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去除或掩蓋食材異味的香料
除了為食材賦予香味,香辛料入肴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去除食材中的異味,上述賦予食材香味的香辛料中,不少品種同樣具有這一功能。能去除或掩蓋食材中異味的香辛料主要有白豆蔻、草豆蔻、高良姜等,這類香辛料或含有特異性成分,能通過化學反應消除掉食材中的腥、膻、異味成分,或憑借其突出的香氣成分屏蔽這些異味。
代表香料
(1)白豆蔻(豆蔻)
白豆蔻也稱豆蔻、白蔻、圓豆蔻、波蔻等,是姜科豆蔻屬植物,烹調中取其果實作調味品,具有濃郁的芳香氣味,嘗之稍有辣感,打碎後有薄荷樣的嗆鼻香氣,用量過大則現苦味,性辛溫,可解酒毒。
産地及産期
主産于東南亞,其中以産自印度、斯裡蘭卡和印度尼西亞者品質為佳,此外,我國海南、雲南等地亦有少量栽培,一般秋季采摘。
烹饪應用
白豆蔻在中餐、西餐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其去腥解膩效果顯著,同時也能為肴馔賦味增香,在西方廣泛應用于制作點心、肉制品、糖果、冷飲等,中餐多用于烹制肉類食材,每千克食材添加量為1-5克左右。此外,白豆蔻還是制作五香粉、咖喱粉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國盱眙等地用于制作十三香龍蝦的香料配方中,它與白芷并稱“二白”,兩者用量最大,居于“君料”地位。
(2)草豆蔻
草豆蔻也稱草蔻,是姜科山姜屬植物的種子,氣味芳香,嘗之略帶辣苦味,性辛溫。
産地及産期
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出産,夏、秋兩季采收,用水略燙,曬至半幹,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幹即得。又分為正草蔻和雜草蔻兩種,其中正草蔻個頭稍大,種子團呈棕綠色、直徑1.5厘米左右,而雜草蔻顔色為棕黃色,個頭稍小,直徑約為1厘米。使用時以正草蔻質量為佳。
烹饪應用
草豆蔻具有去腥除異、增香賦味的作用,多用于配置鹵料和複合香辛料,常與花椒、肉桂、白豆蔻、八角等搭配使用,每千克食材用量為1-4克左右。
(3)高良姜(良姜)
高良姜也稱為膏涼姜、蠻姜、良姜、佛手根、小良姜等,是姜科山姜屬植物,烹調中取用其根狀莖作為調味品。高良姜性辛溫,有濃郁的芳香,嘗之略帶辣感且有少許桂皮香昧,表面棕紅或紫紅色,切面為棕黃色,韌性強,徒手難以掰開。
産地及産期
高良姜主産于我國兩廣、雲南等地,初秋挖其根狀莖曬幹。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常見的還有一種大良姜(為姜科植物大良姜的根,這種植物的種子被稱為“紅豆蔻"),與之是同屬植物,二者可通用,但氣味稍弱于高良姜,故用量需略微增加。
烹饪應用
高良姜可去除動物類食材的腥膻氣味,為食材增香,是調制五香粉(面)、十三香的重要香辛料之一,通常用于醬、煮、炖、燒、鹵等菜品中,每千克食材添加量為2-5克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高良姜在入肴時,通常與八角、肉桂、胡椒等搽配,所産生的馥郁氣息能顯著提升肉類香味。
(4)白芷
白芷是傘形花科當歸屬植物的根,芳香、味道微苦,性辛溫。
産地、産期及品種
全國各地皆有種植,依據産地的不同,分為川(四川産)白芷、祁(河北産)白芷、亳(安徽産)白芷、杭(浙江産)白芷等,其中以川白芷和杭白芷質量為佳,價格也相對較高,其次是亳白芷,再次是祁白芷。另外,市場上還有傘形花科牛尾獨活屬植物如河北獨活、川鄂獨活等,是白芷的變種,其根也被當做白芷出售,二者可通用。白芷一般在寒露節氣前後采收,蒸後曬幹。選購時,個頭越大,價格越高。
烹饪應用
白芷入肴調味時散發的濃郁香氣能顯著去除動物類、水産類食材的腥膻異味,且賦香能力較強,可增進食欲。聞名全匡的道口燒雞、聊城熏雞等地方名吃的制,作配方中,白芷均為用量較大的香料之一。而風靡全國的十三香小龍蝦所用的香料粉二白”(即白芷和白豆蔻)同樣居中,于“君料”地位。除了用來配置複合香辛料,白芷還廣泛應用于醬、鹵、炖、燒、煮等菜品的制作。其中,每千克豬肉類産品的使用量為1一5克,牛肉類食材用量為2克左右,禽類為3克左右。
(5)紅豆蔻
紅豆蔻又名紅蔻,是姜科植物大良姜的果實,這種植物的根莖部分則被稱為大高良姜或大良姜(可做高良姜的代用品),香氣濃郁,味道辛辣。
産地及産期
分布在兩廣、海南、雲南等地,秋季果實變紅時采收,除去雜質,陰幹即可。選購時以個大飽滿、香氣濃郁者為佳。
烹饪應用
可解除動物類食材的腥膻氣味,為食材增香,多用于醬、煮、炖、燒、鹵等菜品的制作,每千克動物性食材用量為10克左右,通常與八角、肉桂、胡椒等搭配。
(6)芫荽子(香菜子)
芫荽也稱香菜、胡荽等,是傘形花科芫荽屬植物,其根、莖、葉均可食用,種子幹制後稱為芫荽子(也稱香菜子),呈淡黃色的圓球狀,頂端有柱頭殘基,嘗之有淡淡檸檬香。
産地及産期
原産地中海沿岸,如今全球各地均有栽培·每年六七月份為芫荽子采收期。
烹饪應用
芫荽子能顯著去除動物性食材中的異味,同時還能大幅提升菜肴香氣,因此印度咖喱的配方中,它是必備的香辛料之一。因為芫荽子氣味溫和,沒有強烈刺激性,所以西餐中不僅将其用于烹制動物性食材,還常将芫荽子研磨成粉,用于蔬果類菜肴的調味,這使得它在西方有着“萬能香料”的雅号。此外,芫荽子還是制作西式烘焙、甜點和熟食的常用香料之一。
(7)月桂葉(香葉)
月桂葉即俗稱的香葉,是樟科月桂屬植物的葉片幹制後得到的香辛料,嘗之略甜,芳香中透着少許檸檬和丁香樣氣息。性辛溫。
産地及産期
原産于地中海區域如法國、希臘、西班牙等,我國江浙、福建等地有少量栽培,一年四季均有出産。
烹饪應用
月桂葉可顯著去除各類食材中的腥、膻、邪、臭等異味,并賦予肴馔香氣,增進食欲,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殺菌防腐功用。中餐除用于調制鹵水,還用于腌漬肉類。此外,北方地區用以調制餡料的花椒水中,也會加入少許香葉提味。西餐使用香葉也較為廣泛,其中以法餐和意大利餐使用頻率較高。通常一千克食材用量為1至4片。
(8)丁香
丁香也稱丁子香,是桃金娘科丁香屬植物,烹調中取其花蕾幹燥後作為調味品,也被稱為公丁香、雄丁香等,聞之帶有濃郁的話梅般果味香氣,嘗之有少許麻舌感,性辛溫。采購時,以香味濃郁、大小均勻、色澤紫紅者為佳。值得注意的是,香料市場上亦有母丁香出售,它是由丁香的果實部分幹制得來,用法同公丁香,但味道大為遜色,一般不采用。
産地及産期
原産地為印尼,我國海南、雲南、廣西等地亦有出産,但品質和産量都不及進口丁香,目前國内常見者,多從坦桑尼亞、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地進口而來。采購時,印尼丁香雖然個大、色紫,但香氣濃郁程度不如個頭較小些的坦桑尼亞和斯裡蘭卡丁香。
烹饪應用
丁香可解異增香,為菜肴提味,廣泛應用于醬、鹵、燒、炖、煮等菜品的制作,同時還是各種複合香辛料的重要成分之一。江浙地區制作傳統醉蟹,會用到丁香,此外,山東單縣等地的羊湯搭配的佐味料(俗稱出鍋粉),就是用丁香和桂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後研磨而成。在西餐中,丁香廣泛應用于烘焙、飲料、火腿等食品工業。因為氣味過于濃郁,所以用量不宜過大,否則影響成菜口味,一般每千克豬肉類食材用量在1-4克左右,牛羊肉為0.5-1克,禽肉為0.5克-3克。
(9)百裡香(麝香草)
百裡香又稱地椒、地花椒、山椒、麝香草等,是唇形科百裡香屬植物,其新鮮的莖葉有薄荷樣氣息,幹燥後的葉子有刺激性的藥材樣氣味。
産地及産期
原産于南歐,主産地為法國、西班牙、埃及等國,在我國多産于黃河以北特别是西北地區。每年端午節前後百裡香氣昧最為濃郁,為集中采摘期。
烹饪應用
百裡香是歐洲烹饪常用香料,法餐和意大利餐使用量較大,百裡香常用于肉類的炖煮和湯類的制作,還可用于水産類菜肴的腌制,有很好的去腥作用,并能顯著提升香氣,同時,各種沙拉、軟飲料和風味酒類中也大量使用百裡香。此外,百裡香還是近些年國内風靡的奧爾良烤翅的重要調味香辛料之。幹制後的百裡香氣味強烈,使用時應嚴榕控制用量,避免掩蓋食材的本味,入肴時每千克食材用量一般不超過3克。
(10)九裡香(千裡香)
九裡香又稱七裡香、萬裡香、九秋香、九樹香、過山香、黃金桂、青木香等,為芸香科九裡香屬植物。烹調中以其幹燥的種子為調味品,因為香氣濃郁,多數香料市場上習慣喚其為“千裡香",味辛、微苦、性溫。
産地及産期
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等地大量出産,我國兩廣、湖南、福建、雲南、海南等地亦有栽培。每年9月-12月為采收期。
烹饪應用
随着中西餐的融合,這種西方常用香料漸漸為中餐引入,千裡香可去異味、增香辛,多見于鹵制牛羊肉的配方中。
(11)迷叠香
迷叠香是唇形科迷叠香屬植物,烹調中取其幹燥的葉子作為調味品,有清涼的樟腦樣香氣,嘗之辛辣澀口,有強烈的芳香,回味苦。
産地及産期
主産于歐洲和北非,其中以産自法國的迷叠香質量為佳,我國貴州地區亦有栽培,一般七八月份采收。
烹饪應用
迷叠香是西餐的常用調味料,相對言,法國和意大利用量較大,中餐使用較少。迷叠香氣味強烈,能很好地遮去動物性食材中的異味,且極少用量就能顯著提升肴馔香味。西餐中烹調多數蔬菜(如豌豆、青豆、花菜、土豆、茄子、南瓜)和水産類食材等都會用到迷叠香;此外,烘焙、糖果、軟飲料等也有添加。
(12)牛至(披薩草)
牛至又名披薩草、阿裡根奴、馬約蘭、止痢草、土香薷、小葉薄荷等,為唇形科牛至屬植物。牛至味辛、性涼、無毒,全草可食用或入藥,具有清熱解表、理氣化濕之功效,可預防流感,治療中暑、發熱、急性胃腸炎、腹痛等症。牛至葉可做茶飲,能助消化。其葉子或頂部嫩枝幹燥後作為調味品,氣味芳香濃郁,嘗之有苦味,回口有胡椒般的辛辣之感。西方中世紀後有将其作成香袋随身攜帶的傳統。
産地及産期
牛至主要分布于中亞、北非、北美、地中海周邊等地區,我國許多地區亦有出産。夏末秋初開花時采收。
烹饪應用
由于在意大利披薩中常用到牛至調味,所以西方習慣上稱之為披薩草。牛至的濃郁香氣使其在西式烹饪中地位非凡,常用來去除肉類的膻味,是制作熏腸的主要香辛料。此外,亦常見于西式點心、蔬菜沙拉和佐餐醬中。
(13)香附
香附也稱香附子、莎草根、三棱草,是莎草科莎草屬植物,烹調中取其根莖作為調味品。香附具有特異性的香氣,性平,味辛,回口有少許苦味和甜味。
産地及産期
主産于山東、浙江、福建、湖南等地,秋季采挖,燎淨毛須,煮後或直接曬幹即成。
烹饪應用
香附常見于烹制動物性食材的配方中,有去腥解膩的作用,可用于醬、鹵、炖、燒等烹調技法,甚少單獨使用,常與八角、桂皮、肉豆蔻、白豆蔻等配伍。
(14)槟榔
槟榔又名榔玉、賓門、青仔、國馬、槟楠、尖槟、雞心槟榔,是棕榈科槟榔的果實。槟榔是重要的中藥材,性辛溫,有行水、消滞的功效。嗅之無特異性香昧,氣息微弱,嘗之有苦澀之感。在我國南方地區,有将槟榔果加料炮制後作為咀嚼品的風俗,醒神通竅,久吃成瘾,不利于口腔健康。
産地及産期
槟榔原産于馬來西亞,現在亞洲熱帶地區廣泛栽培,國内主要分布于雲南、海南等地。采收期一般從頭一年的8月至翌年6月。目前調料市場常見的兩種槟榔産品為煙果槟榔和槟榔子。
①煙果槟榔
每年11-12月采下的未成熟槟榔青果,經水煮、熏幹制成,也稱槟榔果。
②槟榔子
每年3-6月采收成熟果實,水煮後去掉表皮取出種子曬幹,得到槟榔子,将槟榔子浸潤後切片烘幹即為槟榔片。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槟榔子的性狀和肉豆蔻純果仁(即玉果)相似,切面亦相仿,但槟榔子售價稍低,故常有商販将其混入肉豆蔻中一同銷售,采購時需注意。
烹饪應用
槟榔是南派鹵水常用的香辛料,其本身沒有突出的香氣和味道,疸用中主要起到去除肉類原料異味的,作用,此外亦能生津開胃。其中,槟榔果多見于紅油火鍋底料的配方中;槟榔片則多見于鹵水配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