:“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

在漢代墓葬中,常常可以見到乘車者執便面的圖像,如圖7、8、9、10等。《漢書·張敞傳》:“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使禦吏驅,自以便面拊馬。”顔師古注:“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或許是因為乘車者擔心會遇到什麼尴尬的場面,比如遇到不欲見到之人,便面可助他稍事回避。

圖7 漢代墓葬壁畫中乘車者執便面的圖像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6

圖8 漢代墓葬壁畫中乘車者執便面的圖像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7

圖9 漢代墓葬壁畫中乘車者執便面的圖像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8

圖10 漢代墓葬壁畫中乘車者執便面的圖像

由于個體身份的差異,其禮儀也迥然不同,以下就幾種較具代表性的群體分别讨論:

一、骖乘。四川新都縣曾出土一塊畫像磚(圖11),磚上模印了一輛軒車,車上有三人;山東省長清孝堂山石祠後壁畫像右上角的兩輛轺車,每輛車也各有三人(圖12)。這些車可能都是有骖乘的馬車。《文帝紀》載:“乃命宋昌骖乘,張武等六人乘六乘傳,詣長安。”師古曰:“乘車之法,尊者居左,禦者居中,又有一人處車之右,以備傾側。是以戎事則稱車右,其餘則曰骖乘。骖者,三也,蓋取三人為名義耳。”漢代通常情況下車中隻有一禦一乘,兩人一車,但最多時也會見到四人一車的情況,如圖13。圖中這輛車并無車蓋,以此來看,其等級不高,故這樣的乘坐方式應該不屬常制,或不屬于骖乘。相反,圖11中的軒車駕三匹馬,而且居中的禦手形象較為矮小;圖12中的馬車乃“大王車”的前導,這兩輛車無論從形制上,還是從圖像處理方法上都表達了它們等級非常高的特征,因此圖它們可能比較符合當時實際的骖乘情況。盡管骖乘的本來目的在于防止傾側,但也有一定的職責與禮儀規範。以王車骖乘為例,因車種不同而對天子的骖乘者身份要求也不盡相同。天子玉辂、金辂的車右由齊右充任,天子戎辂、木辂的車右由戎右充任,天子象辂的車右由道右充任。原則上國君不與同姓者共車,可與異姓者同車但異服:“子雲: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同車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但有時皇帝也會用“同車與否”來調節與諸侯王之間的親疏關系,如《史記·淮南王傳》所載:“從上入苑囿獵,與上同車,常謂上‘大兄’”。又如《史記·梁孝王世家》載:“王入則侍景帝同辇,出則同車遊獵,……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辇矣。”但不管哪種情況,乘坐君王的車馬,一定要身着朝服,馬鞭放在一邊不用,更不得将綏授給其他人:“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而作為車右,在天子有祭祀、會同、賓客、上朝等出行時,他們就要站在天子的辂車前等待天子登車。天子登車時他們則牽住馬的缰繩,不使車移動,車行時則作骖乘:“齊右:掌祭祀、會同、賓客前齊車,王乘則持馬,行則陪乘。”在君王需要行轼禮時,通常需要減速行車。例如,王車遇到祭祀之牲,這時齊右則要下車于馬前卻行,以防在王行轼禮時馬突然失控奔走:“凡有牲事,則前馬。”在王車行經裡門或溝渠時要下車步行,以确保行車安全:“門闾溝渠,必步。”此外,對于天子的副車也有同樣的要求,如在天子親征時,其副車亦要求有爵位者方可乘坐:“大師,令有爵者乘王之倅車。”乘坐君王的車(指副車),不能空着左邊的位置(空左位是祥車的做法),故位于車左的乘者,要恒行轼禮,即略微躬身憑轼而坐(或立),表示不妄自尊大:“祥車曠左,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左必式。”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9

圖11 四川新都縣出土畫像磚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10

圖12 山東省長清孝堂山石祠後壁畫像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11

圖13 漢畫像石中的四人一乘,無華蓋

二、商賈。《輿服志》中說:“賈人不得乘車馬。”漢代商人不得乘坐車馬的規定約始于高祖平定天下以後,并非漢代立國伊始:“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但這項禁令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惠帝、高後時,商人已經“千裡遊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顔師古注曰:“堅謂好車也。”王振铎在其著述文中說道,“除個别時期外,地主、商賈亦可納稅備用。”《史記·平準書》載:“異時算轺車賈人缗錢皆有差,請算如故。……非吏比者三老、北邊騎士,轺車以一算,商賈人轺車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王振铎認為,盡管商人的稅金比三老高一倍,但是(漢武帝)政府還是給了他們坐車船的權利。筆者以為,政府是不是給予商人以這種權利值得商榷,但對商人之車課收高額稅金,恐怕不是一種支持的态度。有漢一代,都沒有允許商人乘車的官方說法,隻是政府對于普通車馬的禮儀規範執行得比較寬松而已。

三、屍。屍是古代祭祀時代表祖先受祭的人。古代祭祀時都會選一個供祭拜的對象,這個對象一般從被祭祀對象的嫡孫(或孫輩)中選出。漢人崇尚孝道,因此屍的地位也極高,所以當他出門乘車時,一定要踏幾登車:“乘必以幾。”而且車前必有前驅開道:“孔子曰:屍弁冕而出,卿大夫皆下之,屍必式,必有前驅。”如果卿大夫遇到戴着禮帽出門的屍就要下車緻敬,而屍隻須憑轼答禮。作為君王的屍,大夫、士遇到他都要下車緻敬;當君王知道某人将為屍,遇到他時也會主動下車緻敬,為屍者亦隻須行轼禮回敬:“為君屍者,大夫士見之,則下之。君知所以為屍者,則自下之,屍必式。”漢代關于屍的記載較少,故不多論。

四、将士。乘坐兵車者由于身上穿的铠甲甚為笨重,因此可以不行轼禮,回禮時隻要雙手向内按壓車轼即可。乘車時不能回頭顧盼或說話:“禮,介者不拜,兵車不式,不顧不言,反抑式以應,武容也。兵車之容。”乘坐兵車,出城時身上所佩刀劍的刃要朝向前方;入城時,刃則朝向後方,表示将士不以刀劍對着自己的國家(而要對着對手或敵人):“乘兵車,出先刃,入後刃。”在漢代畫像中,沒有直接的圖像,有些所謂的《胡漢交戰圖》上,由于出現了不同着裝的軍隊,所以将士兵刃的畫法不一定與禮儀關涉。畫像中有一種專門載運辎重的馬車圖像與此項禦禮比較有關系,這種馬車可能是輂車。《漢書·淮南厲王傳》載:“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以辇車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閩越﹑匈奴。事覺,治之,使使召淮南王。”顔師古注:“辇車,人輓行以載兵器也。”據王振铎考證,此“辇車”乃“輂車”之訛。山東省沂南縣等地出土的一些輂車畫像中(圖14),均可見到從車棚内朝前伸出鋒利的矛或殳等武器,這些輂車可能都是朝城外出駛的,而兵車凱旋入城時,則要把武器收入相應的囊袋。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12

圖14 山東省沂南縣等地出土的輂車畫像

五、弱者。對于一些在體質上較為柔弱的乘坐者如婦女和老年人,禦禮也有相關的規定。先秦時期,大夫到了七十歲的高齡還沒有退休,若要到異國行聘問禮(或出訪他國),便可以乘用較為舒适的安車:“大夫七十而緻事。若不得謝,……适四方,乘安車。”到了漢代,安車的使用更為普遍,因此同等條件下,緻仕者可能在更低的年齡就享用安車了。另一方面,如果年屆五十歲而沒有馬車者,不到國境外去吊喪,在禮儀上是允許的:“五十無車者,不越疆而吊人。”考慮到女性的身體較為柔弱,禦禮不要求她們倚乘:“婦人不立乘。”當然,漢代大多數官吏家眷都乘用辎軿車,稍次一點的也乘輂車,證據有: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雷台漢墓出土了銅輂車馬俑三乘,銅馬胸前分别刻有“冀張君夫人輂車馬,将車奴一人,從婢一人”,“守張掖長張君前夫人輂車馬,将車奴一人,從婢一人”以及“守張掖長張君後夫人輂車馬,将車奴一人,從婢一人”等字樣(如圖15)。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成就(學術圖解畫像石壁畫中的漢代乘車禮儀)13

圖15

(本文轉自微信平台公号,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生導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