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當廁所也成為景觀

當廁所也成為景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15:04:54

當廁所也成為景觀

——來自設計師的“廁所革命”實踐

作者:李翔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高長軍(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

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聯合國設立這個主題日旨在推動安全飲用水和基本衛生設施的建設,倡導人人享有清潔、舒适及衛生的環境。我們國家的“廁所革命”自建國後就轟轟烈烈地在城鄉展開,廁所的改建被稱為“大國的裡子工程”。

“廁所革命”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着不同的時代意義。與多年前的“管糞、改廁”不同,十八大以後的新一輪“廁所革命”更多了一層健康中國、美麗中國的深意。2018年始,22位建築師和事務所在昆山、衢州一帶做了實驗性的設計,在已成方案的30餘個公廁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下設計介入“廁所革命”後為城鄉環境與社會訴求提供的解決方案。這些被“設計”過的公廁讓我們看到,作為公共空間,廁所可以這樣美觀,也這樣舒适。

經濟學家朱嘉明從國外考察回來後于1988年出版了《中國:需要廁所革命》。書中寫道:“一個國家的廁所狀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特征和水準。”

中國改變着廁所,“廁所革命”也改變着中國。

鬧市中的山林城市中的地景

與鄉村地區的實踐不同,城市中的公廁設計首先需要應對當代城市異常豐富、複雜的空間特性。當建築與場所被緊緊萦繞在這樣的區域之中時,建築師所面臨的環境條件可以被分成兩類。

當廁所也成為景觀(當廁所也成為景觀)1

張斌的設計通過功能上的并置實現廁所空間的消隐。将建築本體遮擋住的是一個尺度巨大的圓形“劇場”,面對觀衆席的是四季變換的湖畔風光。張斌設計方案

第一種是城市中的建成環境,包括交織的路網與原有的建築肌理。例如建築師葛明設計的方案,位于一處面積較小、三面都有建築遮蔽的場地,四周街區私密且緊湊。因此葛明傾向于在此營造一處深幽、恬靜的場所。對使用公廁的行人而言,這或許會是一種更加放松的氛圍。建築師受到了中國古典繪畫的啟發,建築與植株之間白描式的關系使之成為鬧市中的一處山林。

另一種是城市中的自然環境,如城市公園、濱水空間等公共綠地,也是公共廁所的主要設置地。在李興鋼的設計中,濱水公園裡的廁所被構想為匍匐在地的漫步道與登高遠眺的觀景台,建築被延展為城市中的一處地景。

當廁所也成為景觀(當廁所也成為景觀)2

直造建築事務所将玻璃纖維加入到雙層半透明波紋闆的牆體夾層中,通過夜間的燈光營造出潔淨、明亮的空間氛圍。

大舍建築事務所通過将土丘下挖成四座離散排列的台基,建築師利用大地的力量平衡了建築物面臨的側向力,使得僅憑纖細的柱網與四片内置的結構牆體便能撐起闊大的屋面。在彼此分離的屋頂間是傾瀉而下的陽光、雨露與勃發向上的枝葉,無論在視覺上或是結構上,建築都取得了自然化與在地化的理想效果。

陳立超設計的河濱公廁,所處的河岸有近兩米的高差。建築師借鑒了傳統廊橋的地形策略,通過混凝土預制件組合成的懸臂梁,将廁所轉化為微懸于河岸之上的公共景觀廊道。在長廊的盡頭是框取的城市景觀,而在另一側,市民可以登上突出屋面的閣樓以觀賞衢江的景緻。

消解功能聯想增強功用設置

将公共廁所作為城市的地景是一種有效的設計手法,但廁所原本的負面效應并不能在所有場合下被轉化為怡人的風景。建築師莊慎敏銳地覺察到了使用者對這類服務設施天然的排斥心理,他提出以“分解”的方式介入空間實踐,将通常的公廁分解為面向城市的“局部”與供人使用的“内部”,主張通過這種重組之後的“新整體”回避廁所對環境産生的消極影響,使之成為城市空間的組成部分。

當廁所也成為景觀(當廁所也成為景觀)3

葛明充分利用了基地原有的樹木,其中最大的一棵更成為貫通建築的核心空間。

莊慎将這一方案稱為“沒有背面的”“隻有内部的”建築。作為廁所“外部”的邊廊是一處智能化的城市驿站,為市民提供候車、充電、咨詢、自動販售等必要的服務。對于邊廊之後的廁所空間,建築師通過對采光天窗、排氣通道與空調系統的整合,為使用者提供舒适、潔淨的服務。

在張斌的設計中,從人流路線的組織上也可以看出這種“局部”與“内部”的區分。遊覽的人群沿着湖濱的散步道來到半球形的建築之前,除了一部分使用廁所的遊人之外,大部分人群彙到圓形的觀景空間中稍作停留。由于弧形邊牆的完全阻隔,在此休憩的遊人并不會察覺到公共廁所帶來的不适。

建築師張雷所面對的場地是一片城市中待開發區域的農田,四周的建築密度較低,住宅小區與待拆遷的村莊零散地分布其中。原有的公廁以典型的磚構平房為主,内部衛生狀況比較糟糕。在周圍無建築或樹木遮擋的情況下,建築師将新的廁所空間整合為抽象的整體,從而在外部意義上消解了原有公廁形态可能帶給路人的消極聯想。新的廁所由四個富有雕塑感的封閉體塊連接而成,僅在及腰的高度開有橫向長窗,使用者的私密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

豐富活動場域啟用新型材料

除了适應城市中的不同環境,公共廁所本身的功能與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更為直接的聯系。功能的并置不僅在形式上起到了緩沖的作用,減少了廁所的負面影響,還為市民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活動場域。

當廁所也成為景觀(當廁所也成為景觀)4

袁烽的設計以傳統的建造邏輯來看,并不那麼容易實現,但引入3D打印技術之後,此類異形空間可以通過模塊化打印和快速安裝完成。

久舍營造的“翹翹亭”帶給市民“非常空間中的日常體驗”。方案以一個放大并平行複制的跷跷闆為結構主體,将廁所空間與“自由空間”平衡在建築兩側。所謂“自由空間”,是久舍為了适應城市中不同的場景而力圖營造的一種空間類型。這種類型由靈活的建造體系與廉價的建築材料保證,在公園、學校與市集等不同地點能夠适應售票、遊戲與商販等不同功能。

公廁作為城市中的基礎設施,如何快速、安全、經濟地建造起來是建築師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在大多數建築師的設計中,金屬波紋闆、PC采光闆、預制混凝土等工業化材料憑借價格低廉、性能穩定、建造便捷的特性成為公共廁所的主要用材。除此之外,亘建築事務所比較了三防全棉帆布、幹砌石塊與木瓦等不同外牆材料帶給市民的質感差異;戚山山的方案也采用了半透光的建築表皮,但具體做法是通過穿孔鋁闆與玻璃磚的組合,或加入透光纖維混凝土的使用等。

當廁所也成為景觀(當廁所也成為景觀)5

大舍建築事務所的設計沒有避開高起的地形,而是選擇将建築直接“植栽”到土丘之中。建築與泥土相連,而大地原來的形态則通過擡起的屋面“再現”,屋頂(亼)、支撐(屮)與台基(囗),共同構成林間的屋“舍”。

當然,如果能将便宜的材料與靈活的結構通過一套成熟的建造體系統合起來,公共廁所就能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得到更廣泛的普及。旭可建築與李興鋼的方案都考慮以标準化的模數及快速的施工流程适應城市中多變的環境。旭可的建造方案可以分為安置混凝土地梁—擱置混凝土樓闆—裝配隔聲牆—置入木頭隔間—植入細鋼柱—覆蓋鋼闆屋面等六個步驟。在這一過程中,大多數構件都由工廠提前預制,現場幾乎不需要濕作業。由于擁有統一的模數,建築的加建、拆除、移建都變得相對容易。

王灏的建造方案改進了傳統的木構節點,膠合木與金屬連接件可以避免木材出現裂紋,強化了連接部位的受力結構,也便于地方工廠進行标準化生産與快速施工。

設計介入“廁所革命”并不僅僅在于為城市中的建設活動提供吸引眼球的形式靈感,更重要的是為當代中國持續進行的城市進程貢獻一種産品、服務與系統的集成創新,從而實現社會、生态與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良好的如廁環境,也涵養着良好的如廁文明。“廁所革命”不僅僅帶來文明習慣上的改變,也帶來健康效益、社會效益、生态效益,進而轉化為經濟效益,迸發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勃勃生機。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2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