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米其林,老司機并不陌生。
這家誕生于1889年的法國輪胎制造公司,是輪胎界的“老大哥”了。
米其林公司logo
就在去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米其林又榮獲了兩項技術類大獎——“年度輪胎制造商獎”與“輪胎技術創新獎”。
圖為米其林發表線上獲獎感言
至于這位一層一層纏滿輪胎的小可愛,就是米其林的靈魂代言人物——“必比登”(Bibendum)先生。
然而,吃貨界的朋友們滿臉問号:米其林??不是餐廳指南嗎??
一切還要從一百多年前說起。
1900年,第5屆世界博覽會在巴黎舉辦。
在工業革命最興盛的幾十年,萬博會猶如璀璨的萬花筒,一屆屆地刷新了人類文明。柯達相機系列、白熾燈、電話甚至冰激淩……都是曆屆世博會的出圈産品。
日本導演大友克洋監督的《蒸汽男孩》(2004),便是以英國世界博覽會為背景
那個年代,火車與汽車是歐洲新興的交通工具,相對發達的法國也隻有3000輛左右汽車。已經成立公司、靠賣輪胎為生的米其林兄弟,需要絞盡腦汁地提升輪胎的銷量。
于是,兄弟倆上演了一出腦内劇場——
如何賣出更多的輪胎?汽車使用頻率越高,輪胎的受損幾率越大。
……那就做一份囊括加油站信息、美食信息與旅行信息的出行指南吧!
沒錯,那屆世博會的出圈産品,除了舉世聞名的埃菲爾鐵塔,還有一本紅色的《米其林指南》(The Michelin Guide)。
世界上最早的《米其林指南》(1900),囊括了需要開車到達的加油站、餐館、旅館、維修廠等信息
萬萬沒想到,世界上權威的美食評價體系,它的誕生竟然是一個“窮兇極惡”的資本主義“套路”。
由于熱衷美食的吃貨太多,1926年,《米其林指南》首次出現了用星級評價餐廳的做法,根據食材、廚師技藝水平與食材的融合、廚師的創新水平、是否物有所值與烹饪水準五條準則進行評級,将餐廳劃分為一星、二星及三星。這就是“米其林星級餐廳”的由來。
為了美食,請多磨損你的輪胎
除了星級餐廳,米其林還推出了另外兩個平行的評級标準——“米其林餐盤”(Michelin the Plate)與“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前者是極具摘星可能性的潛力餐廳,後者則是與時俱進推出的平民化餐廳或者小吃。
圖出自知乎@米其林指南
世界這麼大,有哪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價體系?
文學界有諾貝爾文學獎,能相對公平地選出不同語種的優秀作品。
數學界有四年頒發一次的菲爾茲獎,用以獎勵為人類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數學家。(敲黑闆,諾貝爾數學獎什麼的是不存在的 :)
經曆了百餘年的輪胎磨損歲月沉澱,紅色《米其林手冊》成為了全球餐廳的評級标準。
每年有12次,神秘到連彼此都不知的米其林美食密探們地潛入各個餐廳,根據餐廳食材、酒、環境與服務評選出他們認可的等級,而每個餐廳都有可能被不同的密探重複選中。
日劇《東京大飯店》中權威美食雜志主編琳達,她的評價能掌控餐廳的“生死”
這就意味着,星級餐廳不僅會為主廚帶來至高美譽,也會使餐廳成為行業内頗有聲望的佼佼者。
2020年英國新晉三星米其林餐廳The Lecture Room & Library at Sketch
《東京大飯店》中,懷着職業廚師夢想的50歲廚師早見倫子泯然于衆人,卻依然沒有放棄将三星作為終身奮鬥目标的初心。
但必須要承認,人有自己能力的天花闆。
脫離日劇濾鏡,現實世界中的摘星過程隻會更殘酷,一輩子與米其林無緣的餐廳不乏其數。
然而,那些榜上有名的餐廳也不是高枕無憂,它們或許面臨着更加焦慮的處境。
有句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康康這雙留下歲月痕迹的手,主廚沒那麼好當
按照米其林規則,如果密探在某一次秘密到訪後,發現該摘星餐廳沒有到達原來的标準,那麼餐廳就會被降級。
為此還發生過“史上最冤降級”這種哭笑不得的情況。法國名廚Marc Veyrat将米其林告上法庭,原因是密探誤以為他用英國芝士代替法國奶酪,從而使餐廳從三星降到二級。
La Maison des Bois官網上的料理展示
費勁辛苦得到星星的餐廳,如果發生降級,就會造成口碑與經濟效益的失格,也容易讓主廚失去信心。
2003年2月24日,另一位法國名廚Bernard Loiseau前往自己的餐廳,指導廚師完成了自己研發的新菜,回到家讓兒子去花園玩耍,自己則上了二樓,用一把來福槍結束了52年的人生。
拼盡全力做出了最好的成績,已沒有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了,做料理變成了讓自己痛苦的事。懷着害怕掉星的煎熬心情,加之為了創造米其林标準的裝修環境而負債累累,Bernard終于撐不住了。
而不是每個強者都能承受得住跌落的恐懼。
Bernard Loiseau生前與他的夥伴們
這些年來,質疑米其林權威性的聲音愈演愈烈,一些主廚用花式操作喊話米其林:莫挨老子,不吃這套。
霸居米其林最高等級20年的名廚Sebastien Bras就退回了那三顆星星。
“那些給我米其林星星的人,其實對我一無所知。”
韓國主廚Eo Yun-gwon更剛,怒而将米其林告上法庭,原因竟是米其林強行給了他的餐廳星星……
你不想要的東西,是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主廚與主廚的煩惱還真是不盡相同啊。
位于首爾的Ristorante Eo餐廳
被質疑的背後,折射出米其林面臨的一個尴尬現實:鼓勵創意的評級系統,也會成為扼殺創意的元兇。
評級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會促使主廚鑽研出更精緻的料理,但也會讓人失去當初做料理的快樂。
就像作家一生中最成熟的作品,不一定是他私人經驗中最喜愛的那部。
或者為了評獎,朝着榮譽需要的方向去處理自己的作品,迎合了獎項,失去了自己。
你以為的終點,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不過,米其林最大的危機,可能是源自美食文化上的“水土不服”。
發轫于法國本土、堅守繁複漂亮的法餐文化的米其林,本質上屬于西方飲食的話語體系。
從歐洲走向世界,如何建立一套令人信服的“外來者标準”?
這種文化争議,在米其林進入中國時尤其明顯。
知乎高亮回答道出不少網友心聲,順帶cue了一下諾獎日常參賽選手村上春樹老師
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而粵菜素有“食在廣州,廚出鳳城”的美譽。許多廣州人并不服外來者米其林對本土美食的“妄加指點”。
自信與從容的廣州底子
米其林進入北京,則遭遇了更大的争議。
在去年年底發布的《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中,豆汁、爆肚、鹵煮等老北京小吃跻身“必比登推介”榜單。
Excuse me??豆汁??
非戰鬥人員請撤離
恕史小姐直言,不否認有一部分愛吃豆汁的朋友,但事實上,豆汁很難被自己人pick進推薦的美食清單中。
米其林的做法,更像是一種對當地文化的簡單想象,充滿了文化獵奇的粗暴心态。
那麼,作為全球餐廳評級标準的米其林,是否還有參考的意義?
換言之,這個時代還需要米其林嗎?
史小姐姐在北京唯一一家三星餐廳“新榮記”中,發現了可以回應上述困惑的答案。
新榮記菜品
新榮記是地道的江浙菜。看到菜單上熟悉的砂鍋魚頭、三門青蟹、白水洋豆腐、紅糖麻糍等家鄉菜——
三門青蟹
紅糖麻糍
棉同炖水潺
還有配合法餐提供的法國紅酒凍鵝肝——
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情:無論星星令多少主廚秃頭,其出發點還是源于對食物的尊重,對努力奮鬥的料理人的肯定。
尊重自身概念并為之付出心血的料理,一定會被人看到。
演變的創意美學,還能帶人回到對食物最初的那份感動。
米其林史上最快摘到三顆星的餐廳HAJIME,主廚米田肇抱着“要帶給客人世界頂級感動”的心态,僅耗時一年零五個月,就完成了許多人畢生的心願。
他的世界觀令人敬佩。
“我們的命運在于尋求生存這個世界上的渴望。”
“感謝生活、愛情、欲望、印象和祈願,感受自然和人類的冒險精神,我們如此烹饪,才能将其作為未來的禮物。”
HAJIME官網的介紹
擁有靈魂的料理,值得毫無保留的贊賞。
即便掉星也從不氣餒的HAJIME
對料理的專注與細膩,還有用料理傳遞世界觀的意志力,使日本餐廳得到了11家三星、48家二星與167家一星的榮譽,日本蟬聯世界上擁有最多星星的國家。(2020年數據)
米其林指南2020東京》Slogan:“更享受、更心動、更美味的一冊。“
同時,史小姐姐認為,樸素又認真的料理精神,是高于米其林評級的。
今年的指南,不見日本王牌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 すきやばし次郎)的影子,并不是因為它不行了,而是做了一輩子料理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因為不再接受大衆預約,違背了米其林的開放初衷而被“除名”。
《和食雙神:最後的約定》(食ふたりの神樣最後の約束)(2017)
但是小野二郎的段位已經不在此了,他不再需要用榮譽證明畢生的練習是值得的。
花一輩子時間做好一件事的态度,就令多少人望其項背。
《壽司之神》(Jiro Dreams of Sushi)(2011)
美食家蔡瀾老先生品嘗一星餐廳Ristorante Strada Facendo後,他說——
“人一生中感到幸福的次數是很有限的,今天在這裡,讓我感受到了幸福。”
圖來自知乎網友@張嘉威
用以評級的米其林,打破心中偏見的米其林……無論怎麼定義“米其林”,料理的本質是“人”。
能帶給人們幸福的料理,便是堅守樸素技藝的料理人,最柔軟與成熟的作品。
— END —
-
監制:餓發
撰寫:赤西醬
插畫&版式設計:赤西醬、007
轉載請完整複制并保留文末二維碼
合作請加minitorybab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