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第一回中有一句話“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這裡所說的“甲子”即是指用幹支紀年的曆法。意思是說,由于深山裡面沒有曆法,二十四節氣中小寒、大寒已經過去了,還不知新春即将來臨。這說明紀年對古人來說很重要,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古人是如何紀年的。
「天幹地支」的發展
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代文獻文記載确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幹支曆,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在商朝的時候「天幹地支」已經非常普及和常用了,根據考古學發現,商朝的君王名字很有特色,幾乎所有的王名字都帶有十天幹,比如商纣王帝辛,辛即為十天幹的第八位。還有「太甲」、「盤庚」、「武丁」等等帝王名字。
自秦漢以來,二十四部正史,實際采用的都是這種紀年方式。幹支紀年以60年一循環,好處是在中國古代都是以帝王年号來紀年的,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号後,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個皇帝所用年号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比如“元狩”是漢武帝的第四個年号。元朔六年十月,漢武帝在一次狩獵時獲得一隻“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獸(即一角獸)。因此改年号為“元狩”。建武是東漢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一個年号,也是東漢的第一個年号。比較混亂,通過「天幹地支」紀年就能夠很好的算出來事情發生在那一年,那一月的什麼時間。
「天幹地支」内涵
十天幹: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
十二地支: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辭源》裡說,“幹支”取義于樹木的“幹枝”。天幹地支的意義均來自于樹木,所以他們的原始字義也被人們賦予了生動的說法。
幹者猶樹之幹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内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着,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于下也。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天幹地支」的計算
因為「天幹地支」是農曆紀年的,所以我們在用公曆計算的時候具體算法(最簡潔方便的)如下:
計算現在任意的一個年份的天幹地支
天幹:年份減3,除以10,沒有餘數就是天幹的最後一個,餘數是1對應 甲 ,是2對應 乙 ,依次往後推
地支:年份減3,除以12,沒有餘數就是地支的最後一個,餘數是1對應 子 ,是2對應醜,依次往後推。
例如2018年
「天幹」2018—3=2015 2015÷10=201。。。5 則天幹為 戊
「地支」2018—3=2015 2015÷12=167。。。11 則地支為 戌
因此2018年是 戊戌年
例如2019年
「天幹」2019—3=2016 2016÷10=201。。。6則天幹為 己
「地支」2019—3=2016 2016÷12=168 則地支為 亥
因此2019年是 己亥年
「天幹地支」一輪回60年
這裡可能有小夥伴有疑問,10天幹與12地支應該有120種組合,為何60為一周?
因為「天幹地支」規律為——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通俗點講奇數的「天幹」隻會跟奇數的「地支」相配,偶數的「天幹」隻會跟偶數的「地支」相配,即單與單配,偶與偶合,單不與偶組合。
如下圖:
所以幹支組合共六十組,即60年一個輪回。
「天幹地支」的延伸
「天幹地支」跟我們傳統的諸多文化都有影響,比我我們從小背誦的十二生肖口訣: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還有跟我們五行學說緊密連接,後面有興趣的友人可以詳細上網了解一下相關的信息。
今天「天幹地支」紀年的常識就講到這裡了,想要跟人談論的時候顯的有文學素養,是需要下點功夫把十「天幹」、十二「地支」銘記于心的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