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五篇“ 衛靈公篇”,本篇記述的内容比較廣泛,且重點論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在上文品讀了“《論語》:道不同,不相為謀”,文中先是提到孔子提出工作的建議。
“敬其事而後其食”——孔子告訴人們,先不要去考慮俸祿有多少,而要先想到能不能把事做好。
空中可以感悟到,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用錢來衡量,如果斤斤計較,那麼路隻會越走越窄。
讓路越走越寬的辦法是努力地讓自己變得更值錢,讓自己有能力去貢獻更大的價值。
後文提到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有教無類”。
孔子認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平民的智力也可以開發,平民也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
而且也不分國界,隻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這就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文後提到很多人都熟悉的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
這句被很多人用成了一句氣話,甚至可以說是逃避的話。
這句話是不能輕易說出口的,一旦沖動,可能就很難挽回。
因為很多時候,并不是方向不同,可能是理解不同,溝通方式不同。每個人出身不同、習慣不同、個人經曆不同。
凡事要多反思,冷靜思考,很多問題可能需要慢慢溝通和磨合,才能夠達成一緻呀。
繼續下章:
子曰:“辭達而已矣。”
原文解析:
孔子說:“言辭隻要把意思表達清楚了就行。”
有感解讀:
這句話是我現在寫文章的核心主張。
這句的意思就是強調言辭以表達意思為目的,反對雕琢浮誇的花言巧語。
把問題簡單表述明白了就好,不要過度的添油加醋,修飾得特别華麗,這是我特别不喜歡的方式。
孔子認為,言辭能夠精準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
孔子多處提到不喜歡巧言令色、花言巧語的人。
一個人說話、寫文章,能夠做到文辭達意而止,不以富麗工整為目的,不需要花裡胡哨。
這就是孔子的行文标準。
繼續下章: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
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注譯:
師冕:樂師,這位樂師的名字是冕。
相:幫助。
原文解析:
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邊。孔子說:“這兒是台階。”
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
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裡,某某在這裡。”
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
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
有感解讀:
這一節描述的是孔子的待人接物。
師冕是一個樂師,而春秋時候的樂師大部分是盲人。
師冕去見孔子時,孔子迎出來。到了台階前,孔子提醒他這個地方是台階。
就座時,孔子告訴他,現在要入座了。
所有人都就座以後,孔子給師冕逐一介紹大家的方位,比如“誰誰坐在這兒,誰誰坐在那兒,對面坐的是誰”。
師冕離開後,子張跟出來問孔子:“您剛剛展現的就是與盲人樂師交往的道嗎?跟他們接觸就是要這樣嗎?”
孔子說:“對,這就是幫助樂師們的方法。”
孔子接待盲樂師,禮節細緻周到,反映了他“君子以誠相待”的态度,同時也通過言傳身教給弟子們上了一堂禮儀之課。
他待人接物很适度,既尊重對方,又讓對方感覺很自然孔子不僅在說話時表現得輕松自在,在行為上也表現得非常妥帖周全。
雖然他不是盲人,但是能夠體會到盲人的種種需求,這展現了他發自内心的尊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