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們以『增程』這個概念為引,淺談了「串聯式」混動結構的特點以及應用,本期我們延續上期的車型,解讀一下「功率(動力)分流」(後統稱「功率分流」)。
「功率分流」:機械功率與電功率的『圈圈圓圓圈圈』
在上一期分析「增程式電動汽車」的來源及技術原理的過程中,介紹了「通用VOLTEC混動系統」(第二代)的基本工作原理,其中有一種叫「高增程模式」,在該模式下,「發動機」發出「功率」的流向十分的複雜:
通用VOLTEC混動系統(第二代)中變速器高增程模式功率流分析
機械功率流:「發動機」的功率通過「行星齒輪組1」的「行星齒輪盤」,傳動到達「輸出軸」(上圖 ①流向);「發動機」的功率通過「行星齒輪組1」的「太陽齒輪」到達「行 星齒輪組2」的「外齒圈」再通過「行星齒輪組2」的「行星齒輪盤」彙總到「輸出軸」(上圖 ②流向);
電功率流:「發動機」的功率通過「電機A」發出的電能輸送給「電池」或「電機B」,得到電能的「電機B」産生的驅動力矩,通過「行星齒輪組2」的「行星齒輪盤」傳送給「輸出軸」(上圖 ③流向);當然,「發動機」的功率還可以通過「行星齒輪組1」的「太陽齒輪」到達「行星齒輪組2」的「外齒圈」對「電機B」進行功率調節。
這種将「發動機」産生的「功率」進行分流的混動結構又被稱為「功率分流」(Power Split,簡稱PS),同時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混聯式」。而我們包括我們此前提到的「豐田THS混動系統」中的「E-CVT」以及「通用VOLTEC混動系統(第二代)」中的「混動變速器」屬于「功率分流」,隻是它們之間又存在一定的區别,接下來我們就由淺入深地來聊聊各種「功率分流」。
「輸入式功率分流」:豐田THS混動系統
豐田E-CVT變速器(第一代)結構示意圖
「豐田THS混動系統」作為最早的一批量産「功率分流」的混動系統,通過其獨有專利的「E-CVT變速器」将「功率分流」這一混動派系徹底帶火了。而其「功率分流」的邏輯也相對比較簡單。比如在搭載「E-CVT變速器」的車輛行駛時,「發動機」所發出的「功率」在「行星齒輪盤」上會被一分為二:
一股「功率流」通過「行星齒輪盤」到「行星齒輪」到「外齒圈」,向着「輸出軸」流去;
一股「功率流」則通過「行星齒輪盤」到「太陽齒輪」帶動「P1電機」進行發電,電能傳輸到「P3電機」上進行「機械能」的轉換,最終也彙合到「輸出軸」。
所以其分流原理是:「發動機」的「功率」在輸入端的「行星齒輪」上就被分為兩個部分,這種「功率」在「輸入軸」(或輸入端)被分流系統被稱為「輸入式功率分流」。而其特點是:
1. 「發動機」及「發電機」連接到「行星齒輪組」的兩根不同的軸上;
2. 「行星齒輪組」的「外齒圈」與「輸出軸」相連;
3. 「P3電機」與「變速器」的輸出端直接相連。
「輸出式功率分流」:通用VOLTEC混動系統(第一代)
通過一排「行星齒輪組」所實現的混動效果确實做到了『花小錢辦大事』,所以豐田便為以上提到的這種「功率分流」的技術申請了專利。通用汽車的工程師一看,這還得了!
搭載4ET50混動變速器的雪佛蘭Volt(2011)
故此,通用汽車為了繞過豐田的專利,同樣研發出了一套基于一排「行星齒輪組」的「混動變速器」,該「變速器」内部代号為4ET50,也就是第一代「通用VOLTEC混動系統」(powertrain混動系統)。
通用4ET50混動變速器(2010)示意圖
與豐田的「E-CVT變速器」相似,同樣一排「行星齒輪組」、兩個「電機」,不過在連接上有了一些不同,首先「發動機」與「P1電機」直接相連,「輸出軸」接在了「行星齒輪盤」,「P3電機」與「太陽齒輪」連接,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它的分流與豐田的「E-CVT變速器」有何不同。
第一股「發動機」産生的「功率」通過「P1電機」調整從「外齒圈」進入「行星齒輪」,通過「行星齒輪盤」(「輸出軸」)流出「變速器」;
第二股「發動機」産生的「功率」帶動「P1電機」産生「電功率」傳遞至「P3電機」,然後通過「太陽齒輪」傳遞給「行星齒輪盤」(「輸出軸」)流出「變速器」。
彙總其分流原理則是,「發動機」和「電機」的兩部分「功率」在到輸出端的「行星齒輪盤」(「輸出軸」)彙合,這種将「功率」在「輸出軸」合流系統被稱為「輸出式功率分流」。其特點是:
1. 「發動機」與「P1電機」剛性連接,且作為「增程器」與「行星齒輪組」的一根軸剛性連接;
2. 「行星齒輪組」的第二根軸連接着「P3電機」;
3. 「行星齒輪組」的第三根軸作為「輸出軸」。
4. 「輸入式」與「輸出式」功率分流的區别
輸入式與輸出式功率分流的區别
通過對比圖大家就會發現,兩種「功率分流」雖然在基本結構和基本組件非常相似,但最大的區别就是「發動機」以及「電機」連接「行星齒輪組」的邏輯,「輸入式」的邏輯是将「發動機」的「功率」在進入「變速器」後就進行分流,而「輸出式」的邏輯則是将分散在「變速器」内部的「功率」最後進行合流。
輸出式功率分流會遇到的尴尬
不過相比「輸入式」,「輸出式」分流邏輯上有着一種比較尴尬的情況,那便是在汽車低速行駛時,由于「發動機」與「P1電機」剛性連接,所以此時「P1電機」在某種意義上正在驅動汽車,而「P3電機」被帶着轉動産生「電功率」方向回到了「P1電機」所在的「輸入軸」,于是問題就發生了,這股「電功率」所要轉換的「機械功率」與原本「P1電機」産生的「機械功率」并不同向,也就是說由「P3電機」産生的「電功率」是一股「無功功率」。簡單來說就是「P1電機」與「P3電機」叫上勁兒了。
内部代号5ET50的混動變速器
當然啦,這種尴尬的情況是可以通過加入「離合器」來解決的,不過我們這裡不展開,因為通用的混動工程師決定用兩排「行星齒輪組」徹底地完善他們對「功率分流」的偉大理想,這也就是之前我們提到的第二代「通用VOLTEC混動系統」,内部代号5ET50的「混動變速器」。
「複合式功率分流」:「通用VOLTEC混動系統」(第二代)
内部代号5ET50的混動變速器簡化示意圖
了當我們省去「單向離合器」和「C1離合器」後,來分析一下通用這款「混動變速器」的分流原理,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兩組「行星齒輪組」上。
「行星齒輪組1」:輸入式功率分流
在第一組「行星齒輪組」上,我們可以看到3條「功率流」:
「發動機」的「功率」可以通過「輸入軸」進入「變速器」,走「外齒圈」至「行星齒輪盤」分流後直接流向「輸出軸」;
「發動機」的「功率」可以通過「輸入軸」進入「變速器」,走「行星齒輪組1」的「外齒圈」,至經「行星齒輪盤」分流至「太陽齒輪」,再經過「離合器」将「功率」繼續傳導到「行星齒輪組2」的「外齒圈」,「機械功率流」仍在「變速器」内部;
「發動機」的「功率」可以通過「輸入軸」進入「變速器」,走「外齒圈」分流後走「太陽齒輪」至「P1電機」發電,電能帶動「P3電機」,「電功率流」仍在「變速器」内部;
若是将分流的原理進行再次簡化,我們就會發現,「發動機」的「功率」在連接着「輸入軸」的「行星齒輪盤」(「行星齒輪組1」)上被分流,這與豐田的「E-CVT變速器」的邏輯相仿,屬于「輸入式功率分流」。
「行星齒輪組2」:輸出式功率分流
「行星齒輪組1」有兩股「功率流」仍在「變速器」内,最終的去向就要在「行星齒輪組2」上繼續追尋:
我們先從「P3電機」入手,從「P1電機」來的「電功率」帶動「P3電機」轉動,「功率」從「行星齒輪組2」的「太陽齒輪」進入,走「行星齒輪盤」最終流向「輸出軸」;
在看來自「離合器」的「機械功率流」,它經「行星齒輪組2」的「外齒圈」到達「行星齒輪盤」,直接流向「輸出軸」。
将将分流的原理進行再次簡化後,可以看出兩股「功率流」在連接着「輸入軸」的「行星齒輪盤」(「行星齒輪組2」)上彙合,最終通過「輸出軸」流出「變速器」,這恰恰又是一種「輸出式功率分流」。
而當我們将整個「混動變速器」内的「功率流」整合梳理後,我們便會發現,在「行星齒輪組1」的「行星齒輪盤」上進行分流,而在「行星齒輪組2」的「行星齒輪盤」上進行了合流,前段「輸入式」後段「輸出式」,着實是複雜之極,而這種複雜的「功率分流」又被稱為「複合式功率分流」。
經典的複合式功率分流示意圖(動圖)
至于為什麼要用那麼複雜的「混動變速器」,那展開就是一本書了,這裡先給到一個結論:「複合式功率分流」可使得「電機」有很長的一段低功率流區域,在這個區域行駛時,車輛的效率(即燃油經濟性)很高,而這段區域是單一的「功率分流」無法達到的。有機會,我們會展開叙述。
越過山丘,才發現還有高山在等候
有時你不得不承認,豐田真把「功率分流變速器」(Power Split Device,簡稱PSD)玩出了實際效果,「豐田THS混動系統」确實達到了省油的效果。不過『山外有山,人外人』,通用汽車則是在「PSD」的研究上達到了巅峰造極的程度,其複雜程度并非幾千字可以概述的。
三類功率分流的節本說明示意圖
最後,我想感歎一下,為了繪制上一期的内容,足足花費了我一周的時間,原以為最難繪制的一期結束了。沒想到,這期為了淺談一下「功率分流」原理,制圖直接用了兩周,所以歌詞裡都是騙人的,現實永遠是『越過山丘,才發現還有高山在等候』。好了,調侃結束,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