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福州非遺品牌名單

福州非遺品牌名單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0:00:01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不少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追根溯源起來,都與女性關系密切。這對于研究閩都女性文化以及女性地位影響,具有啟示價值。

女性之拳

清初,鄭成功反清複明失敗退守台灣,在戰争中,福建沿海男丁銳減,很多地方隻剩孤兒寡母。福建莆田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朱紅梅,也是反清志士。為了幫助弱女,她将禅武結合,創出一套适合女性演練的功夫——詠春拳。

那時候,女子出嫁後沒有名字,她們練習詠春拳後,學會寫“詠春”二字,便将這兩個字繡在貼身衣物上,慢慢地“詠春”就成了她們的名字。姓馬的,就叫“馬詠春”,姓嚴的就叫“嚴詠春”,叫“詠春”的女性聽說達300多位。後來,清廷對福建反清力量進行殘酷絞殺,她們為自保隻能秘密行動,甚至外逃。

由于創始人是女性,所以詠春拳拳理充分剖析女性弱點和特長,其中還利用了人體力學、杠杆結構、三角力學等原理,擅長的就是“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因而詠春拳又被稱為“女人拳”。

詠春拳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并成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今天它為人所關注,得益于李小龍、葉問等武術大家的影響力。目前它已成為不少國家和地區元首保镖、皇家衛隊、特警隊、海空陸戰隊等特殊組織團隊必修的拳術之一。

無獨有偶,省級非遺項目儒家拳的創立也與女性有關。

明末年間,閩越古都有四位儒士結伴進京趕考,因朝廷昏庸,科考未果,故遍訪名山古寺習文演武,習得源于唐代黎山老母八個女徒弟所創的内家拳,即儒、魚、牛、犬、猴、鶴、雞七種拳法中的雞、犬、儒、魚四種拳法。

金雞報曉以為天,犬順地勢以為地,儒士以為上人,魚遊陰陽以為和。這四種拳法集上、中、下盤為一體,寓意着天、地、人、和,儒士們将老子的“無為”“虛實”等哲學思想貫穿于武學拳路中,形成獨特的儒士之拳。

因為是來源于女性之拳法,儒家拳演示起來,較為舒展悠緩,有文雅之風。過去的書生可以穿着舒适的寬袍長袖,将整套拳打完。

母親文化與孝文化

福建有“海上女神”媽祖,也有“陸上女神”陳靖姑。陳靖姑信俗是國家級非遺項目。

陳靖姑,唐朝後期福州倉山下渡村人。相傳,16歲時學法,18歲嫁到古田,24歲脫胎祈雨,造福萬民,可是自己所脫之胎卻被妖精所害,羽化登真,後被敕封為“臨水夫人”“順天聖母”等。

民間流傳着許多有關陳靖姑的動人故事:保胎護幼,拯救難産孕婦,割股療親、喂飼乞婦、庇佑“苦兒”,嚴懲惡夫等。千百年來,她成為海内外民間共同敬仰的“婦女兒童保護神”。

在福州民間,人們尊稱她為“娘奶”“臨水奶”,本地話即為媽媽的意思。福州家庭還常常讓孩子從出生直到16歲認陳靖姑做幹媽,以保佑孩子平安長大。可以說,陳靖姑信俗的本質是崇尚慈愛、堅強的母性文化價值。

市級非遺項目福州“拗九節”習俗,其來源與“目連救母”的傳說有關。

目連的母親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餓極。目連探監送食物去,但均被看守獄卒吃掉。于是他把荸荠、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入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獄卒見黑乎乎的,問是什麼,目連答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現在,福州有了拗九節風俗,每年出嫁的女兒要給父母送“拗九粥”,以求父母平安、健康,表達孝意。

省級非遺項目永和魚丸制作技藝,起源也與母親有關。但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上世紀20年代,家住福州塔巷的劉二俤(大名劉必松)染上賭博惡習。母親為此傷心欲絕,竟然一時想不開上吊自盡。劉二俤驚醒,立志洗心革面,做個有擔當的男兒。打魚丸是當時門檻最低的行當,劉二俤決定從做魚丸開始。他後來跨海到了台灣,在永和鎮一家飲食店落腳打工,上世紀30年代回福州創立“永和魚丸”。目前成為福州市現存最老的魚丸品牌。

娶親“女助手”

福州有獨特的喜娘習俗,至今已有800多年。它将富有本地特色的傳統婚慶儀式與群衆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省級非遺項目。

喜娘在福州方言中俗稱“伴房嬷”“伴房媽”,舊時多是通曉禮儀的已婚中老年婦女。以前的人結婚較早,婚前男女雙方都沒見過面,家族成員多,婚禮上禮數也多,姑娘出嫁時難免緊張、害羞。所以婚禮上都要請一位“伴房嬷”陪護新娘,為她說好話,教她行禮等。現在婚禮的一些儀程被簡化或取消了,喜娘的作用更多的是傳達孝敬父母、相伴一生、相敬如賓等精神内涵。

市級非遺項目田螺姑娘傳說,也與幫助娶親有關。

故事出自《搜神後記》,講的是晉朝時,福州男子謝端從小父母雙亡,好心的鄰居收養了他。他忠厚老實,勤勞節儉,成年後在山坡邊搭屋,開始獨立生活。因為一貧如洗,一直沒有娶妻。

一天,謝端在田裡撿到一隻特别大的田螺帶回家。自此他勞作回來,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知誰幫他把飯煮好了。為探明真相,他偷偷在勞作中間溜回家,發現一個少女在竈下生火。原來,這是田螺化成的姑娘,天帝派她下凡為他燒火煮飯,料理家務,助他成家立業。

天機洩露,田螺姑娘必須離開,臨走前留下田螺殼,用它貯藏糧食,能使稻米生息不盡,用不完。果然,依靠勤勞的雙手和神女的幫助,謝瑞的日子逐漸紅火起來。幾年之後,他娶了妻子,并中舉當上了縣令。

三公主的“驕傲”

畲族在羅源人數衆多,形成了獨特的畲族文化。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畲族服飾、省級非遺項目畲族婚俗,很能體現畲族人對女性的崇敬和仰慕。

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王打仗有功,高辛帝就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婚禮上,三公主戴上鳳冠,穿上鑲着珠寶的鳳衣,打扮得像鳳凰一樣。從此,畲家女便世世代代穿上“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因為鳳凰是畲族的圖騰符号。

頭頂盤着紅繩,象征鳳頭;衣服、圍裙繡上五色花邊,象征鳳羽;蠶絲帶紮在腰後随風扶搖,象征鳳尾;銀飾叮當作響,象征鳳鳴……這一套裝束就是“鳳凰裝”,通過印染、刺繡、紡織、裝飾等,搭配和諧,鮮豔奪目,美輪美奂。與畲族女性的“鳳凰裝”相比,畲族男性的服裝則素樸單調得多。

畲族婚俗(羅源)更可以看出畲族女性的特權地位。畲族娶親的第一個環節是接“親家伯”。迎親前一天,新郎家要選擇一名同輩男子挑禮到女家做“親家伯”,不僅是增加歡樂氣氛,更意在向女方表示日後不會欺侮新嫁娘。另外,和漢族傳統婚禮不一樣的是,新人拜堂時隻有新郎下跪,新娘不行跪禮隻點頭鞠躬即可。這些都充分表現出畲族對女親一族的敬重。

從武術到娶親,從母親到孝子,從女神到公主,從漢族到畲族,女性在福州非遺裡的翩然身影,令人幾多思量,幾分向往。女性在福州曆史文化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福州非遺中,她們所扮演的角色基本都是有立場、有力量、有價值的,骨子裡是驕傲的。她們身上的保護與指引色彩幾乎可以說明,傳統福州是一座具有母性的城市。

福州非遺品牌名單(福州非遺的女性緣起)1

林若菡圖

(全文共2839字)

作者:萬小英

來源: 福州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