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馳2月4日晚,國家體育場“鳥巢”再度燃起奧運之火,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大幕正式拉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馳
2月4日晚,國家體育場“鳥巢”再度燃起奧運之火,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大幕正式拉開。
本屆冬奧會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經過近7年的籌辦,賽事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北京已準備好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從2008年到2022年,作為奧運史上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舉辦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城市,“雙奧之城”北京将再一次擁抱世界,竭誠奉獻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
根據冬奧會和賽後可持續發展需求,技術創新助力“雙奧”場館“華麗轉身”
2021年10月28日,“鳥巢”的改造工程正式完工,承擔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開閉幕式任務,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承辦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開閉幕式的主場館。改造後,“鳥巢”的無障礙設施系統、景觀照明系統、場館擴聲系統、觀衆服務設施系統、空調和熱力系統等37個分項實現了“升級換代”。
除“鳥巢”外,2008年奧運會還給北京留下了國家體育館、國家遊泳中心、五棵松體育中心等城市新地标,它們也肩負服務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的使命。“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雙奧之城’,充分利用北京夏季奧運會遺産、善于‘借用’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是北京節儉辦奧的亮點。”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丁建明說。
北京賽區的13個競賽和非競賽場館利用了夏季奧運會的11個場館遺産,但對這些場館的利用,不是純粹的“拿來主義”,而是通過技術創新,根據冬奧會和賽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讓場館實現“華麗轉身”。
國家遊泳中心在不破壞原有泳池的基礎上,打造可拆卸、可移動的冰場,成為世界首座實現“水冰轉換”的場館,從“水立方”變身“冰立方”。五棵松體育中心成為女子冰球主要比賽場館,為兼顧賽後利用,能夠在6個小時内實現冰球、籃球兩種賽場的轉換。國家體育館完成了“硬件”和“軟件”的優化和升級,化身“冰之帆”,成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男子冰球的主比賽場。
作為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利用了北京奧運會臨時場館曲棍球場和射箭場用地。目前,“冰絲帶”全面進入賽時運行模式,“冰絲帶”總工程師、北京城建集團總工程師李久林持續關注着各項調試工作。
“冰絲帶”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結構。“修築‘鳥巢’時,我們團隊研究生産出國産Q460E高強度鋼材,解決了‘鳥巢’鋼結構材料既需超強承壓、又能多樣塑形的需求。這項技術也應用到‘冰絲帶’建築上。”李久林是位不折不扣的“雙奧”總工,在“鳥巢”修築中積累了豐富經驗。
但是,李久林團隊建設“冰絲帶”中遇到了新的技術問題:需解決索網因具備一定的柔性,易受溫度、風力等因素影響而較易變形的情況。在安全易得的進口高釩密閉索和從未在建築領域運用過、風險較大的國産高釩密閉索之間,李久林選擇了後者。為攻克這一技術,團隊同國内高釩密閉索代表性廠家共同開展技術攻關與創新,僅用3個月時間便突破技術瓶頸。
“冰絲帶”冰面面積近1.2萬平方米,國内使用氟利昂等傳統制冰材料的制冰技術早已純熟,但團隊創新出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碳排放量趨近于零,一年可節電200萬千瓦時。“‘鳥巢’采用了太陽能發電技術,我們沿用了科技節能的理念,環保制冰是我們的重要考量。”李久林告訴記者,團隊堅持場館技術國産化,“希望借奧運會這樣一個世界性的舞台,讓世界看到中國日益發展的建築技術。”
采用中國技術、中國材料的冬奧場館,成為北京冬奧鮮明的“中國特色”。随着這批場館相繼完成服務冬奧會的各項建設和改造,進入賽時運行模式,北京經過14年的沉澱,已準備好為世界展示新的奧運建築風采。
“綠色”是北京籌辦兩屆奧運會共同的辦會理念,向世界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方案”
這些天,在北京延慶,人們不時看到綠色車身的氫燃料客車在馬路上駛過。這是國家電投集團交付北京冬奧會的“氫騰”燃料電池系統氫能客車,為賽事提供交通接駁保障服務。這種氫能客車續航裡程達630公裡,能實現零下30攝氏度低溫啟動。與傳統的化石能源車相比,每行駛100公裡,可減少約7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綠色”是北京冬奧最鮮明的底色,也是北京籌辦兩屆奧運會共同的辦會理念之一。北京2008年奧運會執行了120多項節能措施,所有的比賽場館在運行時可節能50%,居住設施可節能65%,建成了60多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項目,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5.7萬噸,實現了80%雨水的收集利用、100%中水的回收……“北京2008年奧運會讓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北京2022年冬奧會提出‘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綠色’是首位,可以看出我國辦奧對生态環保一以貫之的重視。”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遺産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研究員侯琨說。
“綠色”也是新發展理念在北京冬奧會實踐中的生動體現。北京賽區使用了8座冰上比賽和訓練場館、10塊冰面,除首都體育館花樣滑冰訓練館因冰面未改造而沿用原有制冷系統外,其他7座場館9塊冰面均使用環保型制冷劑,不僅減少了傳統制冷劑對臭氧層的破壞,制冷過程中産生的大量高品質餘熱也将被回收再利用,比傳統方式效能提升30%。
北京冬奧會還将成為奧運曆史上第一屆100%使用綠色清潔電能的奧運會。建設世界首創的500千伏張北柔性直流電網,每年可向北京輸送約140億千瓦時綠色電力,供應北京市大約1/10的用電量,可直接滿足北京、延慶兩個賽區場館用電的需求。
綠色建築、生态修複工程也是北京冬奧場館建設中亮麗的名片。延慶賽區造雪、生活用水全部實現回收再利用,滑雪場選擇優先利用收集儲存的天然降水、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雪融水等作為人工造雪水源。為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對生态環境的影響,延慶賽區建築施工團隊采取工程避讓、工程減緩、工程補償等方式,将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設完工後全部原土覆蓋,并根據每棵樹受到的不同影響,定制保護方案。
“目前,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動物植物保護、生态安全等214萬平方米以及新增的2.3萬平方米生态修複工程全部完成,物種多樣性維持在較高水平。”北京市延慶區生态環境局行政審批科負責人劉金柱說。
北京冬奧會是我國承諾“力争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後,舉辦的首次國際體育盛會。“在申辦報告中,我國提出了‘北京冬奧會所産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實現中和’的鄭重承諾。”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副部長沈瑾認為,北京冬奧會将是展示中國碳排放工作成果的舞台,向世界展示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将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相結合,讓世界更好地認識新時代的中國
2月5日是北京冬奧會首個金牌日,獎牌将是本屆冬奧會留給獲獎運動員的珍貴紀念品之一。本屆冬奧會獎牌設計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杭海密切關注着冬奧賽事。他也是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獎牌的設計者,談及自己和奧運的緣分,他坦言:“曆史上從沒有一個人設計過兩屆奧運會獎牌,能夠參與北京夏季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獎牌設計,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2022年冬奧會獎牌“同心”與2008年奧運會獎牌“金鑲玉”的設計靈感,都來自中國古代同心圓玉璧。杭海在“同心”的設計中,加入了自己十幾年來對奧運文化的思考和創新。與“金鑲玉”着重于玉這一材質的直接體現相比,“同心”的設計更現代、更簡約,重在寓意表達。“圓環加圓心共五環,五環同心,既象征着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觀,也表達世界人民同心這個概念,與奧林匹克格言裡‘更團結’一詞形成呼應。”
“在形象景觀、體育展示、儀式頒獎、火炬接力等北京冬奧會的文化呈現裡,中國傳統文化和‘雙奧之城’是貫穿其中的重要元素。”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部長陳甯介紹,除了冬奧獎牌設計,火炬“飛揚”的整體外觀也與2008年奧運會火炬形态相呼應,炬身漸變的圖案從2008年的祥雲紋樣過渡到冬奧會的雪花圖案。2月2日至4日進行的火炬傳遞,在路線的選擇上也體現了“雙奧之城”的傳承。“第一站是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那是2008年奧運會的遺産,下一站冬奧公園則是2022年冬奧會的遺産。”
将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相結合,是北京籌辦兩屆奧運會一貫的文化風格。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會徽“中國印”、奧運火炬的祥雲圖案、開閉幕式都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無數中國風元素讓世界被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所震撼,而北京2022年冬奧會從吉祥物、會徽、體育圖标、獎牌到冬奧會場館,所有的設計細節也融入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這些元素更加突出“現代”審美特色,向世界展示在2008年奧運會的14年後,一個更加現代化的中國形象。
北京冬奧會将為奧林匹克留下新的靓麗文化印記,向世界展現一個更加成熟、自信、包容的國家形象。“在冬奧會舞台上,我們要讓世界更好地認識新時代的中國。”北京冬奧組委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常宇說。
近7年籌辦,冬奧會推進“雙奧之城”北京的城市發展邁上新台階
1月6日上午,北京冬奧版複興号智能動車組亮相京張高鐵北京清河站,從清河至延慶、太子城、崇禮站分别隻需26分鐘、50分鐘和65分鐘。北京冬奧列車是北京在籌辦冬奧會過程期間城市服務保障方面的成果之一,将北京、張家口兩地冬奧賽區緊密相連。
為确保北京冬奧會“簡約、安全、精彩”,從2015年7月,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開始,冬奧籌辦與首都發展同頻共振,推進北京城市發展邁上新台階。
“舉辦一次奧運會,能夠為舉辦城市從經濟、社會、環境等各領域發展提供千載難逢的機會。”侯琨認為,2008年奧運會為北京城市建設留下建築、交通、城市景觀等豐富的遺産,“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首都機場擴建工程、北京南站等奧運交通配套設施至今仍在服務大衆,“籌辦冬奧會,正是在原先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定位、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七年間,北京的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張“冬奧綠色低碳公交網”。“北京賽區所有的場館實現地鐵覆蓋。通過京張高鐵延慶支線從北京北站至延慶站不到40分鐘,從延慶站乘擺渡車30分鐘内即可直達延慶賽區各個賽場。延慶賽區内部11條索道為運動員提供高山交通網絡,從小海陀山山腳下的延慶冬奧村抵達海拔2198米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出發區僅需30分鐘。”丁建明說。
北京的城市面貌也在籌辦過程中煥然一新。冬奧會新建的賽場或基礎設施,如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首鋼滑雪大跳台“雪飛天”成為北京新地标。為疏解非首都功能,留白增綠,北京市域範圍内增種了常綠喬木11.1萬株,補植彩枝彩葉植物356.4萬株,僅2020年全市因地制宜建成各類公園106處,面積8萬餘畝,讓北京的城市色彩更加豐富。通過降層拆除,鼓樓和景山公園的萬春亭中軸線壯觀景觀一覽無餘。
“緊抓冬奧會的機遇,實現了生态環境的提質、基礎設施的提速、經濟發展的提效、人民福祉的提升。”北京市延慶區常務副區長、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賽後利用負責人葉大華說。
14年前,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人們心中種下了一顆奧林匹克的種子,豐富了北京的城市底色。如今,2022年冬奧會盛大舉行,“雙奧之城”北京将以濃厚的體育氛圍,邀請世界人民一同繪就“一起向未來”的美麗畫卷,為奧林匹克留下更為豐碩的冬奧遺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