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很多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中,過度的重視成績,而不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亦或者家長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影響,都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沒有能力去接觸外界,而表現出來孩子畏畏縮縮,不願與人交流,甚至自卑。
怎麼看出來孩子沒有安全感呢?家長們應該在生活中多多注意孩子有沒有一下幾點:
一.不願意與人說話
文靜的孩子不喜歡主動和人交談,但是如果有人與其談話,他們也會開口的。但是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不主動與人說話,還不願意與人交流,即使自己處于被動地位,他們也會更加禁閉心門,甚至見人就躲,不願出門。
這樣的孩子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而不願意與别人交流,怕自己受到了别人的語言攻擊而導緻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遭到了家長的訓斥,或者被家長以身份、地位、音量上的決勝性優勢壓倒,再加上沒有反抗的機會和權利,這樣的孩子會逐漸的放棄反抗,隻願意待在自己的世界裡。
二.目光呆滞,神情疲憊
孩子本是處于對世界有充分好奇心的階段,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安全感,那麼他也不會願意出去玩耍了。孩子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頭腦也逐漸會變得笨拙,甚至有些目光呆滞,雖然有小朋友來尋他,但是孩子也沒有去玩耍的興緻。這樣一來,也會影響到孩子的食欲和胃口,這樣一來,孩子不僅會變得頭腦呆滞,也會逐漸的消瘦。
三.沒有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權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面的寶貝,很多父母都會把孩子的事情都安排好,自己覺得是為了孩子省事,但是久而久之了以後,孩子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不用做,甚至是什麼事情都不會做。這樣一來,孩子在與别的小朋友之間對比之下,自卑心理就會逐漸産生了。
而這個家庭裡,孩子也會逐漸的處于被安排的角色中,自己的行動也會受到限制,孩子沒有了自我和自由,又怎麼能有安全感?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會有一種被抛棄的感覺,家庭也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義,孩子沒有安全感,也沒有決定自我的權利,當然會畏畏縮縮。
四.孩子不再向自己吐露心聲
父母是孩子來到世上見到的第一個人,也是陪伴他們長大時間最長的人,按道理來說,孩子有什麼想法之後,第一時間就會向自己的父母訴說。如果自己的孩子慢慢的沒有向自己吐露心聲,或者觀察到孩子有了很多自己的心事,這個時候就應該考慮孩子是否丢失了安全感,自己的一些行為是否對孩子的内心造成了損傷。
總而言之,孩子之所以變得畏畏縮縮,還是和家長脫不開關系。家長在生活中的一些不經意的行為,很可能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一.無緣由沒道理的訓斥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訓斥孩子,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當孩子成績退步的時候。訓斥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有一些家長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還強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的所作所為沒有和自己的預期一樣,孩子就會挨打挨罵。
也有家長用自己在家庭裡的地位,對孩子進行壓倒式的打擊。這樣的行為都會讓孩子對自己喪失信心。
二.不聽孩子的辯駁
是人就會犯錯,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本質的錯誤,但是作為家長的自己還是忍不住去訓斥他,并且在訓斥了之後把孩子的辯駁當做是狡辯,這樣的心理其實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的。
自己的孩子都不信,難道還要孩子以偌大的胸懷去諒解自己嗎?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不是我們的玩偶,更不是說什麼就聽什麼的機器人。
三.把孩子的生活攥在手心裡
當孩子處于嬰幼兒時期,父母為孩子處理生活上的事情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孩子總是會長大,做父母的要适應這個情況和事實。但是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就是孩子,甚至當他們的子女成年了之後,他們也依舊無微不至的照顧子女的生活。這不是照顧,這是對子女生活的綁架。
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和性格,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改變身為父母的自己一.尊重孩子的意見和看法
雖然孩子是自己生出來的,但是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提出質疑,或者是和自己不同的想法的時候,父母應該認真聆聽,而非一味的訓斥。如果孩子的思想有偏倚,父母要對其進行糾正,如果孩子的想法正确,或者有更新的觀點,父母要即使鼓勵,這樣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也是可以的。當孩子對自己訴說心裡話的時候,父母也應該認真聆聽,而非當做一個玩笑話随意散播出去。
二.學會放手
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可以學會獨立。讓孩子自己選擇該如何生活,從“明天穿什麼衣服”開始,讓孩子自己抉擇,即使有些偏差,也可以讓孩子懂得選擇的重要性。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做好自己,孩子也會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