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敬愛的袁隆平院士不幸離世,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不已,紛紛走上街頭為他送行,舉行悼念活動。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全國人民都不能忘記,是誰讓我們吃飽了飯,是誰讓我們從此擺脫了饑餓。當代神農,國士無雙,千古一人,造福世界,正是對袁公的真實寫照,他必将載入人類發展的史冊。
看了電視劇《功勳》之《袁隆平的夢》,又對袁老的求真務實的品格、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讓所有人都能吃飽飯的夢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把人類永遠告别饑餓,作為畢生追求的夢想。
糧食的曆史,就是人類與饑餓抗争的曆史。民間有字謎:水裡生來水裡長,少時綠來老時黃,黃金盔甲威風挂,珍珠心竅裡邊藏——水稻,上八不像八,下八才是八,十字中間坐,救命活菩薩——米,體現了糧食對人類的重要。1960年袁隆平去鳳凰坡村助農時,有着挨餓和看到别人餓死的經曆,讓袁隆平開始思考和面對饑餓這道共同的難題,為攻克這個難題,讓人類永遠告别饑餓,袁隆平三十歲開始研究水稻,開始了自己畢生的追求。
讓人類永遠告别饑餓
袁隆平被調離教學崗位去鳳凰坡村助農,路上因為饑餓,作為遊泳健将的他竟差點淹死在江裡。他住在生産隊長水生家,水生的父親廣田大叔快餓死了,他想吃一碗白米飯安心上路,兒子說:家裡沒有米,真想吃上米,熬過這一冬再說。袁隆平對廣田大叔說:我一定想辦法讓你吃上一頓白米飯。結果袁隆平一粒米都沒找到。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學農的知識分子,欠的不是廣田叔的一碗飯,而是欠天下人的一碗飯。他說我要搞水稻,水稻可是主糧,摟底漿(從現象直達本質)。他對村裡人說:大家碗裡沒米,說抱歉的應該是我們這些學農的人,施肥不如換種,我一定要找到一粒好種子。
現在輪到我來書寫新篇章了
人就是一粒種子,每個人都要作一粒健康的種子,身體、心裡、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在袁隆平的心中,讓他萦繞一生的夢出現了,那是一個神奇的夢境,稻穗好長好長,籽粒像花生米一樣大,看着就能飽了。為此他用盡了一生的勇氣和力氣去追尋,這就是禾下乘涼夢。
禾下乘涼夢
在今天的人看來,吃不飽飯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大多有着刻骨銘心的經曆,可以說沒有幾個人小時候能吃上不摻雜其他雜糧的大米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于自然災害和其他多種原因,我的爺爺、奶奶、外公都餓死了,外公進城去看病,還沒到醫院就倒下了,醫生說:這哪裡是病啊!分明是餓倒的。所以我們由衷地敬重袁隆平,親切地稱呼他袁爺爺,對他的感謝是發自内心的。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不管你是什麼人,能吃飽飯都是頭等大事,如果沒有飯吃那是不敢想象的。
二、堅持真理,實事求是,不盲目相信權威。
袁隆平最早是研究紅薯的,搞過紅薯和西紅柿嫁接,金學農老師說:你這個是隻有量變,沒有質變,無性雜交的成果,無法通過種子遺傳。幾個月後,種子撤下去了蕃茄還是蕃茄,紅薯還是紅薯,獲得性遺傳理論不成立,米丘林把哲學觀點套在遺傳學上的獲得性遺傳理論并沒有成功。通過大量實驗證明,嫁接一代的試驗是成功的,但種子二代是失敗的。
獲得性遺傳理論的實踐與謬
當袁隆平把論文報告交給育種小組的王貴主任時,王主任說:我們剛剛因為這項成果得了獎,你又說我們的實驗是失敗的,那不是說我們欺騙别人嗎,你連蘇聯專家米丘林都敢懷疑和否定。王貴把他的論文燒掉了,沒想到倔強的袁隆平居然把他備份的論文貼在了學校的牆報上,讓大家都能看見,他說我們不能去騙自己,更不能去騙别人,要做一個善良和誠實的人。他的研究徹底推翻了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并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
獲得性遺傳的理論不成立
我們知道玉米和小麥都是可用染色體加倍的方式雜交成功,但水稻不行,雜交水稻最可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人工去雄,每一稻穗上有一百多朵花,每-朵花都是雌雄同體,人工去雄,得到的種子相當有限,這是搞雜交水稻的天花闆,美國遺傳學家辛諾就提前宣布了雜交水稻死刑,即便利用雜交水稻的優勢,将來也不可能大面積制種,在田裡生産。
雜交水稻就是費力不讨好的玩意
面對雜交水稻這個已被專家宣布死刑且費力不讨好的項目,袁隆平說我們能屈從于命運的安排嗎?我們一定要攻破這個難題。這件事要是搞成了,對全人類都是有貢獻的。科學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永遠地給可能性,不要扼殺了現在在萌芽中,将來可能是參天大樹的科學種子。袁隆平認為,去雄隻能人工培育雄性不育株,首先要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再來培育出人工雄性不育株,繞過人工去雄難題。
三、尊重事物本身的規律,勇于實踐,大膽探索。
種子真是神奇的東西,你對它好,它就長給你看,每時每刻它的顔色、葉片、姿勢都在變化。人們都說農以種為先,袁隆平開始堅信,必有一粒種子能使人們告别饑餓,一定要去尋找到這粒種子。聽說向陽坡在驚蟄那天能換稻種,他拿出了全部四十元,外加一把手電筒換回了一個名叫稻魂的稻種。
這個稻種我要帶回去研究研究
插秧那天,公社秘書說明天省裡農村工作部副部長要來看,叫他們明天再插,袁隆平堅決不同意,秘書問他:你負得起這個責任嗎,今天插秧與眀天插秧有什麼區别?他說:天時不等人啊!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人活的就是時令,今年要是減産就是減人,秧必須今天插,出了問題我袁隆平擔着。
秧必須今天插,出了問題我袁隆平擔着
我們知道,袁隆平的工作看起來似乎很平凡,整年整月在田間地頭從事科研工作,但他的工作又透着偉大。有一首好聽的歌謠寫道:手把青秧來插田,低頭看見水中天,行行插得齊齊整喲嘿,退步原來是向前。不但說出了種田的辛苦,還有着對豐收的渴望和喜悅,辛苦不一定就意味着有收獲,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的機率小于五萬分之一,尋找不肓株的窗口期很短,隻有抽穂揚花的短短那幾天,别人都是找結籽的稻子,而他卻專找不結籽的稻子,查詢了12萬株,沒有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在此過程中卻有了個苦澀的收獲,因為沒有下田靴,隻能赤腳泡在水裡,全身皮膚發癢,最後用熱水壺蓋燙着止癢,稻田蒸騰的神經性腸胃疾病也伴随了一生。
我必須夜以繼日的泡在田裡
在這期間,他沒有搞科研的儀器設備,還經曆了父親去世,好友譚胖公在南繁過程中因毒蛇咬傷失去了生命,動亂年代對他這個所謂的“白專”的批鬥,所有這些壓力和困難都沒能讓他停下研究雜交水稻的腳步,雖然失敗了很多次,但是他卻沒有放棄心中的執念,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次次的反複的探索與實踐,最終完成了雜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複系“三系”配套,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産量。
四、為實現夢想,進行畢生的追尋。
袁隆平緻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自1973年發明“三系法”籼型雜交水稻後,中國在水稻領域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優勢,1995年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2000年超級雜交稻培育成功,2016年海水稻培育成功。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勳章”。2020年12月20日,袁隆平主持召開“2021年水稻超高産工作會議”,提出畝産1300公斤的攻關目标。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長沙去世,享年91歲。2021年10月23日,在河北省邯鄲市雜交水稻示範基地,專家們通過現場實打實測,畝産達到1326.77公斤。标志着我國再創水稻大面積種植單産世界最高紀錄!袁隆平院士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繼續奔跑,微微笑,小時候的夢我知道,不要哭讓熒火蟲帶着你逃跑,鄉間的歌謠永遠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