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風扇轉動時的嗡嗡聲、吹風機和吸塵器工作時的聲音、豆漿機打碎豆子的聲音以及耳機裡的音樂等屬不屬于噪聲?這些小家電的噪聲到底有多大?對我們的生活又有多少影響?4月28日,在國際噪聲關注日當天,中科院聲學所、國家衛建委的相關專家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測試
咖啡機、除塵器、吹風機噪音有多高
在實驗現場,中科院聲學所噪聲與振動重點實驗室的隋富生研究員給大家展示了一個藍色的聲級計,它是用來測量聲音強度大小的,度量單位是分貝。實驗中總共測試了4款普通的小家電産品,分别為咖啡機、料理機、除塵器和吹風機。
咖啡機裡倒入了一些咖啡豆,啟動後咖啡機立刻快速運作起來。聲級計上面的數值也在不斷變化,當摁下中間的圓形按鈕後,聲級計開始進入10秒倒計時。最終聲級計給出了10秒之内咖啡機的噪聲平均值為66.5分貝。
白色的料理機裡裝進了一些豆子和水,當料理機加熱的時候,發出了燒水一樣的聲音。隋富生評價稱,這個聲音還比較溫和。随着水溫的升高,聲音也開始發生變化。因為料理機工作需要較長的時間,在等待的過程中,接着進行了吹風機的測試。
被測試的這款吹風機隻有兩檔。當吹風機調到了最低檔時,聲級計顯示它的噪聲值在65分貝到68分貝之間,與咖啡機運作時産生的噪聲大小相近,較為輕柔。而當檔位調至最高時,可以明顯感受到聲音非常大,記者在現場感受到耳朵已經有較為明顯的不舒适感。這時,隋富生手中的聲級計顯示,它的噪聲值在75分貝-83分貝之間,兩檔相差了十幾分貝。
而放在桌子上的紅白色除塵器插上了電源後,一下子跳躍起來、還翻了兩三個跟頭。工作人員趕緊抓住除塵器的把手,重新開啟除塵器吸桌子上的黑碎屑。與前面最高檔吹風機發出的聲音一樣,除塵器工作時候産生的噪聲,同樣讓人感到非常不适。
隋富生手中的聲級計結果也顯示,除塵器的噪聲值在82分貝-86分貝間浮動,比吹風機的噪聲值還高。
就在除塵器測試結束後,緊接着料理機也發出了工作結束提示聲。一直站在一旁的隋富生用聲級計迅速捕捉了它的噪聲值,顯示在75分貝-80分貝。
解惑
日常小家電發出的聲音會不會影響聽力?
根據現場的測試情況,四種小家電按照噪聲水平從高到低的方式排列,分别是除塵器、吹風機、料理機和咖啡機。但是,這些小家電産品的噪聲普遍都比說話的聲音高,隋富生介紹,“我們日常說話的聲音是60分貝左右,可見小家電産品的噪聲會對我們的生活産生一定影響。”
可能有人會産生疑惑,料理機發出的刺耳聲,也算噪聲嗎?該如何定義噪聲?對此,隋富生解釋,“我們不需要的聲音就叫噪聲。”目前行業内較為認可的噪聲定義标準,就是看大家是否需要。當我們在音樂廳聽音樂時,音樂不是噪聲。但是,我們在休息的時候,樓上彈琴聲也許就是噪聲了。
不過,隋富生表示,小家電産品大部分持續時間較短,相較于工業方面産生的噪聲,它們總體上對聽力的影響可能不是那麼大。
作為環境污染四大危害的水、氣、聲、渣之一,噪音對我們生活産生了不少不良影響。
國家衛健委職業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教授王建新表示,曾經電冰箱和空調的聲音都非常大,不過國内的家庭噪音在一些相對大的品牌家電方面已經有很大的改進。而洗衣機是低頻噪聲,相對來說噪聲小一些。
但是日常使用的小家電豆漿機的噪音問題确實存在,它的噪音大約在75分貝,豆漿機屬于高頻噪聲,尤其打幹豆的時候聲音非常大,而且頻率特别窄。
危害
聽力損失産生後是不可逆的
不過王教授也指出,打豆漿一般二三十分鐘就可以了,可能不會長時間存在噪聲,但是這個噪聲卻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轉速高了,聲音肯定就大。而且生産家電的廠家也開始注意減少噪音,産品裡都會有國家要求的噪音分貝數的标識。
但是随着信息化發展,手機和耳麥的過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會加速聽力損失,王建新提到,一些外企公司為了少出差,傾向于用電話辦公,“我曾接觸過一個案例,有位外企員工因工作原因長期左手接電話右手執筆寫字,經過聽力測試,發現她的聽力有所下降。”
王建新認為,聽力損失其實是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的,其中越來越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人使用耳機等造成的娛樂噪聲。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上下班都喜歡戴着耳機。“戴上耳機,外耳道聲音可以達到85分貝左右。而根據國家相關要求噪聲不得超過85分貝,而超過85分貝就需要治理了。”所以,長期使用耳機、随身聽會對聽力産生不良影響。尤其是在噪聲高達七八十分貝的地鐵上,有人為了聽清聲音,會把聲音放得非常大。
王建新強調,雖然噪聲損害從理論上講隻是損傷了聽力,但是也會間接影響心血管健康有影響,因為環境噪聲會讓人們煩躁,幹擾休息和睡眠,所以心血管疾病會加重。
而且因噪音造成的聽力損失是不可逆的,她建議盡量控制聽耳麥的時間。“有人晚上睡覺還戴着耳機,自己睡着後耳機裡卻還在播放。長此以往會産生明顯的影響。建議這些人将來要改掉這些習慣,把音量調小點,調到舒适程度,不要調得非常大。”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國家也在積極研發降噪耳機,也已經有了很好的産品。如運動或乘地鐵時環境噪聲非常大,就可以使用降噪耳機。
她認為,聽力保護要跟保護視力一樣從娃娃抓起,因為将來特殊作業不光有視力要求,還有聽力要求。比如,飛行員、軍人要求良好的聽力,包括公務員現在也在查聽力。
此外,王建新補充稱,随着年齡增長,即使不受其他因素影響,聽力水平也會下降。“老年聾是一種正常生物現象,如果不接觸噪聲,可能70歲才發生老年聾,但長期暴露在噪聲中,可能會加速。年輕人現在可能覺不到痛苦,但等老了以後會痛苦。”
預防
減少噪音接觸 掌握60原則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玉和教授表示,“噪聲分為心理聲學噪聲、社會聲學噪聲、物理聲學噪聲,比如你在學習,外面卻放着音樂,對于你而言肯定是噪聲,但這其實是一種心理聲學噪聲,而從物理學上來講,卻不屬于噪聲。”劉玉和解釋,物理學上的噪聲是雜亂的、持續的、無規律的聲信号,一般來講,高于85分貝的聲音就是噪音,因為它會對聽覺系統産生損害。就像裝修時電鑽的聲音、汽車轟鳴聲、飛機起飛的聲音,都會對聽覺系統産生損害。
而在日常職業環境、生活中,因個人喜好喜歡唱卡拉OK,戴耳機聽音樂時聲音很大,這些也是噪聲。
聽力損失年輕化的趨勢的确是存在的,很多青少年、年輕人喜歡戴耳機聽音樂,尤其是在噪音環境下為了聽清聲音會提高音量,或者喜歡擊打樂器、搖滾等的人群也容易産生聽力損失。
而因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的症狀表現為聽力下降、耳聾,“很多人可能最開始不是聽力下降,而是會出現耳鳴,就是自己覺得耳朵響;也有一部分人因急性損傷或長時間的損傷會耳痛,有悶堵感,聽不清别人說話,嚴重的也有眩暈、頭暈的情況。”他介紹,在臨床上接診的耳鳴患者确實不少見,其中就包括因噪聲引起的。
“除了職業噪聲,生活娛樂噪聲越來越多,與過去相比,這種噪聲性聽力損失的患者明顯增多。”劉玉和提醒,有不适感時,就應該及時就醫,不能認為暫時沒事就放松警惕,因為損害已經形成,多數情況下是不可逆的,若拖延治療可能會導緻無法恢複。
他介紹,短暫的聽力損失可以及時用點藥物,也許還能恢複;對于急性損傷或者在急性期,現在比較有效的治療辦法是藥物治療,但也不保證能治愈,隻是能恢複一部分,而且一旦轉成慢性效果就不好了。從總體情況來看,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屬于永久性聽力損失,治療效果往往都不是很好,治療效果往往都不是很好,這種永久性聽力損失就需要佩戴助聽器或者人工耳蝸。
對于預防措施,劉玉和強調,要掌握60原則:接觸的聲音盡量控制在60分貝,最高不要超過80分貝;戴耳機的時間達60分鐘就要休息,不要長時間佩戴;聲音控制在設備最大音量的60%,如果在嘈雜的環境下這個音量聽不清,就不要再聽了,否則就會産生新的噪音了。
在平時的用耳衛生方面,可以做一些聽力保健預防中耳炎,減少噪聲特别是娛樂噪聲的接觸。
日常生活中接觸使用的小家電産生的白噪聲,強度不是很大,沒有超過85分貝,一般不會對聽覺系統産生比較明顯的損害。
數據
聽力損失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據北京聽力協會介紹,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是逐漸發生、毫無感覺的。短時間暴露在強烈噪聲環境下,可能會引起耳鳴、聽覺困難等短期聽覺器官敏感性下降的現象。離開這種噪音環境後數小時/數天後即可恢複。但如果反複暴露,這種暫時性的聽力下降會變成永久性聽阈位移,也就是産生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根據我國生态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可以看到,在所有噪聲類型中,建築施工噪聲投訴比重最大,占比43%;工業噪聲投訴占比30.1%;社會生活和娛樂噪聲投訴占比15.6%;交通噪聲投訴占比3.8%。
暴露在巨大的聲音中,不僅會使兒童和成人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而且還會導緻其他噪音引起的健康問題,如失眠和心血管疾病。
通常情況下,每周在超過80分貝的聲音強度下超過40小時,就會破壞内耳聽覺毛細胞,從而導緻聽力損失。聲音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聽力損失的風險越大。
該協會介紹,有數據表明,在15分鐘100分貝的個人音頻設備的音樂中,可以與工人每天八小時接受到的85分貝的聲音的風險等同。世衛估計,超過50%的12歲至35歲人士通過個人音頻設備聆聽音樂,其音量會對個人的聽覺構成危險。
實習生 陳銀霞 陳晨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編輯/趙加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