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在公司中表現得離群索居,不僅不參與同事們組織的活動,并且與同事們的關系隻能用平淡來形容。
你覺得這種人,有可能獲得升職嗎?或者說你覺得這種人,在公司中會有發展前途嗎?我相信許多人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但就是有這麼一個人,他在公司中既不結交同事,也不參與聚會,卻在短短5年的時間中,走向了公司的高層管理位置。
是能力出色?亦或是運氣使然?答案并非如此,他和我說道:“大部分人對升職的邏輯是錯誤的”。
他的想法與經曆,或許可以為我們帶來另一種角度的思考,也可以解開許多人未能獲得升職的謎底與答案。
答案,從不擺在明面上。
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他的故事:
一個人升職所依靠的是什麼?有人将能力、人際關系、把握機遇作為答案,但這些答案,是擺在明面上的,是别人所希望你相信的答案。
我,在短短5年的時間中,步入了高層管理的行列,所依托的,并非是所謂的能力、人際關系與機遇。
我認為,所謂的能力、人際關系與機遇,不過是升職的前置條件,但卻不是決定升職與否的真正原因。
曾經的我,也是在懵懂中走過這一段道路,而如今回想起來,卻品出了我真正能得以快速升職的原因。
這個原因,或許許多人,都沒有思考過。
任何問題,在社會中都會找到答案,但知曉答案并不意味着便會成功,相反的是,許多答案本身便是落後、虛假的。
一個人在步入社會之後,腦海中最為迫切的需求是弄清社會運作的規律,并且通過對這種規律的運用,來快速地超越他人。
在我剛剛步入社會時,我自然是充滿了幹勁,想要快速地實現自我價值,并憑借自己的能力,賺取到應有的回報。
但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他如何在一家企業錯綜複雜的迷霧背後,找出升職真正的脈絡與道路?這無疑是一件無法實現的事情。
因此,那時的我,隻能依循社會中所提供的答案,不斷的磨練自己的能力,并且積極的參與到社交之中。
可能力與社交之間,很難形成平衡,因為對能力的磨練,需要時間的投入,更需要投入精力進行思考。
社交占用着我大量的時間,雖然尚未婚配的我,理應有着許多的時間,但我的時間大多被同事之間的聚會所充斥。
“下班後的聚餐、周末的出遊、空閑時間的聊天”。
作為一個在公司中沒有任何威脅感的年輕人,很容易參與到公司各個團體之中,而那時的我,沉迷于這種“人際關系”的建立過程中,因為這很像是“大人”才會做的事。
在人際關系中沉迷的我,總是幻想,某一天我的長袖善舞被公司領導發現,從而給予我更多的重任。
但那時的我并不知道,雖然我對人際關系稱得上沉迷與狂熱,但我并不是最為擅長的那個人,我很多時候看不懂别人的眼神,品不懂空氣中的信息,因此顯得多少有些木讷。
而人際關系對我時間的占用,自然讓我的能力成長近乎停滞,領導的一次談話,終于讓我明白,我不僅沒有升職可能,甚至是正在面臨着開除。
“你每天工作幹成這樣,還有心思出去玩呢?”領導戲谑的眼神,直至今日我仍然能清晰地回想起來。
一個人如果有着較高的自我效能感,那麼他多半願意參與到社交之中,因為社交可以成為他展示自信的一種場合。
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較低,那麼他自然會回避這種社交場合,以防止自己的自尊心受挫。
曾經沉迷于社交中的我,自然是那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但被領導指責後的我,卻瞬間自卑了起來。
你可以說我是“玻璃心”,亦或者說我是“脆弱”,但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很難承受來自于領導的指責,畢竟領導此時在我的心中,既類似于家長,也類似于老師。
總之,我開始回避社交,漠視同事們的邀請,而同事們在多次的自讨沒趣過後,自然對我也置之不理。
當我停止社交之後,自然産生了深深的焦慮,因為停止社交,似乎也就喪失了晉升的可能,但好在,有了空閑時間的我,大多将時間放在閱讀各類書籍之中。
讀書,并非是我獲得晉升的關鍵原因,讀書不過是補齊了我在工作能力上的短闆,讓我追平了同事而已。
如今回想起來,真正讓領導決定将我晉升的原因,并非是我的能力,而是我與任何一名同事,都僅僅維持着平淡的關系。
這是我成為領導之後才意識到的一點,因為員工互相之間的情感,所形成的小團體,很容易成為抱團對抗領導的助力。
将小團體中的一員進行晉升,則很容易使領導的權力得以分化,醞釀出領導不願看到的結果,甚至是被下屬惡意的架空。
能力尚可,與同事關系平淡的我,順理成章地獲得了領導的青睐。
公司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如果你的上級不主動離職、不犯什麼大錯,那麼哪怕你表現得再為出色,也無法獲得晉升。
因為任何一次的崗位調整,對企業來說都是具有風險的,這種風險很容易使企業蒙受損失,因此,企業甯願員工跳槽,也不願為員工騰出一個位置。
成為領導副手的我,自然也面臨這種窘境,與同事關系平淡的我,在升職之後,便成為領導的左膀右臂,或者說是忠實的助手。
“得罪人”,可以很好形容我的工作,我有時在想,如果我和同事們關系很好,那麼我該如何抹開面子,向同事們宣讀處罰決定?
所幸,我與同事們關系并不好,自然可以冷酷無情地下達各種指令,自然也就獲得了領導的認同。
如何能再上一步?領導決定辭職的那一刻,我便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隻需要領導向老闆推薦一下我,我便可以平步青雲。
但我的領導,卻和我說:“我不會推薦你,因為我的推薦,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那時的我并不理解領導的意思,隻知道老闆在問領導誰适合接任這個位置時,領導說了句:“沒有合适的,副經理雖然能力很強,但在部門管理上與同事們相處的并不好”。
于是,老闆親自來到部門中,進行了職位上的約談,同事們早早便看我不順眼,自然有人借這個機會,對我進行攻擊。
但有趣的是,最終依然是我成為了經理,這或許是因為老闆并不希望一個衆望所歸的人掌握部門,從而導緻部門不受管控。
也可能是,老闆希望我是一個與同事相處并不好的人。
都說人際關系決定了能否升職,但就是我這麼一個人際關系并不好的人,卻在頻頻的升職,這是為何?
其實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人際關系指的并不是同級之間的關系,而是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并非是感情,而是利益。
部門領導需要一個敢于得罪人的人,于是我獲得了升職;老闆需要一個能掌控的人,于是我獲得了升職。
你看,升職與否,其實取決于上級領導需要什麼,能力不足的上級可能升職一位能力強的員工;不善交際的上級,或許會選擇一名交際能力強的員工。
但不管上級缺少什麼,又需要什麼,最為重要的是,這位員工對上級并不具備威脅,這便是人們常說的,信任。
這種信任,很多時候是單方面的,指的是,領導相信你能補足管理短闆的同時,又相信你不會威脅到自己。
而不是領導與員工之間的,基于利益交換模式的,互相信任。
人際關系、能力、眼力勁,這些虛無缥缈的詞,并無法使你獲得升職的青睐,真正能讓你獲得升職的是,你的特質,是否恰恰是領導所需要的。
一個人很難在步入一個部門時,快速地找到領導的需求,那麼對于每一個職場人來說,唯一能做的,便是理清部門中的人際脈絡,而不是沉迷于社交之中。
升職,沒有一個明确的答案,我們隻能去探尋上級的需求、公司的需求,并盡可能地表現出符合需求的特質。
如今的我,已經是公司的一名總監,如果你問我是如何跨越這一步的?我隻能說,我看清了公司老闆所希望的發展方向,并且表現出了符合方向的能力。
由此,老闆其實不是選擇了我,而是被我所吸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