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處景點除了它本身的建築特點外,它的文學價值往往使它傳播得更廣。
在山西省永濟蒲州古城的黃河西岸,有一座古老的樓閣,此樓原名叫雲栖樓。登上樓閣,便可望見遠處的黃河水滾滾而去,白雲缭繞仿佛置若雲間。雲栖樓也許正是因此而得名,然而這樣一個雅緻的名字卻被另外一個名字所代替,那就是鹳鵲樓。
鹳鵲樓
為啥叫鹳鵲樓呢?
因為這座樓建成以後,引來了很多鹳鵲來住,于是大家都習慣地稱為鹳鵲樓。而讓這個古老的城樓聞名海内的還要歸功于一個人,他就是王之渙。辭官閑遊的王之渙一天來到鹳鵲樓,遠處滾滾黃河水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遠處山的盡頭太陽漸漸落下,于是靈感來襲,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相信所有的人都會背這首古詩。從小我們就知道王之渙是唐朝的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适,岑參,王昌齡并稱邊塞四大家,可是這個四大家之一的王之渙卻是一個沒有過邊塞從軍的經曆,一生中隻留下來6首詩。
他到底經曆了什麼?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王之渙的故事。
1四大邊塞詩人中,王之渙是唯一的一個沒有過邊塞生活經曆,沒有去過前線的詩人。這不免讓人産生疑問,為啥王之渙沒有去邊塞從軍呢?
每個人的發展方向受到家族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
高适,出生于一個習武世家,祖先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渤海高氏。這個家族的特點就是尚武,他的祖先中很多人都曾擔任過将軍,成為當時的英雄。
盡管後來由于各種原因,導緻家族落魄,但是家族中的精神一直根植于高适心中。作為一個将門之後,他的遠大理想是做一個像他的祖輩那樣的大英雄,開疆拓土,擊退匈奴,擴大唐朝的疆域,保家衛國。
岑參,出生于一個世代官僚貴族家庭。家族近百年間,出了三個宰相,其他人最低官職也是刺史。然而,由于政治錯誤,站錯了隊,岑氏一門殺的殺,貶的貶,從此家道中衰。
岑參是頂着相門之子的光環,懷抱着重振家族事業的抱負降生的。骨子裡留着高傲的貴族血液,鑄就了他不甘平庸的性格。為了重振家族事業,他需要不斷尋找機會,而出塞參軍成為當時很多文人的首選。
王昌齡,家境算四個裡面最差的了,同樣是出生于山西太原,祖上卻沒有官宦背景。也沒有富裕的家資。
從小聰穎的他就明白要想活得好一點兒,就要多讀書,靠自己去争取。所以即便王昌齡在官場上過得很不開心,但是,他依然能夠忍受。
而王之渙,有着與他們三個不一樣的生長環境。
出生在名門望族的他,與生俱來的一股傲氣,然而他的祖上卻沒有做過大官,平平淡淡也許是這個家族的信仰。
王之渙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後魏绛州刺史,曾祖王信,任安邑縣令,祖父王德表,任文安縣令,父親王昱,任浚儀縣令。一家祖孫幾代官職皆為縣令。
公元688年,王之渙出生了。若要找一個和他年齡相仿的詩人,那就是孟浩然,公元689年出生,比王之渙晚了一年。
王之渙從小便聰穎好學,不到二十歲便能精研文章,可謂才華滿腹。而此時的他并沒有科舉地打算,而是喜歡練劍,講究豪俠義氣,整天與一群貴族公子遊玩,過着放蕩不羁的生活。
2時間轉眼就過了20多年,天有不測風雲,王之渙的父母因病去世。本來衣食無憂的日子不複存在了,他這時才意識到要掙錢養家了。
在古代,沒有參加科舉考試是不能做官的,需要有人舉薦,而一向高傲的王之渙不想求人,所以他隻謀到了一個門子的差事,相當于普通的衙役。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王之渙的才華一下子吸引了當時的衡水縣令李滌的注意。
經過一番了解,李滌發現這個小夥子非一般人物,于是不僅給他升了官,由門子補升為衡水主薄,也就是縣令的書記員。更将自己的三女兒許配給王之渙。
要說這段婚姻還被傳為一段佳話呢。
當時結婚的時候王之渙已經35歲,而且還是個二婚,帶着一個兒子,而李氏才18歲,正值花樣年華。
那為啥年輕貌美的縣令千金會嫁給比自己大17歲的一個二婚男人,又是自己父親的下屬呢?
我想這裡面除了門戶問題,更重要的是王之渙的才華深深吸引着李氏。
結婚之後的王之渙并沒有變得更成熟,在官場的爾虞我詐讓他很反感,他也從來不屈從任何勢力,好在開始的時候有老丈人撐腰,他也還過得去。
公元726年,王之渙因遭人算計,一氣之下,拂衣去官,辭職不幹了。潇灑的王之渙并沒有馬上去找下一個工作,而是開啟居家模式,一待就是15年。
這期間,他悠遊青山,尋訪古迹,與好友飲酒作詩,相互唱和,留下了很多名篇。
比如《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關于這首詩,還有一個故事。
盛唐時期,詩風日盛,不分朝野,無論官民,都喜歡吟詩唱曲。
公元737年,王之渙來到東都洛陽遊玩,這時候正好碰上好友王昌齡和高适,這兩個人此時也沒有工作,好友相見自然分外高興,于是三人便決定一起去酒樓飲酒聊天。
要知道,此時三人的名氣早已聞名海内。他們的詩歌常常被譜成曲子吟唱。
三位詩人來到一個酒樓,正在喝酒,忽然聽到隔壁房間是一群梨園子弟在聚會宴飲。三人于是便去觀看她們的表演,樂曲響起,她們演奏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曲子。
王昌齡說,“我們今天悄悄聽這些歌女們唱歌,看咱三人誰的詩編入歌詞最多,誰就算優秀”。
這時第一個歌女唱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得意地用手指在牆壁上畫一道:“哈哈,這是我的一首絕句,《芙蓉樓送辛漸》”
随後一歌女唱道:
“開箧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
高适伸手畫壁:“這是我的《哭單父梁九少府》”
又一歌女出場:
“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将團扇共徘徊。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說道:“我的兩首啦!”
三首已過,王之渙一首還沒有,自然有點兒面子下不來,于是說“這幾個唱曲的一看就是鄉下丫頭,沒什麼見識,隻能唱些下裡巴人的曲子,我的歌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
接着指着其中最漂亮的一個說,“這個女孩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詩,我就這輩子不和你們争,如果是,那你倆就拜我為師吧。”
三位詩人說笑着等待着。
一會兒,輪到那個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得意至極,“怎麼樣兩位,我說得沒錯吧!”于是三位詩人開懷大笑起來。
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
3轉眼15年過去了,盡管家裡有餘糧,也擱不住隻花不進,雖然妻子李氏沒有怨言,任他胡作非為,能夠安貧樂素,但是家裡還有娃要養,出去遊玩也是需要錢的,于是在他好友的極力勸說下,王之渙再次進入官場。
公元742年,王之渙在好友的幫助下補了一個文安縣令的缺。說來也是太巧了,王之渙的祖父王德表就曾經擔任過此地的縣令。
再次回到官場的王之渙仍然兢兢業業工作,秉持清正廉潔的作風,一度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更有很多人把他和他的祖父一起稱為清白縣令。
誰知就在王之渙任職不滿半年的時候,也許是他工作過度操勞,一次生病讓他離開了人世。此年,王之渙55歲。
一代才子隕落,讓人歎息,但是更讓人遺憾的是因為一場失誤讓我們沒能看到王之渙的更多作品。
據說就在王之渙突然離世後,他的很多詩歌還沒有整理成冊,他的侄子徹夜點燈整理,由于不小心碰倒了燈,幾乎所有的稿件被大火燒盡。而留下的這僅有的6首,也可能是因為早已被大家傳唱的緣故。
4高适前半生一直仕途不順,經曆了科舉失利,幹谒失敗,投靠無門,直到50歲以後才開始搭上了事業的順風車,一路開挂,以至最後封侯。
岑參背負着重振家族的使命,兩次出塞,一次比一次離家遠,遭受惡劣的環境,但是卻被命運之神抛棄,最後回到朝廷又得不到重用,多次被貶,以緻最後客死他鄉。
王昌齡一生漂泊,學道士,去邊塞,參加科舉,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建功立業,但是,卻一直被排斥在外,以緻最後竟然被人無辜的殺害,慘死途中,令人痛心。
而王之渙的一生相較于其他三位邊塞詩人比較簡單,也是比較平穩的。
他沒有經曆太多的官場升遷,沒有經曆過邊塞惡劣的天氣,沒有經曆過戰場的殘酷。在王之渙的眼裡,看到的更多的是盛唐的氣勢恢弘,國力的強盛,人們的富足。
所以,他的詩總是充滿了自豪,比如那首涼州詞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一邊回望自己的疆土,一邊回想昔日曾經多次興兵反唐,頗為得意。這次他要來跟唐朝天子攀親家,想娶皇帝的女兒。
哪知道,現在是唐朝的天下,唐朝的天子神武超絕,不給首領面子,突厥隻好失望地回去了。
我想隻有在盛唐,詩人才有這種豪邁、浪漫,驕傲,自信的氣魄。這些在王之渙身上表現得淋漓盡緻。
邊塞詩人的命名是後世的人進行的歸類,他們往往根據的是詩歌所描寫的内容進行歸類,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王之渙的詩可以算作邊塞寫景詩。
很奇怪,盡管王之渙傳世的作品不多,但是提起他的名字,我們卻感覺很熟,為啥呢?
那是因為在他的僅存的6首詩中,基本上我們都是從小學就開始背誦的。仔細品讀他的詩,“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給人勉勵,給人希望,讓人感歎不愧為經典詩句。我想也許正是這樣的原因,使王之渙能夠僅憑這幾首詩而穩坐邊塞四大家之一的位子吧。
#王之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