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命運共同體,沒有哪一座城市能遺世獨立;
建設大灣區,更不是止步于一枝獨秀式的滿足。
盡管廣深之間的關系,早在市場之手的推動下,遠比一般人想像中的要“鐵”。但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都難以把它倆的關系從“你追我趕”的對比中超脫出來。但最近一年來,特别是在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以來,廣深之間的關系已發生一字之變。最近從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召開前後透露出來的種種信号更是表明,未來廣深關系,沒有最鐵,隻有更鐵!這當中,頂層意志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随着廣深的緊密聯手,值得注意的是,被霍英東先生稱為大灣區“肚臍眼”的廣州南沙,有望搶喝頭啖湯;而夾在兩市之間的東莞,更是在搶迎“左右逢源”之大利好。
頂層推動 廣深合作迎來最好時代
廣深兩地經濟總量之和約占全省一半,在廣東乃至全國舉足輕重。
早前,廣東移動的一項大數據顯示,廣深兩地至少有15萬對夫妻過着雙城生活;再來看2018年廣深鐵路财報,廣深鐵路2018年運送旅客8934.84萬人,貨物發送量1570.85萬噸。也就是說,每天至少有24多萬人次,來來往往在廣深線上。
借助便捷的交通,從民間的社會經濟交往來看,廣深即使不是“夫妻”關系,至少也是親密的“拍檔”關系。而政府高層之間的互動,從去年開始,肉眼可見的頻繁了很多,甚至被視為廣深合作,迎來最好的時代。這一切,得益于國家“雙區戰略”——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驅動效應。
去年8月18日,國家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文件發布後不到20天,在深圳市委書記、市長帶領下,深圳代表團赴廣州考察學習,兩地簽署《廣州市深圳市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是繼2013年以後,廣深時隔六年再次牽手合作簽訂框架協議,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共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現代産業體系、共同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等領域進行合作。
很快,廣東省委深改委也印發文件,以支持深圳建先行示範區同等力度,支持廣州推動“四個出新出彩”,并首次提出廣深“雙核聯動、比翼雙飛”的關系定位。
邁向協同發展的良性“競合”之路
去年10月底,廣州市委書記、市長率廣州市黨政代表團赴深圳考察。廣州表示:以更高站位堅持支持深圳、向深圳學習、與深圳合作。
時隔一年,在深圳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閉幕後沒幾天,10月22日,廣州深圳“雙城聯動”論壇舉行。會上,廣州表示,“堅決扛起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責任擔當,發揮自身優勢,全面學習深圳、支持深圳、服務深圳”。
廣深相關部門則簽署了深化合作專項協議,涉及科技創新、智能網聯汽車産業、智能裝備産業、生物醫藥産業、基礎設施、營商環境、自貿區等七個領域。
廣深合作内容除了向更“廣”和更“深”邁進外,雙方在合作效率上,更是加速進行。目前,廣州與深圳已從專門工作、綠色通道、政策協調、督查督辦、信息反饋、對口指導、資源共享七大方面建立起特事特辦機制。
會上,省委改革辦更是表态,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推動省直部門将賦予深圳的省級管理權限依法賦予廣州。廣深比翼雙飛,同挑“牽引帶動全省在更高的起點上推動改革開放”重任,再一次獲得省委層面的支持。
以老眼光看廣深關系,無異于刻舟求劍。方方面面的你來我往,牌面已清晰地顯示:在頂層力量的推動下,廣深關系正在發生一字之變。廣深不再是單一的“競争”關系,而是正邁向協同發展的良性“競合”之路。
交通 廣深友誼最佳“黏合劑”
從廣深高速再到廣深沿江高速,從廣深鐵路再到廣深高鐵再到規劃中廣深第二高鐵;從時速100公裡到200公裡,從時速350公裡再到未來可能的600公裡……
一直以來,交通就是廣深友誼的最佳黏合劑。而在頂層的推動下,大灣區雙子星擁抱的速度在不斷提速的同時,親密的“關系網”也越織越緊。去年底,首條穗深城際鐵路開通。與此同時,雙方連接這條城際鐵路的各條支線也在加速推進建設中。如廣州琶洲支線、新白廣線;深圳前海段的建設。
今年6月底7月初,廣深交通合作項目海陸并進傳來好消息。一是廣州南沙客運港往返深圳機場碼頭“水上巴士”首次通航;二是投資逾200億元的廣州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正式開工,計劃在2024年與深中通道無縫對接;三是穗深城際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至前海段開工;四是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鐵路(下稱深江鐵路)開工活動在廣州南沙舉行。
廣深“雙城聯動”論壇召開前,更是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廣州地鐵的招标文件首度透露,已開工建設、設計時速160公裡的廣州地鐵22号線,将延伸至東莞,進而連通深圳。而此前在國家發改委批複的大灣區城際建設規劃以及廣州地鐵公布的第三期建設規劃修編中,均未提及22号線延伸。
很多人都已經注意到,近一年來廣深互聯互動的交通項目,幾乎都和廣州南沙發生關系。而這些項目的開建,也給南沙打造“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成為大灣區中心,帶來重大利好。與此同時,這也讓廣深“幸會”第一站,或在廣州南沙或在深圳前海。今年1月,南沙政府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和前海共建“廣深産業合作園”。
廣深雙城論壇過後,近日召開的南沙區委全會提出,要深化與深圳前海全方位合作,推動廣深聯動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廣深“雙城聯動”發展先導區,率先實現廣深接合片區同城化。
被隐名的東莞 左右逢源吃得開
廣深雙雄在深度上和廣度上的進一步合作,不代表将繞開處于中間地帶的東莞。
和廣深高速、穗深城際、廣深科創走廊一樣,東莞都被有意無意地“隐名”。但真實的狀況是,所謂的廣深高速/高鐵/城際,其實是穗莞深高速/高鐵/城際。廣深科創走廊一開始在做規劃時,也是叫“廣深莞科創走廊”。東莞松山湖和濱海灣新區,是廣深科創走廊十大核心平台中的兩個。
廣深合作任務中,第一重點是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第二重點是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第三重點是共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這三大任務中,第二重點均服務于第一和第三重點。物理空間的打通,才能帶來各種創新要素的流動,才能共建國際科創中心和現代産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為國際制造業名城,東莞所擁有的優勢,早已讓它深深揳入到廣深協同發展中,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無論是廣深,均需要它發揮産業鍊品類齊全優勢。
像廣州地鐵22号線為何可以從南沙跨海東延,直通東莞濱海灣新區,最終與深圳地鐵18号線連接?正是因為,東延後的線路,串聯起來的是廣州南沙科學城,東莞濱海灣新區,深圳的前海、光明科學城等廣深莞幾大重大創新載體。
同樣,為何要在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開通一條快速通道,将這兩大科學城打通,建設成為國際科創中心的先導區?這也是因為雙方已有共建之良好基礎。
自認為是“通道型城市”的東莞,向來有強烈的危機感,生怕高端産業和人才過境而不留。但通道越順暢,東莞才越有可能幫助深圳打破土地“天花闆”。因此,這些年來,東莞在緻力于都市品質的提升同時,也在努力形成“先進制造業窪地”。而這,也是為什麼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前一個月左右,東莞會主動推動南部九鎮——虎門、長安、大嶺山、大朗、黃江、樟木頭、鳳崗、塘廈、清溪,全面對接和融入到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探索與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
近水樓台先得月。東莞先天的區位優勢和後天的努力,讓它前景可期。而廣深雙雄的聯手,更是給它平添了不少好運。
出品:南都大灣區工作室
采寫:南都記者 黃海珊 實習生 王詩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