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做一個有本土力量的校長

做一個有本土力量的校長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05:20:06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44歲的白振,高高瘦瘦的,走路時會因為左腿無力,一瘸一拐,說話時帶着幾分方言音。

做一個有本土力量的校長(紮根鄉村的校長)1

龍溝小學校長白振。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鄉音無改,是因為白振生活的重心一直都在養育過他的村莊和培養過他的母校。

白振出生于安徽省阜陽市颍東區口孜鎮龍溝村(現屬白園村)。兒時,他因病導緻腿部殘疾,有些自卑。後來,他進村裡的龍溝小學上學,受到老師的關愛,對母校心懷感恩。20歲中專畢業,他選擇回到龍溝小學從教。之後,他從普通教師升為副校長,又于12年前開始擔任校長。

白振的妻子是阜陽市颍泉區一所中學的老師,夫妻二人工作的學校相距數十公裡。白振日常大多數時間在龍溝村,兩個孩子跟随妻子住在城區。妻子也曾希望白振能調去城區工作,給孩子更多的陪伴。但白振舍不得離開龍溝小學和他的學生們。

“我們學校大多數孩子是留守兒童。我自己也是一名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我知道學校教育對他們有多重要,我想教好他們。”白振說,“而且,這些孩子都特别天真可愛,跟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後,會很牽挂他們,舍不得離開他們。”

近日,白振向澎湃新聞講述了他與龍溝小學之間的故事。白振說,兒時母校的老師給過他很多溫暖,長大後他想把那份溫暖傳遞給更多孩子。這就是他要堅守在龍溝小學的原因。

兒時被老師溫暖,長大後回母校任教

1978年出生于龍溝村的白振,祖輩都是農民,父母不識字。5歲那年,他生了一場病,父母找農村赤腳醫生為他看病打針。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白振不能下床走路,後來多方求醫卻仍未治好,留下了左腿肌肉萎縮、肌無力的問題。

再後來,白振接受了自己左腿殘疾的事實,慢慢習慣了一瘸一拐地走路。

盡管如此,身體上的這種變化讓白振感到有些自卑,并給他的生活平添了許多艱辛。

白振家所在的行政村由衆多分散的自然村所構成,當時龍溝小學離他家很遠。他至今記得,上小學後,他每天要走半個多小時的路,趕在早上6點前到校上早讀。由于腿腳不便,他往往要比其他同學起得更早,才能準時到校。

“農村謀生機會本來就少,我的腿又有毛病,我從很小就懂得,要想長大了能自力更生,就要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在白振的記憶中,他每天會按時去上學,風雨無阻。

冬日的早晨,天還沒有亮,白振就要踏上狹窄的鄉村小路去上學。令白振感到溫暖的是,在去上學的路上,他常常能碰到一位與他同村、在龍溝小學任教的女老師。

“老師本來應該能走得比較快的,但她走得很慢,似乎有意在等着我、跟我作伴同行。”白振記得,放學回家的路上,他也時常能碰上這位女老師,一起慢慢走回家。

雖然白振至今不曾去問那位老師當時是不是有意在等着他一起走,但他相信那麼多次的相伴同行并非偶然,是老師對他的一種關愛。漫漫上學路,因為有老師的陪伴,當時年幼膽小且自卑的白振心裡不再害怕,很有安全感。

在學校,老師們也常常鼓勵白振要好好學習,不要太在意腿上的問題。“幼小時,老師對孩子的關愛和鼓勵特别重要,這也是我對母校懷有深情的原因。”白振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995年,白振如願考上了阜陽市一所中專學校。1998年中專畢業時,白振有機會留在城裡的學校從教,但他毫不猶豫地回到了母校龍溝小學。

“我對母校很有感情,當時很多曾教過我的老師還沒有退休,我覺得能回母校當老師很好。”在白振的印象中,當時父母也很為兒子能回村裡的小學當老師感到高興。

每學期都要對全校所有學生進行一次家訪

就這樣,白振從學生變成老師,再次走進龍溝小學。剛開始他主要教語文,後來一直教數學,并兼任一些其他課程的老師。因為工作表現突出,2009年,白振當上了龍溝小學副校長,次年開始擔任校長。

做一個有本土力量的校長(紮根鄉村的校長)2

龍溝小學的孩子在下象棋。

龍溝小學地處當地三鎮交界之地,地理位置較偏,學校隻有小學一至五年級。白振上學時,龍溝小學每個年級有四五十名學生;如今很多農村孩子随外出務工的父母進城上學了,一個班隻有約20個孩子。目前,全校共有10名老師,110餘名學生,且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

因為小時候貧窮過、自卑過,也因為知道老師的關愛對年幼的學生有多重要,所以白振一直在努力像他的老師一樣去關心、教育這群農村孩子,希望把他們培養得陽光自信、不卑不亢。

從任普通教師到當校長,24年的從教生涯裡,白振一直很重視家訪。

“我們學校留守兒童多,很多孩子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孩子的爺爺奶奶一般沒什麼文化,父母在外忙,有時甚至沒空接老師的電話。”白振說。

做一個有本土力量的校長(紮根鄉村的校長)3

家訪過程中,白振在跟學生交流。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他每學期都要帶着老師們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對全校所有學生進行一次家訪。遇到家庭情況特殊的學生,白振一年要去家訪多次。

白振曾經發現班裡有一名學生,學習沒動力、不寫作業,有時早上餓着肚子到學校上課。他多次找學生交流并進行家訪後得知,這名學生的媽媽患有疾病,爸爸在外務工早出晚歸,有時甚至顧不上給他做早餐。還有時,他的筆和作業本用完了,家裡也沒人及時給他買。

“他本來并不是一個不求上進的孩子,是特殊的家庭環境讓他變得自卑,甚至自暴自棄。”這是白振多次家訪後得出的一個結論。

于是,白振一方面去做學生爸爸的工作,讓他再忙也要給孩子做早餐;一面耐心開導學生、輔導學生學習,并跟學生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曆、兒時夢想,引導學生在逆境中去努力實現夢想。為了保護這名學生的自尊心,白振總借着獎勵他學習進步的名義,多給他一些筆和作業本。

“這個孩子其實很有理想抱負,後來還考入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學,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了。”白振欣慰地說。

在一年年、一次次家訪做下來之後,白振意識到,相比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這些留守鄉村的孩子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如何去做人做事。

日常,白振的辦公桌上會放着一本“留守兒童”檔案,上面記着留守兒童學生的姓名、性别、年齡、住址、平時表現、家庭情況等。有空時,他就會翻一翻、完善一下記錄,以便給予學生們更有針對性的關愛和幫助。

不曾想過離開,一心想把學校辦得更好

白振的妻子也是老師,在阜陽市颍泉區一所中學任教。日常上班,夫妻二人相距幾十公裡,因此他們的兩個孩子随妻子一起在城區生活,白振則多數時間都守在龍溝小學。

這樣的日子久了,妻子對白振的“不顧家”有些怨言。想到白振專業水平不錯,妻子曾經希望他能調到城裡,多給自己的孩子一些陪伴。但白振舍不得離開龍溝小學,答應妻子會在工作之餘盡量多去城裡陪陪孩子。妻子無奈接受了現狀。

“畢竟她自己也是老師,如果站到我的角度想一想的話,她其實是能理解我的。”白振笑道,農村的孩子都很樸實,也很天真可愛,隻要是自己帶過一兩年的孩子,就會很牽挂他們,放心不下。他覺得這裡的孩子需要他,他也離不開這裡的孩子,他從沒有想過要離開龍溝小學。

為了讓這裡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白振傾注了很多心血。

白振上小學時,龍溝小學的教學樓建在村莊邊緣,有些孩子上學很遠。因此,當龍溝小學在2009年迎來新建校舍的機會時,白振就和幾位老師盤算着,要把學校建到村莊中心,讓村裡的孩子上學都方便。

“我們拿着設計圖紙一遍一遍地看朝向、測光照,尋找最合适的位置。校址位置确定好以後,征地成了最大難題。”白振說,雖然政府部門會給被征地的農民補貼,但農民對土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願意讓出自己的地來建學校。

“為了讓學校順利開工建設,我想将自家的地拿出來與别人置換(我家的地不在新校址範圍内),但父母也不同意,還說我一點也不為家庭考慮。”白振回憶,他隻好先去說服哥哥姐姐,再讓哥哥姐姐們幫忙去做父母的工作。父母拗不過白振,又見他工作确實有難處,最終第一個在征地協議上簽了字。其他村民見狀很受觸動,陸續也都跟着簽了字,龍溝小學新校得以順利開建。

新校建成後,已升任校長的白振還帶領老師們開辟了一塊空地,供各個年級開展勞動教育。

“雖然我們是農村學校,但現在很多孩子在家也沒幹過農活。我們上勞動課時,就帶着學生們在這塊地上種各種應季的瓜果蔬菜,學生們都樂在其中。”白振介紹,這個季節,地裡還有辣椒、小白菜,剛種下不久的大蒜也露出了新芽。

得益于國家對鄉村教育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6年龍溝小學建起了一棟四層的教學樓。這是龍溝小學首次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樓——白振讀小學時,學校教室是一層高的磚木結構的房子,2009年修建的也仍是一層高的教室。2021年,龍溝小學迎來了兩名年輕的特崗教師,并且所有年級的教室還實現了智慧課堂全覆蓋。

“在年輕老師的幫助和帶動下,中老年教師也學會通過智慧課堂給學生們上課了。”白振說,這樣一來,學生們有機會借助智慧課堂聽名師講課,音樂、美術等課程也都有了更多更好的資源。

做一個有本土力量的校長(紮根鄉村的校長)4

白振在給學生上課。

身為校長的白振,現在還是四年級的數學兼美術老師。“我沒有專門學過美術,隻能帶學生畫一些簡筆畫。現在有了智慧課堂,能借助線上資源來豐富孩子們的美術課程内容了。”白振說道。

看着學校各方面條件越來越好,白振格外高興。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對龍溝小學、對這裡孩子們的未來充滿信心,他會一直堅守在龍溝小學,看學校變得越來越好。

做一個有本土力量的校長(紮根鄉村的校長)5

海報設計:祝碧晨

本期編輯 周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