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是真正的枭雄,一生都在戰鬥着。帶着軍隊滅掉了袁紹、呂布和劉表等實力,将北方統一。統一北方後,在他的治理下,實行屯田制度,獎勵農業,安置流民,讓百姓可以吃飽飯。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曹操有政治頭腦,有軍事指揮能力。除此之外,他也非常有文采。
曹操與兩個人兒子都是才華橫溢之人,引領了建安文學的潮流。相信大家都背誦過曹操的"短歌行"以及"龜雖壽",其中有一些成為千古名句。曹操不僅會寫詩詞,也會"造"成語,有一個成語,沿用到今天。
在公元202年,曹操大軍在官渡之戰中獲得勝利,榮耀回歸的途中經過他的故鄉。下達了《軍谯令》,告慰陣亡的将士。大概意思就是,當初為了鏟除禍害,起兵離開故土。現如今,走了快一天,都找不到一個相識的人,真的很痛心。對于陣亡沒有後人的将士,找到他們的親屬,給田地給耕牛,讓他們擁有學習的機會。還要為他們建立祠堂,供後人來祭拜。如果他們泉下有知,等我去世後再與他們相逢,也就沒有遺憾了。
這一篇《軍谯令》寫的感人肺腑,将士們聽了之後落下傷心淚。這一次,曹操不僅抒發了作為文人的真摯感情,還籠絡了将士們的心。在将士們心裡,曹操是懂得回報的人,不會讓将士們白白拼命。
這一份命令,不僅言辭懇切,還出現了一個成語——百年之後,意思就是去世以後。當時曹操認為,說到死亡是特别傷感的事情,所以用百年之後來形容,顯得很真摯,既有王者的風範,又不失一份親切。可以說,這個詞造的特别優美,但是又不會顯得那麼凄苦恐怖。
如今,"百年之後"這個成語還在使用中,老人們聊天時,肯定不會死"我死了之後",顯得特别吓人。更喜歡說"等我百年之後······"這樣是不是自己更容易接受?畢竟大家很忌諱說"死"這個字,好像說起這個字,顯得特别消極,沒有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不過用"百年之後"來形容人死之後,就會淡定從容很多。沒有那麼多忌諱,可以敞開心扉聊一聊自己的心願,看看有沒有遺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