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渭南日報
渭南日報 記者 劉聰梅 /文 通訊員 惠恭讓 /圖
“葫蘆”諧音“福祿”,寓意幸福安康,是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葫蘆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廣泛的群衆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擦拭整理
洽川葫蘆選取黃河濕地優生葫蘆原料,采用民間傳統工藝,以刻、鑽、挖、鑿、畫、貼、镂、描等二十多道工序完成,融觀賞性、藝術性及收藏性于一體,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合陽縣洽川鎮南義村高級職業農民宋朋傑通過一把刻刀,讓一個個小葫蘆變成了“金葫蘆”,讓非遺文化綻放異彩。
打稿
宋朋傑自幼跟随爺爺學習葫蘆雕刻和手工制作,與葫蘆結下了不解之緣,對葫蘆藝術十分癡迷。他先後遠赴山東、天津、河南、山西等地拜師學藝,學習雕刻技藝與種植技術,融合各家所長,結合自身的思考創造性地進行雕刻制作,創作出镂空葫蘆燈、葫蘆戲曲臉譜、掐絲葫蘆等藝術品,深受人們喜愛。
镂空
據宋朋傑介紹,制作葫蘆燈要經過采摘、刮皮、晾曬、上色、開口、掏籽、打稿、雕刻、處理、整形等二十道工序。采摘10月份的成熟葫蘆,摘的時候要留龍頭(葫蘆蔓)。在陰涼處存放7天,讓龍頭上的水分蒸發。從葫蘆最頂端開始,從上到下輕輕刮去表層白皮并打磨,将處理好的葫蘆陰幹後在太陽下翻轉晾曬,待呈金黃色時再收回儲藏。根據所做圖案挑選皮質厚、密度好的葫蘆,進行灌染。在葫蘆底部正中間開6厘米的圓口,将瓤剔除幹淨。根據葫蘆的形狀設計出圖案,然後打稿。先刻出圖案的大體輪廓,然後浮雕,這樣圖案更加生動有立體感。
雕刻
據悉,镂空是制作葫蘆燈中重要的程序,要注意變換孔的形狀、大小,與葫蘆表面的垂直度,常用的雕孔為連雲形、石頭形、三角形、不規則形等。反複搓洗并用蜂蠟反複打磨裡面,對葫蘆表面進行處理包漿,再給龍頭整形,使葫蘆更有氣勢,更有藝術感。最後把葫蘆底部卡入事先準備好的燈座上固定,一個葫蘆燈就算做好了。
雕刻工具
葫蘆從采摘到雕刻完成要曆時3個多月,每一件作品都是工匠們一刀一刀雕刻成的。一個手藝娴熟的工匠,需要耗費3~5天時間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長期的創作,使宋朋傑對發展葫蘆藝術更有信心。他成立了葫蘆種植加工合作社,帶領鄉親将葫蘆雕刻藝術發揚光大。
晾曬
掏籽
平安燈
刮皮
龍燈
集體制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