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風輕雲淡
歡迎關注槐序,這裡有最美古詩詞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摘自杜甫
《月夜憶舍弟》
…
春江花月夜、山風酒雲别,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最愛。
而月亮則被獨寵,因為她神秘、遙遠,懸蒼穹之頂,群星圍繞,常有陰晴圓缺。
鄉愁時望月,王安石寫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離愁時歎月,李商隐寫下了: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開懷時詠月,李白寫下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孤單時感月,蘇東坡寫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迷茫時問月,張若虛寫下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回首時吟月,劉子翚寫下了: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劉禹錫玩月,寫下了: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月亮總是能承載很多複雜而又美好的感情,适逢中秋,思鄉情更切,遊子漂泊星月為伴,但隻要想到家這個字眼,心中就能湧起一片溫暖。
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雲隐盈虧,張泌在《寄人》中寫:多情隻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這是一種亘古的傷情,所以我們都希望這世間花長好、月長圓,有情人能終成眷屬。
今天我們用一首經典的唐詩,來講述一個别樣的中秋節。
- 詩人簡介 -
張九齡,唐代詩人,一代名相。
或者說,是盛唐最後的賢相,他提拔了王維和王昌齡兩位頂尖詩人,與孟浩然相交甚笃,為開元年間文人之領袖。
張九齡自幼聰明,9歲讀經卷,13歲能寫文。前宰相張說因得罪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而被流放到嶺南,過韶州時,得閱張九齡文章,大加贊賞,後多有栽培。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張九齡得到了重用,因張說的鼎力舉薦而擢中書舍人,此後平步青雲,直至相位。
但是唐玄宗後期疏于朝政,聽信權臣李林甫讒言,對張九齡多有打壓,同時也因他總是直言上谏,最終被貶為荊州刺史。
也正是在那裡,張九齡寫下了一篇和中秋節有關,流傳千古的詩篇。
這首詩很經典,可謂是“人盡皆知”,尤其是開頭兩句更是曠古絕今。
- 詩文賞析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出自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貶官嶺南後,心情郁郁的張九齡寫下了著名的《感遇十二首》,同一時期适逢圓月,他又寫下了這首《望月懷遠》。
詩文大意可解為:
茫茫的海面上升起一輪皎潔的明月,遠隔天涯的人共同沐浴着明月的光輝。多情的人都會怨恨這月夜漫長,整夜不眠更是把伊人思念;
熄滅蠟燭隻因憐愛這滿屋的月光,披着衣服徘徊在深秋的寒露裡。遺憾不能把如此美好的夜色捧給你,隻盼望着能與你在夢中相見。
仕途不順又遠離故鄉,面對明月難免起相思之情,孤單的時候,隻有月光陪伴,但張九齡這首詩并不傷感,反而隐隐對未來有無限的期待。
甚至能感覺到借月托思,把這樣一份情感通過月亮傳遞給遠方的人。
固然被思念的人是無法知道的,但因為有明月高懸,共照你我,這相思便也就沒那麼苦了。
所以詩人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詩裡蘊含了詩人美好的願景,我擡頭望月時,恰巧你也擡了頭,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兩句抒發内心的感情,“情人”喻指多情之人,“竟夕”是通宵之意。漫漫長夜,月光是誰缱绻的溫柔?竟使得人難以入睡。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這兩句寫得很微妙,既有複雜的心理活動,也有具體的行動。憐惜月光不是真的怕月光消失,而是舍不得放下對遠方之人的思念,所以吹滅蠟燭後,詩人依舊在房間裡踱步。
短短兩句,把相思之意刻畫得細膩入骨。
最後“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這兩句,詩人還是選擇去睡了,不是因為疲乏困意,而是盼望能與思念之人在夢中相見。
陸機在《拟明月何皎皎》曾有詩句: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把月光捧給心愛人,是很唯美的事情,但是伊人在天涯,隻能在夢中才能實現,所以這是對相思之意的加深,也表明了詩人牽挂的程度。
明月雖美,卻總是讓人感到憂愁和傷感,它越明亮,思緒飄得越遠。
因為,世人對它賦予了太多的情感,它也承載了很多人的往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