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精品字庫工程精選了100多位中國曆代書法名家作品開發成電腦字庫。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數字化的時代浪潮席卷了地球村的每個角落。一時之間,從商業模式、文化産業,到人們的生活方式、信息溝通,甚至閱讀習慣、審美需求和文化表達等等,都在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漢字運用的全新環境業已形成,漢字走向數字化成為必然。
當書法走進電腦
多樣化數字化漢字進入電腦,極大地豐富了漢字家族的風格類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宋體、仿宋、楷體、黑體、新魏等為代表的“印刷體”一統漢字天下的格局。這無論對于日常用字,還是基礎教育、出版印刷、辭書編纂、信息處理、傳媒影視等都富有積極意義。
最早開發并進入電腦字庫的是著名書法家任政先生的行楷,即常見的“華文行楷”。“任體”進入電腦而被數字化,是一次成功的開發,或可作為書法與數字化親密攜手的标志。嗣後,舒同先生、啟功先生的書法也成為數字化漢字。此外,還有徐靜蕾、井柏然、韓寒等明星的字也被開發為字庫。古代書法家的字體開發,目前已進入電腦的有王羲之、顔真卿、柳公權、米芾、趙佶(瘦金體)、張裕钊等。以手書體為藍本開發出數字化中文字體,意義非凡。
其一,借助互聯網的無限平台,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最廣闊的通道來弘揚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傳統,展示漢字的藝術美。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與古代書法經典親密接觸,其直觀性、廣泛性、日常性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比拟的。
其二,極大地豐富和美化了出版印刷、信息處理、媒體用字和影視制作等。漢字字體從原先單一的“印刷體”逐漸走向多樣與多元,适應了當代人們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多樣性的審美趣味。
其三,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在參與國際文化對話和交流中,更能彰顯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和文化自信。
手書體有損規範
除古今知名書法家的書迹進入電腦外,越來越多類型的數字化漢字也随之出現。這些手書體一夜之間便充斥于互聯網上,遍布城鄉各個角落,其使用頻率之高,實在令人始料未及。而正是這些缺乏監管機制的無門檻進入的數字化漢字既有損于漢字的規範性,又戕害了漢字的美感。
下面僅就筆者所搜集到的數字化漢字的錯别字作些舉證。
1.筆畫錯誤
在多款數字化中文中,“和”“種”“重”等字的起筆撇誤作點或橫,就此三字而言,雖有違筆畫規範,但尚不至于影響辨識,引發歧義。
“千”“夭”則不然。上圖中之“千”,取自“千年一品”商标,似“千”非“千”,似“幹”非“幹”。如“夭”字起筆誤作橫則為“天”,“桃之夭夭”豈不成了“桃之天天”?“公”字末筆為點,誤作橫折。“面”字的筆畫舛誤顯而易見。
“典”字的甲骨文字形上為“簡冊”之象形,下為手形。金文從“冊”,從“丌”。《說文》釋“丌”:下基也,薦物之具。小篆字形與金文近似。自隸書始,“丌”之橫畫左右延伸,承托上面的部件,延續2000餘年不變。圖中“典”之誤一望而知。
2.筆畫多餘
“民”“紙”為米芾書法的數字化,二字均多一點。在書法中,為了增加美感,或避免雷同,筆畫增損屢見不鮮。可以說,書法的形式美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以犧牲書寫規範為代價的,而數字化漢字則應以書寫規範為前提。
“美”字,從“羊”,從“大”,書法中常将“大”之橫易為左右之點,但右邊寫兩點,無論對書法規範還是書寫規範來說,都是錯誤的。
3.部件錯誤
“公”字為八字頭,誤作人字頭。“建”字為建之,誤作走之。“健”非建之,非走之。“惠”上部誤作“甫”。
4.偏旁混淆
華文行楷是以書法名家任政先生的書法為藍本而開發的數字化漢字,受到人們喜愛,使用頻率之高甚至超過傳統印刷體,但仍有瑕疵,即将示旁和衣旁混淆了。或者說,華文行楷中根本就沒有衣旁,所有衣旁的字都屬于錯字。
5.繁簡混雜
“藝”“師範”三字是數字化顔(真卿)體。草字頭已簡化為“艹”,“藝”則為上繁下簡,混搭在一起,則是典型的錯字。“師範”二字,就單字而言,沒有錯誤,但組合起來,則為繁簡混雜,不合規範。可以說,數字化顔體中,凡草字頭下部已簡化的,則該字為錯字,其數量不可謂不大。
6.别字
“揚琴”取自包裝盒。但“掦”(音剔,意同“剔”),這是典型的别字。以此類推,“劇場”則為“劇埸”,而“埸”音易,意為邊界、邊疆、田間之界限。二者文義之差距極大。
此款數字化漢字混淆了“易”與“昜”。“易”為蜥易(蜥蜴),象形;或為“益”之簡化,即“溢”之初文。“昜”為古“陽”(陽)字。将“昜”誤作“易”不僅造成了大量的别字,而且會生造出大量的錯字。
錯别字亟待監控
以上所舉僅為數字化手書體中錯别字現象的冰山一角。随着大量手書體無門檻進入電腦,存在錯别字的現象勢必加劇。因此,我們必須對此實施有效監控,及時遏止。
第一,組織語言文字專家和書法家對數字化漢字進行審定,建立完善的準入機制。應以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發布的一系列語言文字規範文件,如《漢字部首表》《現代獨體字規範》《現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稱規範》等為标準,剔除數字化漢字中的錯别字,對那些嚴重缺乏美感,筆畫支離破碎,或含混不清等的字體則不予進入。
第二,教師要通曉漢字相關規範,尤其是語文教師和書法教師應肩負起責任。教師在闆書書寫時一定要堅持規範書寫,對學生作文和作業中的錯别字要一一加以改正。同時,教師還可以給中小學生教授一些最淺顯的文字學知識,有利于學生從字源上掌握漢字規範。如“示”旁和“衣”旁,“示”旁多與“神祇”“祭祀”“福禍”等有關,如“神”“祈”“禳”“祀”“福”“禍”等;“衣”旁都為“衣服”之屬,如“衫”“褲”“裙”“襪”等,而“初”意為用刀裁衣,故從“衣”。如“冒”,為“帽”之本字,會意,上部外圍為帽子之象形,中間兩橫代表額頭上的皺紋,下面為眼睛(目)。所以上面兩橫不與邊框相連,不能寫作“曰”,應與“冠冕”二字為同一部首。隻有掌握了漢字規範,中小學生對數字化漢字中的錯别字才具有自覺的免疫力和甄别力。
第三,中國公民應該養成規範書寫漢字的行為自覺。早在1951年,《人民日報》就發表了社論《正确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争》,60多年來,對幾代中國人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2000年10月31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在總則中明确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規範漢字既然是自上而下的國家行為,我們就必須恪守其規範。從法理層面上說,這是一種“守法”行為。面對大數據時代出現的數字化漢字的規範問題,每個中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其尊嚴和純潔,這關乎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中華文化立場。
(作者:陳龍海,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