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5 03:50:09

文:老友手劄 普通心理咨詢師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1

在什麼情況下,你會産生“我病了,需要看醫生”、“我出問題了,需要解決問題”這樣的想法呢?

我想你一定覺得“我問的這個問題太蠢了,當然是不舒服、很難受的時候,才會産生這樣的想法啊”。

沒錯,這個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誰都能回答上來的問題,确實有些蠢。

隻是答案可能并沒有想的這麼簡單。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2

你也知道我們是通過感受器官收集相關信息,然後将信息彙總到大腦,接着由大腦對信息進行加工和判斷的。

隻是我們的感受器官并沒有像用來做測試的醫療器械那麼先進,能夠精準的測算出自己的血壓、元素含量等各項數據,也并不能直視我們的内在器官。所以,在觀察自己身體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皮膚、顔色、狀況,而不是數據。

雖然如此,我們的身體還是會用不舒服、難受來提醒我們“自己可能正陷入問題”。所以在“不舒服或很難受的時候”,我們就會産生“我需要看醫生”、“需要解決問題”等想法。

那麼,這裡所謂的“不舒服、很難受”具體包括但不限于:疼痛、腫脹、昏沉、惡心、不安、體溫、負面情緒等方面。

這些不良感受,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可能正遭遇問題,所以基于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它們一方面提醒了我們當下需要得到幫助,一方面也給了我們求助的動力。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3

說到這裡,其實跟一開始提到的那句話沒有多大區别,但“這樣的表達模式”就好像在故意将一個簡單的問題弄的很複雜一樣。

大概就是因為這種表達模式,以及總喜歡探索背後的一些東西,所以我才總被人冠以“啰嗦”、“唠叨”、“複雜”等标簽。

不過呢,我真的不是一個喜歡麻煩的人,所以,如果這裡提到了一些東西,那必然是我覺得它有存在的價值,并想要拿出來跟大家分享。畢竟最終,我們都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以求看到更多、看的更仔細。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4

沒錯,我們都是需要去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的。不然雖然會過着“那背後有啥可看的,人不都是不舒服了、難受了,就知道自己要出問題了”這樣簡單的生活,但長此下去,最終會不能正确看待一些東西。

就比如一些焦慮、疑病的朋友,他們會因為自己身體上出現的任何細小的不舒服,而陷入巨大的懷疑、恐慌中,并一路狂奔,逃命似的去醫院檢查、去詢問醫生。他們已經因為看的過分簡單,而不能正視“身體上正常出現的、正常範圍内的小異常”。

當然,可能你也會覺得“他們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所以這個例子在這裡用并不合适”。

誠然,現在他們确實表現出了焦慮、疑病,甚至可能确實存在焦慮、疑病。但如果我們把目光往過去放一放,其實就會發現,在他表現出焦慮、疑病之前,就已經活的有些不求甚解了。

所以,與其說“他本身就有問題,這個例子不适用這裡”,不如說“這個模式是導緻他出現問題的罪魁禍首之一”。

而回歸到一開始,除了“不舒服、很難受的時候會想要看病、想要解決問題”外,還有哪些是值得我們看到的呢?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5

在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自己的身體狀态時,難受與不舒服充當了媒介,将我們的認知與我們得病的事實聯系在了一起。

而同時呢,因為我們在習慣某種狀态後,我們内心的安全感就與這種持續的狀态有了聯系。突然出現難受、不舒服,即出現與過往所習慣生活不同的地方時,我們内心的不安就會增加。這時候我們會開始想要搞清楚為什麼會這樣、會想要消滅不舒服,讓自己的狀态重回習慣與舒适。

伴随着習慣被改變帶來的失控和焦慮,我們具備了充足的動力去思考、去嘗試、去行動。

接下來的發展就變成了,我們去醫院、去看病、去吃飯、去調節自己的心情,然後病好了、難受好了,我們也達到了最終的目的,即“讓自己重新回到舒适、習慣的狀态”。

但這時候我們也還是不能獨自觀測到自己身體各項指标的變化,唯一能感知到的就隻是自己“狀态的變化”。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将感覺與問題是否存在聯系在了一起,簡單的認為“難受的時候,我就肯定是有問題的”、“狀态慢慢好些了,我就是有好轉了”、“狀态好了,我的問題也就好了”。

可真的是這樣麼?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6

在這些年的輔導曆程中就經常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朋友,第一次交流之後,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狀态好了很多、難受降低了很多、壓抑也基本沒了,接着一番感謝之後,就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然而沒過幾天呢,就又聽到他開始抱怨“我的狀态又變差了”。

我就問他呢,“我們輔導結束後留的那些小任務,你是否做了呢。”

他回答說,“沒有。聊完,我感覺自己好的差不多了,就沒用心。”

你看,這是不是就是“難受的時候以為自己是有問題的,所以有非常多的動力想要解決問題”、“難受沒了,就認為自己好了,接着就不操心其他,繼續按照過去的活法去活了。”

問題存在的時候,我們的負面感受僅僅隻是起到提醒作用,即“你現在可能遇到問題了,需要借助外界幫助了”。負面感受會催生焦慮、擔心、恐懼等負面情緒,從而促使我們去看醫生、去改變。

但是負面感受和由之産生的負面情緒,僅僅是“問題的表現”,它們變好,從來就不代表問題就解決了。

舉個疑病症的例子來說呢:

我很缺乏安全感、自卑,情感也不獨立,所以遇到事情就很容易多想、亂想,而且還很容易陷入亂想中出不來。某天呢,我看了一個新聞是“某某某疾病的幾個表現”。看了之後我整個人就不好了,因為對比了一下上面的表現我全都有。接着内心裡的亂想增加、焦慮增加,把我逼得受不了了,我就去醫院做了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我沒事兒,于是我的内心稍微平複了一些,狀态也好了點。然後我就沒有繼續深究,重回生活了。但是又過了沒幾天,我聽朋友說“誰誰誰得那個病了”,瞬間我就又不好、又懷疑自己了。然後我再去醫院、再檢查、再心安一兩天、再出現、再重複。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7

負面感受與負面情緒,均是非常主觀的東西。它們确實與“問題”存在一定的聯系,但并不是問題的“唯一表現”,所以問題可能誘發它們,卻不代表出現它們就有問題、它們回歸平複問題就消失了。

隻是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認真的思考這一點,而是停留在“難受就要看醫生,不難受就是沒事兒”的認知裡。

雖然在一些時候,這樣的認知确實是對的,但是多數時候,我們反而因為這樣的認知耽誤了自己。

畢竟,感受與情緒,都可以通過很多種形式、途徑得到緩解,甚至可以輕松做到由悲到喜。但我們這時候隻是解決了感受低落、情緒負面的問題,而沒有解決誘發負面感受與情緒的問題。

沒錯,其實我們面對的至少是三個問題:

1、 感受問題;

2、 情緒問題;

3、 誘發情緒與感受的問題。

隻是很多時候,我們隻顧着解決第一和第二,沒顧上解決第三這個真正的問題。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8

我并不是說感受問題、情緒問題并不是問題,而是想說,感受問題、情緒問題憑借我們自己,就可以很輕易的解決,甚至隻要我們不去過分關注感受與情緒,一般它們也都會自行緩解。

但是,誘發它們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深層次問題不僅不會自行緩解,還會不斷積累、頻繁的誘發負面感受、情緒,甚至讓負面感受與情緒持續存在。

這時候情緒狀态、生活質量會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且越來越差。同時,随着深層次問題的不斷積累,身心健康也必然會受到威脅。

這類“隻解決表層問題,不解決深層問題”、“隻關注感受情緒,不去深思”的模式,以及由此産生的“問題不斷積累,導緻生活空間越來越小”結果的情況,其實普遍存在于我們的身上。有時候它的表現為,好了傷疤忘了疼、有時候表現為一直抱怨自己“很努力卻沒有回報”,但沒看到自己的努力有多敷衍與欠缺思考、有時候以“道理我都懂,别跟我說這些沒用”為表現,更多時候表現為“我好了,最近都不像之前那麼難受了”,以及再次跳坑、持續呆在底層、“依舊過不好一生”和不斷重複“沒過幾天,難受就又出現”的狀況。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9

感受、情緒,它們也是問題。但是可能因為我們暫時隻能看到它們,所以把它們當做了最重要的問題。

感受與情緒也重要,隻是它的重要隻在于它們會影響我們,而不在于“當它們處于負面的時候,我們就必須立刻讓它們恢複正常”。

剛剛提到的疑病症的朋友,其實并沒有真正的去解決深層次的問題,而隻是通過不斷檢查、不斷确認、不斷查找信息來緩解内心的焦慮。焦慮沒了,自己舒服了,就當作是沒問題了。可感受與情緒總是會有起伏的。我們通過努力讓它們回歸平複,而沒幾天它們也還會出現波動。

我們沒有解決深層次問題,所以會有“感受與情緒持續因為某件事而波動”的狀況;我們缺乏對感受與情緒的耐受性,總是不經意的陷入“稍微不舒服,自己就想立刻變回舒服”的狀況,所以才總盯着感受與情緒不放。

可感受、情緒問題解決了,真正的問題也還是需要我們去解決的。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10

我并不覺得感受、情緒出現波動、陷入負面有什麼奇怪的。因為即便是作為我,一個被人稱之為“沒什麼情緒”的人,也會有心情不好、難過、低落、消極的時候。但可能不同的是,情緒出現,我更多的是把它當做我的身體、我的潛意識、所有我沒觀察到的那部分,在通過它們提醒我一些東西。

我會嘗試把注意力從它們身上挪開,去看到背後的東西,去看到感受與情緒這兩滴水之外的那片汪洋大海。

是的,感受與情緒隻是我們的一部分、是我們人生的一小部分。它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全部、關注的重點。

當然,我知道你希望自己能夠開心一些、生活能夠稍微順利一些,但保持開心的方法,并不是出現難受了就立刻調節,而是即便出現難受,我的内心依舊不怎麼慌亂、不被負面狀态輕易影響、能與負面和諧相處,還能看到它所代表的積極意義。

是啊,開心是我們天生的能力,但長久、穩定的開心,卻是有擁抱負面、從負面中看到的價值所澆灌出來的。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無非區别在于,有些朋友的成長過程中暗傷太多,所以需要一段時間療愈暗傷,才能逐漸做到;有些朋友暗傷有限,做到也就比較輕易了。那麼所謂的暗傷,其實也就是感受、情緒背後藏着的真正問題。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11

當然,同樣我也不覺得處于“看表面,不看深層次”的模式中有多大的問題,因為我們都是從一個膚淺的人,逐漸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

所以,假如你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這樣的問題,那也許是時候增加一些思考,然後去嘗試解決那些曾經沒看到,現在需要看到的深層次問題了。

而也有這樣幾句話想分享給你:

有些問題是暫時不能解決的,所以要去解決當下能解決的問題;

有些問題是解決不了或者不需要解決的,所以要學會與它們共生;

狀态不好的時候,先去調節自己的狀态,等狀态好了再去解決深層次問題。

其實我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總是重蹈覆轍的原因)12

希望在不久的未來,感受、情緒、欲望、理性、感性等等,都化成你生命中一滴滋潤心田的水,而你活成包裹這一切、由諸多水滴彙聚而成、内裡沒多少暗傷,能承載它們的一片汪洋。

感謝你的閱讀。希望我的文章能協助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