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業文化的定義
①企業文化的理論起源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美國企業在同日本企業的競争中連連敗北。面對嚴峻的形勢和挑戰,美國管理學者開始着手對美日兩國的典型企業進行對比研究,希望探究其中的奧秘。
經過對兩國企業的比較研究,學者發現:美日兩國企業之間的差距不在技術、設備、資本等“硬”的方面,而在于日本企業不但重視“硬”的方面,更注重“軟”的方面,注重企業中的文化因素。
1982 年 7 月,美國泰倫斯·狄爾和愛倫·肯尼迪合著的《企業文化》一書面世, 标志着企業文化這一新的管理理論誕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模式也被引入中國,結合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中國的企業文化實踐和研究,也日趨豐富和普遍。
②“總和型”定義與“假設型”定義
一種新的概念或理論在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的現象,企業文化也不例外。由于“文化”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一樣,企業文化也沒有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我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書籍或資料采用的是“總和型”的定義,也就是企業文化是各種要素的總和,這個和“文化是精神财富與物質财富總和”的定義是類似的,比如: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為組織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的,并用來教育新成員的價值理念、行為規範和思維模式的總和。
當然,不同的描述中“總和”所包含的要素不同,有的還包括:經營準則、管理理念、經營方針、企業作風、企業精神、道德規範、發展目标等的描述。
如果你吐槽文化的“總和型”定義,我相信你也會吐槽企業文化的“總和型”定義。
當然,有的人索性直接借鑒被譽為“企業文化之父”——沙因的“假設型”定義,完整的描述如下:
企業文化是一個群體在解決其外部适應和内部整合問題過程中習得的一系列共享深層假設的集合,它們在群體中運行良好、有效,因此被群體傳授給他們的新成員,并作為其解決類似問題時感知、思考和情感體驗的正确方式。
我認為這個定義還是非常有亮點的,比如強調企業文化是企業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的,且運行良好、有效。但我始終認為用“假設”二字來形容企業文化,還是讓人雲裡霧裡摸不着頭腦,真是應了那句話:學問之美,在于使人一頭霧水。
③理解企業文化應直達概念本質
如果不能準确地理解企業文化,我們對企業文化工作地認識和态度就會走入誤區。
比如,很多人認為,隻有在企業發展勢頭較好的情況下,才會心血來潮去建設一下文化,提升一下團隊的人文氣息。但當其面臨困境的時候,所有人想的都是如何生存下去,哪有閑心和功夫搞什麼文化建設?甚至還有人會認為,在這個時候談文化,不是腦子有病嘛!
也就是說,很多人把企業文化理解為類似“詩詞歌賦”這種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東西,而不是“柴米油鹽”這種生活的必需品。
企業文化實際上就是人類文化中的“亞文化”或“次文化”。如果理解不了企業文化,我們就要回歸文化本身的内涵。
獨立學者王東嶽先生有一段論述非常經典:到底什麼是文化?我們一提起文化,首先想到的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這就像是我們指着海面上泛起的浪花說這就是大海一樣,其實浪花不過是大海的最表層,而在下面可以深達一萬米、沒有任何浪花的那個黑暗的、深不見底的地方,才是海洋的主體。文化的本質是人類面對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所産生的謀生行為及意識體系。也就是說,文化并不是高于生存的東西,它就是生存本身。
王東嶽先生的理解可以說直達文化的本質。那麼,同理,我們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也要直達其概念本質: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生存之道,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底層邏輯和最高綱領。
前面的文章我們已經論述了文化即“活法”,那麼,企業文化也就是企業“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的“活法”。
有了這樣的認識,就不會再把企業文化誤解為花裡胡哨的東西了,而是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的重要工作。
那麼,文化可以用“活法”二字來精準而要簡要的描述,企業文化是否也可以找到合适的詞語來描述呢?
有的,也還是那位日本企業家的熱銷書籍名稱——“幹法”,細化的描述就是企業完成工作的方式。
2.企業文化的結構
我們先來看看文化的結構。
傅佩榮教授在文章中寫道:“我們常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并對此覺得欣慰與自豪。但是談到這個文化帶給我們什麼,恐怕就不易說清楚了。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禮物,禮物太多太雜,就需要一番分辨撿擇的功夫了。”
所以,為了更好的認識、學習并傳承文化,我們一般從文化分層角度來理解文化的構成。文化的結構主要有三層和四層兩種分法。三層即觀念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器物文化層。四層即心态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物态文化層。
張岱年,方克立所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及程裕祯所著《中國文化要略(第4版)》均采用文化結構的四層說。本人布衣公子贊同并也采用這種文化分層法,詳見下表。
類比于文化的三層或四層結構體系,結合CIS導入理論,企業文化的一般也分為三層或四層結構,具體如下圖所示:
《易·系辭上》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指的是可以感知的外形。“形而上”即超過我們感知之外的那些無形的東西,是“道”,我們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東西,是“器”。故而,企業文化的四層結構可以簡稱為:道、禮、法、器。
3.企業文化的特點
毫無疑問,作為文化的亞文化部分,企業文化具備文化的基本特點,但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獨特特征,我簡單總結如下,歡迎補充,歡迎斧正。
①任何組織都有文化,企業文化無處不在
任何公司都有企業文化,不存在沒有文化的組織。企業文化伴随着公司的建立與生俱來,它起源于創業老闆,形成于創始團隊,伴随着企業的發展過程而不斷變化。
隻要有人群存在,他們的行為就構成一定的文化,隻是沒有被提煉出來而已。企業文化,貌似不可琢磨,其實在企業内部如同空氣一般無處不在。
它看似無形,卻滲透到生産、經營和管理的每個細節當中;
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
它不是行為活動,而是産生行為活動的原因;
它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反映的處世哲學;
它不是工作狀态,而是這種狀态所蘊含的對工作的感情;
它不是服務态度,而是服務态度中體現的精神境界;
總之,企業文化滲透于企業一切經營管理活動之中,員工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标準和方向。
②企業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企業文化像一隻無形的手,影響着組織效率、組織行為,人們能看到行為的結果卻很難捕捉改變其過程,也正由于這一特點,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管理中最無形的工具,它像水和空氣一樣,潛移默化地影響所有員工,不知不覺地靠近文化理念,接受行為規則的約束。
所以,當員工進入一家新的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學習及工作體驗,會逐漸融入新的團隊,從而具有共同的文化屬性,産生了與團隊要求相一緻的态度與行為。正如《荀子》中說:“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③企業文化是内隐的,往往疏于管理
企業文化是隐藏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背後的企業基因,看不見、摸不着但卻可以被明确感知,隻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幾乎企業所有的外顯行為,均是由其背後的企業文化所決定。
對于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它的文化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在經營與管理的過程中“自然生長”出來的。正是由于這種看似“與生俱來”的成因,往往導緻企業對于文化疏于管理,任其“野蠻生長、自由發展”。所以,企業文化中也常常會摻雜着對企業發展不利的因素,或滞後于企業的發展狀況,這正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必要性所在。
④企業文化是獨特的,難以模仿的
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曆史,這些曆史凝結了公司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而所有的一切共同構成了企業文化的基礎,因此,不同企業的文化一定也是不同的,本身并沒有對錯、好壞之分。
企業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企業獨特的曆史環境、文化傳統、領導人、管理方式、産品和服務,決定了企業面對的問題是千差萬别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企業文化必然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難以模仿的。
每個優秀的企業長期卓越的根本原因,是它們創造和發展了一套獨特的文化品質。企業内部的員工對自己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視為當然,隻是在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才會感到自己文化的獨特之處。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企業的文化建設可以借鑒其他企業的優秀企業文化,以豐富和完善本企業的企業文化,但是絕不能憑空捏造企業文化或照搬其他企業的企業文化。
⑤企業文化随着公司發展而不斷變化
在前面分析“企業文化建設的必要性”的話題中,我們已經得到這樣的結論:在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文化需要不斷叠代,如同軟件系統需要持續升級一樣,否則,不但對企業的發展起不到促進作用,相反可能會成為阻礙。因此,在企業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塑造企業文化成為解決企業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如何判斷企業文化是否需要更新?沙因的觀點是:人們在判斷什麼是“合适”的文化時,往往依據的是實用主義的标準,即合适的文化能夠幫助企業在成功完成首要任務的同時處理好内部關系。正如企業的内外部環境條件會不斷變化一樣,特定文化假設的有效性或合适性也會發生變化。
所以,随着企業生存環境的變化,企業文化也需要不斷變化,尤其是外部環境急劇變化,企業遇到各種困難的時期,企業的内部環境、氛圍與外部環境要迅速保持同步,來快速适應變化、滿足市場要求。正因為有了這些轉變,企業才能持續發展而不被淘汰。
比如:阿裡随着外部商業環境的變化,結合自身業務發展的特征,數次更叠企業價值觀,從初創期的“獨孤九劍”,到全面發展期的“六脈神劍”及至2019年進階版的新“六脈神劍”。
本期參考資料:
1.《企業文化生存與變革指南》沙因
2.《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張岱年,方克立
3.《中國文化要略(第4版)》,程裕祯
4.《王東嶽的中西哲學啟蒙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