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考研重要還是考編制重要

考研重要還是考編制重要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2 01:35:54

考研重要還是考編制重要?雙非一本的編導生 本來想考公務員 結果了解後發現能報的崗位挺少的 而且據說晉升空間不大 再加上最近自己也想出去闖闖再說 就想着找工作 可是沒什麼實習經驗 而且秋招快結束了 我還沒有開始 家裡希望我可以考研 可是考研今年也沒準備 隻能明年考了 而且我本身學習不太好 害怕最後隻能考個普通院校的研究生 或者根本考不上 現在很焦慮 根本想不明白這些事情 求支招,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考研重要還是考編制重要?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考研重要還是考編制重要(還沒想好怎麼辦)1

考研重要還是考編制重要

雙非一本的編導生 本來想考公務員 結果了解後發現能報的崗位挺少的 而且據說晉升空間不大 再加上最近自己也想出去闖闖再說 就想着找工作 可是沒什麼實習經驗 而且秋招快結束了 我還沒有開始 家裡希望我可以考研 可是考研今年也沒準備 隻能明年考了 而且我本身學習不太好 害怕最後隻能考個普通院校的研究生 或者根本考不上 現在很焦慮 根本想不明白這些事情 求支招

大可不必苦惱和糾結!人生的路有多種選擇,考公隻是其中一條而已。一、公務員有利有弊,要全面看待

一方面體制也有弊端,例如不自由,發展受限,收入一般等等,所以體制内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另一方面,如果回家鄉工作,大部分中小城市好工作不多,大多集中在國企、教師、醫生、公務員這類體制内工作,這方面看,體制内也不錯。

二、“最近自己也想出去闖闖再說 就想着找工作 可是沒什麼實習經驗 而且秋招快結束了 我還沒有開始”

——每個人都不能預知未來是什麼樣,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幹什麼工作。去大城市打拼,或許也會面臨失業的風險,或許也會996、007,工作壓力大,羨慕家鄉慢節奏的生活;去家鄉體制内,呆久了會覺得無聊,覺得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很無趣。

人呐,總是想要未曾得到的東西,忽略本身已有的東西,真正體驗過才知道适合什麼樣的生活。我認為你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一開始就回家考編,多半會後悔,年輕的時候沒有去大城市拼一把,體制内辭職又不是特别方便。不如現在先去拼一拼,萬一在大城市留不下,還有家鄉的退路,還可以回鄉考編制,家鄉的門永遠敞開着。

所以堅持自己的想法,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行了,還可以回家考編,這樣做沒錯。

我倒是有一個建議,大四上半學期,可以通過實習了解一下企業的工作壓力。

一方面實習也不妨礙邊工作邊備考公務員;另一方面,通過實習,離開了學校知道了社會是怎樣的,工作有多辛苦,你的專業到底香不香,學會思考,未來自己的路,這樣有前面的經驗,真的能辨别很多。

最後無非兩個結果:

1、适應企業的工作和壓力。覺得工作有價值、有意義,自己也能夠在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那就不要考公務員。

2、不适應企業工作和壓力。大四下還有省考和各種選調生的機會,就算因為時間不足,導緻國考沒考好,仍有省考翻盤的機會。

如果企業生活毒打了你,那你就選擇考公。如果企業成就了你,那你選擇企業。

假如父母不同意實習,你可以告訴他們,實習不成功,還有一個附加好處,就是将來備考公務員會更賣力,徹底斷了三心二意的念想,效果更佳。

三、“雙非一本的編導生 本來想考公務員 結果了解後發現能報的崗位挺少的 而且據說晉升空間不大”針對專業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幾種對策:1、報考三不限崗位

三不限指的就是公務員考試中不限專業,不限學曆(大專以上),不限戶籍的崗位。也許很多人會感覺條件放松了,所以報考公務員的概率多了,被錄取的機會也多了。 往往這樣的話帶給我們的隻是一個錯覺而已,這樣的話的表明有更多的人報考機會也多了,競争的力度也大點了。 不少公務員考生一看到報考條件寬松很高興,認為自己符合條件毫不猶豫地報考。但是很多參加過公務員考試的“過來人”卻把這類“三不限”崗位戲稱為“萬人坑”,意味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限制條件少報考的人也多,容易成為“炮灰”。

2、考研或轉專業

通過考研換一個招考較多的專業,有的同學在大一大二期間還可以換專業,這都是不錯的選擇。

通過篩選曆年招錄信息,推薦大家讀:漢語言文學類、經濟學類、法學類、計算機類、管理類等,具體還需要大家根據近三年國考和省考的招錄信息自行篩選。

至于讀什麼專業,省考跟國考類似,大體招錄較多的也是這些專業。

3、大學期間讀輔修學士學位

國考和部分省考中,不少單位認可輔修學士學位的專業,允許以輔修專業報名。大家在報考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報考單位,不要錯失機會。

但前提是學信網可以查得到輔修第二專業的學位證。

4、讀非全日制本科換專業

對于已經畢業的同學,也可以通過這種渠道換專業,前提是報考單位并未要求“全日制”。

非全日制本科有四種形式,即成人高考(函授、夜大)、自考、電大(國家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網絡教育),這四大學曆又被稱為“成人類教育學曆“。

注意必須是正規渠道就讀,學信網可以查到學曆證 學位證,必須雙證齊全才能報考公務員。

就讀非全日制本科是沒有應屆生身份的,但可以在讀期間,用原有專業報考。而且無論考生是本科、研究生、博士,都可以再讀一個非全日制本科,和原有學曆并不沖突。

5、就讀第二學士學位換專業

主要招收當年應屆畢業生,以及近三年普通高校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目前未就業的往屆生,需要脫産就讀兩年。比非全日制本科好的一點是有應屆生身份。

6、報名選調生

絕大多數普通選調生不限制專業,部分定向選調生也不限制專業,這是專業不好的同學一條絕佳的上岸途徑。

至于晉升空間,如果不是考省廳、部委,大部分人都是科級以下幹部,普通公務員的确晉升空間不高,對事業發展有野心的,建議不要報考公務員。四、糾結考研、考公選擇

考公和考研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嚴格來說,考公是找工作,考研是讀書深造,本不應該放到一起讨論。而且考公和考研可以同時準備,大二、大三開始同時備考,很多人兩個考試同時考上。

我個人覺得,如果不是為了考公而讀研,例如為了學術、沒考慮清楚未來如何就業等等……這類情況我都會建議先考研再說。不過有不少小夥伴有此類糾結,我站在讀完研究生,最後還是要來考公的角度,詳細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考研的目的是更好的找工作,還是投身科研學術?

如果是為了更好的就業,不妨考慮一下考公,特别要結合所學專業。

因為廣大勸退專業“生化環材”,或者土木、機械等專業學生,發現讀完研之後,最好的選擇仍然是公務員。每年都有一批研究生後悔本科就應該考公,花了大力氣讀研,感覺對找工作用處不大,這點要認真結合所學專業考慮清楚。

如果為了科研學術,毫不猶豫選擇讀研。

2、讀完研,考公是否有優勢?

讀完研究生,考公是有一定優勢,主要是部分崗位限制研究生報考,而且這些單位一般是部委、省廳,崗位比本科好。

報考定向選調生也有優勢,一些省份定向選調生要求名校畢業生,如果本科學校不好,完全可以報考985名校,走定向選調生的途徑進入體制内。

但筆試、面試一般不會因為你是研究生加分,公考面試大部分是雙盲面試,即考官不知道你的信息,你也不知道考官是誰。所以他們壓根就不知道你是研究生,如果報考崗位不限制本科,那麼你和本科生公平競争,不存在什麼優勢。

3、研究生考上公務員,可以直接提拔副科長嗎?

按照最新的公務員職級并行規定,碩士研究生轉正定級為四級主任科員。

但注意!

四級主任科員≠副科長,不是實職領導,是非領導職務,本質上還是科員。類似于古代官員加封太子太保,聽起來和軍機大臣、内閣大學生差不多,實際上有很大的差别。

另外,如果報考基層單位(縣區、鄉鎮),由于單位職數有限,往往連四級主任科員也沒辦法定級,隻能定級科員,享受副科級工資待遇……

這就更坑了,如果四級主任科員是“山寨”版副科長,那麼定級科員,享受副科級工資待遇就是“山寨”版的四級主任科員

4、研究生在體制内會不會重點培養,提拔更快?

有同學認為,我是研究生,那麼在體制内提拔有很大的優勢。

實際并不是這樣的,主要看研究生學曆在你報考當地的稀缺程度,如果當地研究生比較少,那麼你是研究生的話,當地的組織部會很重視你,尤其是對人才比較求賢若渴的貧困西部地區

但如果你報考的是東部發達地區或者中部省會級城市,這些地區研究生并不少,所以也沒有什麼特别的優待。

我個人認為實際的工作能力、人際關系、社會資源,在體制内提拔是比較重要的因素。

而學曆的高低隻是個人的一個加分項,如果在前三項你和對手差不多的話,那麼你的學曆就會有一定的用處,如果前三項不如對手的話,對手即使是一個本科,他的提拔也會比你占優勢。

5、如果考上研究生,如何将學曆優勢最大化?

将研究生學曆最大化,在考研的時候就要争取考985名校,如果考雙非研究生,則上文提到的定向選調生就不能報考,考部委學曆也不占優勢。

既然學曆是敲門磚,那麼在你從學校走向社會的第1個環節就要把這個敲門磚的優勢最大化。

盡量報考國省考要求研究生的崗位

比如說省考裡的省廳,國考裡的部委,選調生的話盡量報考定向選調生,事業編的話走人才引進。因為這些單位級别比較高,發展前景比較好,是不同于基層崗位的。

如果和本科生考的崗位一樣的話,那麼考進去的話,尤其是你考的地方研究生也比較多,大家都是一視同仁的,并不會對研究生有什麼特别的照顧。

但是如果單位級别比較低,連四級主任科員都享受不到,隻能在工資待遇是副科級,職務定科員,這點就比較坑了。

6、看完這些我仍然糾結是否考研?

那建議你先讀研再說,畢竟讀完研還可以考公。但公務員辭職讀研就比較麻煩,而且未滿基層服務期限,按照規定是不能辭職的,即使辭職也會限制考公,所以這點一定要想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